1、学习地理要学会不断收集地理信息,下面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不正确的是( )
A.电视新闻 B.访问互联网站
C.图书馆 D.道听途说
2、关于黄种人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非洲南部和大洋洲西北部
B.欧洲和非洲北部
C.亚洲大部、北美洲的北部和南美洲的北部地区
D.亚洲的部分地区和欧洲大部
3、在下列现象的描述中,表示气候的是 ( )
A.多云转睛
B.四季如春
C.暴风骤雨
D.风和日丽
4、以下四幅地图图幅相同,其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A.世界地图 B.中国地图
C.江苏地图 D.泰兴地图
5、读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逐月累计:例如3月份的数值是1、2、3月降水量的和),据此判断该地最可能是( )
A.地中海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6、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温度带中( )
A.大部分是热带
B.小部分在温带
C.大部分是温带
D.大部分在寒带
7、澳大利亚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养羊业,形成三个不同的牧羊带。关于澳大利亚养羊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西部高原地势宽广平坦,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有利于养羊业的发展
B.中部平原海拔较低,地下水丰富,有利于养羊业的发展
C.澳大利亚是放养绵羊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D.澳大利亚因养羊业发达,占用了众多的劳动力
8、晓红观察到,不仅一天中自己的影子长短有变化,而且冬季和夏季中午的影长也有不同。下图如果示意的是同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情景,则更接近正午的是 图;如果示意的是不同季节正午时刻的情景,则更接近冬至日的是 。
A.甲、乙
B.乙、甲
C.甲、甲
D.乙、乙
9、教室里贴有大小同样的四幅地图,按比例尺由小到大排列的是( )
①永州市地图 ②湖南省地图 ③中国地图 ④世界地图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③④②①
10、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表示海洋的颜色是( )
A.黄色 B.浅绿色 C.褐色 D.浅蓝色
11、当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升得最低,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是( )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12、以赤道上某地为出发点,依次向正北、正东、正南、正西方向各前进3000千米,下列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
A.回到原出发点
B.回到原出发点以西
C.回到原出发点以东
D.难以确定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地图三要素的是:( )
A.图例 B.方向 C.指向标 D.比例尺
14、下列事物中不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的是( )
A.乌拉尔山脉
B.里海
C.尼罗河
D.土耳其海峡
15、下列现象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夏季日出时间比冬季早 B.冬季下午放学时间比夏季早
C.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D.北京的学生通常比新疆的学生上课时间早
1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的是 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A. 纬度因素 B. 地形因素 C. 海陆因素 D. 人类活动
17、北冰洋和南极洲的共同点是( )
A.跨纬度最广 B.纬度最高
C.地势最高 D.地势最低平
18、去年寒假,小黄同学乘火车从哈尔滨到北海旅游,他发现这两座城市的气温差异很大,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海陆位置因素 B. 纬度位置因素 C. 经度位置因素 D. 地形因素
19、地球上陆地面积约占( )
A.29% B.48% C.71% D.9%
20、澳大利亚有1.2万种植物,其中大约9000种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有鸟类650种,其中450种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全球的有袋类动物,大部分分布在澳大利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材料中的信息,澳大利亚被誉为( )
A.亚洲天然植物园
B.“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C.“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D.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2】下列动物,不属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是( )
A.狮子
B.鸸鹋
C.袋鼠
D.考拉
【3】澳大利亚特有物种多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活动干预少
B.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
C.适合空间面积广
D.气候条件适合特有生物
21、春节期间,海南海口平均气温在16℃以上,黑龙江漠河的气温在﹣28℃以下,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
22、读中国主要备牧区和种植业区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线是我国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该线以东年降水量____(大于或小于)400毫米,农业以____(农业类型)为主,该线以西年降水量____(大于或小于)400毫米,农业以____(农业类型)为主。
(2)A地的传统民居主要以____为主,B地的传统民居具有屋顶坡度大的特点是因为____。
(3)A地的粮食作物主要以____为主,B地的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分别是____和____ 。
23、七年级上册地理课本中,介绍了六种联合国的工作语言,请你写出其中的三种语言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24、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遇冷凝结而形成的降水,叫__________雨;当冷空气和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迫“抬升”,冷却凝结而产生的降水,叫___________雨。
25、请将下列地形类型与其特征进行配对组合。
A.山地 ①海拔较低,坡度比较和缓
B.高原 ②周围高,中间低
C.平原 ③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
D.盆地 ④海拔较低,地面平坦
E.丘陵 ⑤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
A配________ B配________ C配________ D配________ E配________。
26、地球的表面积是_____________,地球平均半径是_____________,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_______,它是一个两级_______,赤道_______的球体。
27、赤道附近的大部分地区,气候都具有 特点,这种气候叫 。
28、长江水能集中________游,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_______。
29、写出下列比例尺的形式。
数字式 | 文字式 | 线段式 |
1∶100000 |
|
|
|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
|
|
|
30、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是:C________D________F________
(2)从A、E两处爬山更有挑战性的是________处,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
(3)A到B的图上距离是2.8厘米,则两地的实地直线距离是________千米。
(4)图中B、D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B在D的________方向。
31、读“亚洲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与数字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大洲:①____山脉:②____半岛:③____半岛:④____
(2)A、B、C三条河流注入____洋,D、E、F三条河流注入____洋,G、H两条河流注入____洋。
(3)归纳总结:亚洲的河流呈____状流向周边的海洋,这反映出亚洲陆地地势的特点是:中间____(高/低),四周____(高/低)。
32、读“西亚地区简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中东地区有“三洲五海之地”之称,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通枢纽,战略位置特别重要。其图中A是______海,B是______海,C是______海,D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______运河。
(2)该区域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资源是______资源,其大部分要经过图中E附近的海峡,主要出口到欧洲西部,以及______(填国家名称)、日本等国家;受气候的影响,本区域最短缺的资源是______。
(3)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主要信仰的宗教是______。
33、根据下面的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气象观测表明,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近百年来全球气温上升了0.6-0.8摄氏度。气温上升会使极地地区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如果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低地地区可能被淹没。
气候为什么会变暖?科学家认为,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二氧化碳对大气有保温作用。人类一方面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结果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气温也就随着升高。
(1)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氢气
(2)为减缓海平面上升,世界各国应该( )
A.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B.提倡个人拥有私家车
C.砍伐森林
D.减缓工业化进程
(3)全球变暖的原因(写一点即可)____全球变暖会产生什么结果(写一点即可)____
34、走进自然,探知地理规律。南方地区某中学在家乡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适合攀岩的是_______处;①河段小河的流向大致为_______。
(2)图中甲、乙两地的高差超过_______米。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直线距离为1厘米,若要在两地间修建缆车,已知比例尺是1:100 000,则缆车线路长度至少_______千米。
(3)结合右图,判断左图中C、D两山坡更适合修建梯田的是______坡,此地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
35、读“北方地区局部图”和“中国部分主要煤矿、石油、天然气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之间是_________山脉,它是我国多种地理事物的分界线,完成表。
| 省区分界线 | 地形区分界线 | 地势阶梯分界线 |
A |
|
| 第二级阶梯 |
B | 河北省 |
|
|
(2)图中,___________(A/B)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__________(能源矿产)产量最为丰富。
(3)图中分布着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_____________,读图,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双项选择)
A. 矿产资源丰富 B. 气候高温多雨 C. 水陆交通便捷 D. 水源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