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疑 一叉一搂
B.剃头 三抓两绕
C.喉咙 手急眼快
D.期负 仰面朝天
2、选择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天地有大美,于简单处得;人生有大疲惫,在复杂处藏。人 , 。
这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是:更多的人, , 。
①要活出简单来不容易 ②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
③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熙熙攘攘 ④要活出复杂来却很简单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②③①④
D.②③④①
3、下列名著中的人物与性格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忠厚老实 ②神机妙算 ③嫉贤妒能 ④谨慎多疑
周瑜( ) 诸葛亮( ) 鲁肃( ) 曹操(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4、细读课文深感悟。
《临死前的严监生》入木三分地刻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王熙凤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给多音字组词。
qí( ) zhènɡ( )
奇 正
jī( ) zhēnɡ( )
6、把画“ ”的部分改成成语。
1.病人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 )
2.沃克医生由于受感动而产生的恭敬和钦佩:“啊,川中名将,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 )
3.“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地喃喃着。( )
4.毛主席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
7、给下面各字换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9分)
碣____( ) ____( ) ____( )
碗____( ) ____( ) ____( )
桥____( ) ____( ) ____( )
8、理清脉络 内容梳理 第三步
1.用“______”画出文中一个心理描写的句子。
2.“景阳冈”的故事选自古典名著《 》,作者是 。故事讲述了武松路过阳谷县景阳冈时,打死一只老虎为民除害,其中打虎场面写得精彩,老虎进攻主要有三招: 、 、 ,武松对付这三招的动作都是__________,这样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通过“武松打虎”的故事,塑造了武松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段话选自《_______》,爸爸向孩子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
A.外貌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3】读了这段话,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空城计
街亭失守以后,诸葛亮一面命关兴、张苞领人马到武功山埋伏作为疑兵,一面派张翼带兵去修理剑阁,平整回川的道路,又秘密传令,叫全军暗暗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诸葛亮调兵遣将,先带领五千兵马去西城搬运粮草。忽然飞马送来消息,说司马懿带领大军十五万朝西城这边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的五千兵马,已分了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下二千五百兵马留在城中,众文官听到这个消息,都吓得脸色发白。诸葛亮上城楼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正分两路杀来。诸葛亮知道想走也来不及了,于是连忙传令下去,藏起所有的旗帜,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却把四面城门大开,每一个城门,用二十个军士扮作老百姓,洒扫街道,倘若魏兵来到,不可乱动。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氅,戴上纶巾,带领两个童子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
司马懿前军来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都不敢前进,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笑着不肯相信,下令停止行进,在马上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左面的童子手捧宝剑,右面的童子手拿麈(zhǔ)尾。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了,心中大疑,连忙传下命令,叫后军充当前军,前军改作后军,向北面山路退去。司马昭说:“或许诸葛亮没兵,故意做出这样子,父亲为什么就要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如果进兵,就中了他的计。”于是,将两路兵马全部退去。
诸葛亮见魏兵远去,拍手大笑起来。众官无不惊奇,便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到此,见了丞相,为何退得这样快?”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决不冒险,见了如此模样,便怀疑有埋伏,所以很快退走。我并非想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决定如此。我们只有二千五百兵马,如果放弃城池逃走,必不能跑远,岂不被司马懿捉住?现在他们一定从山北小路退走,我已让关兴、张苞在那里等候迎敌。”部下听了,都十分佩服。
【1】文中两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你仔细揣摩他当时的心理,分析这两次“笑”的不同之处。
(1)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
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见魏兵远去,拍手大笑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
【4】“空城计”能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你试着至少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学生体质状况调查
下面是某市教育局公布的该市学生体质状况的最新检测结果。
检测项目 | 升降趋势 | 检测项目 | 升降趋势 |
身高 | ↑ | 肺活量 | ↓ |
体重 | ↑ | 视力 | ↓ |
胸围 | ↑ | 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 | ↓ |
【1】阅读信息,判断对与错,对的打“√”,错的打“×”。
(1)身高与体重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学生体质很好。( )
(2)肺活量随着学生身高的增加在减少。( )
(3)男子1000米的成绩永远不如女生800米的成绩。( )
(4)肺活量与视力的下降,说明学生的体质在下降。 ( )
【2】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视力在下降,说明学生看的书多。
B.此次检测共检查了学生七项指标。
C.男子1000米比女子800米路程多,所以时间相对短一些。
D.表格综合信息就是多参加运动,强健身体,才能提高身体素质。
【3】请你为“阳光体育”设计一则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主题思辨
作为少年儿童,是只要学习就行,还是应该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政治?谈一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唯一的听众(节选)
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里人也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我又在家里练琴了。若在以前,妹妹总会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而现在,我已经不在乎了。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我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习。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每天清晨,我都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也一定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了。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了她是个可怜的聋子。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终于有一天,我拉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妹妹逼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十二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聋子!”妹妹先是一愣,随即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述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1】作者说:“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的变化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写“我”在拉琴的过程中,老人自始至终“很平静地望着我”。对于老人的“平静”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老人耳聋,听不到“我”难听的拉琴声。
B. “我”找到了自信,琴声变得动听,老人听得入神。
C. 老人热爱音乐,她已经完全陶醉于琴声中。
D. 老人做出“平静”的样子,用以鼓励“我”。
【3】为什么作者“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完短文,你觉得老人是个怎样的人?你有什么想对她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ㄚ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1】读完短文,可以推断出刘姥姥这一人物的身份是( )
A.封建大家长
B.农家妇女
C.孝顺的当家媳妇
D.娇弱的千金大小姐
【2】短文写“众人先是发怔”这一细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示例,选取文中的另外一个人物,从“笑”中分析其人物形象。
例:从史湘云“一口饭都喷了出来”中可以看出,她性格率直,大大咧咧,不会控制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的前文有这样一句话: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用“﹏﹏”画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忆 读 书
冰 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7岁时开始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cuī cù( )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咬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性格。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yàn fán( ),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zī wèi( )。
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fán suǒ( )的《封神榜》,还有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几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1.看拼音写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内。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一知半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动神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能自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冰心童年时,对《三国演义》有__________________;对《水浒传》_________;对《红楼梦》_________;觉得《西游记》是_________;《封神榜》是_________。
5.回答问题。
从短文中可知童年冰心对哪一类书籍感兴趣?你的读书兴趣在哪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不知不觉地来到我们身旁。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树枝上。嫩芽悄悄地钻出来,把枝条打扮得绿油油。柔软的枝条随着春风跳起了欢迎春天的舞蹈。
春天在花园里。花开了,有红的、粉的、金黄的……五彩缤纷,真美丽呀!最吸引人的是蝴蝶花,像一群展开翅膀的花蝴蝶在翩翩起舞。
春天在小河旁。孩子们在河边放风筝。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有的举着风筝,有的牵动长线把风筝徐徐送上天空。
春天在辽阔的田野里。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植的蚕豆和油菜已经开出白色和金色的花儿,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春天到了,祖国处处是春天,我爱祖国的春天。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
【2】写出表示颜色多,色彩鲜艳的词语2个。
(1)从文中找出1个(___________)(2)自己写1个(_____________)
【3】理解句子意思。
“柔软的枝条随着春风跳起了欢迎春天的舞蹈。”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作者告诉我们春天在(_______________)
【5】用 “__________”画出表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17、购票需知
【1】购票需知:每位家长限带一位免票儿童,儿童身高必须在130cm以下,可以在( )使用。
A.特别厅
B.普通厅
C.3D影厅
D.任意影厅
【2】观众在购买电影票时,下列需要注意的事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电影票售出后概不退换。
B.购买优惠票时,必须出示相关证件以作凭证。
C.无论任何时候,每张电影票仅限一人使用。
D.买票时,当面点清找零和票面金额,离开柜台后概不负责。
【3】小明的爸爸不是会员,按照购票需知的要求,他购买电影票应该( )。
A.可以购买优惠票
B.不用买票
C.按照正价购买电影票
D.只能购买一张电影票
【4】小红的妈妈是这个电影院的会员,她想用自己的会员储值卡在普通厅购买三张电影票,她可以享受什么优惠?( )
A.按照正价购买电影票
B.不用买票
C.享受5折优惠
D.享受6折优惠
【5】为了确保小红的妈妈能够顺利买到优惠票,小红应该怎样提醒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对画波浪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夜深人静时,毛主席辗转反侧,失声痛哭。
B.这句话使我们深深地震撼: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C.这句话只有十几个字,作为文章的结尾,太简短了,作者应该再多写几句话,就会更丰富一些。
【2】对画“____”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文中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B.“马革裹尸”就是把马儿的尸体裹起来。
C.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19、课外阅读
我的童年,像彩色的梦!
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下,欢跳于锦簇耀眼的花丛中,和蜂儿嬉戏,和蝴蝶追逐……那,就是童年的我。
松软的海滩上,有位正在拾贝壳的小姑娘,她睁着一对黑钻石半的眼睛,惊奇地发现,离开了大海,玲珑剔透的贝壳就失去了光泽。她赶忙把一小堆五颜六色的贝壳放入海水里……那也是童年的我。
满山红叶如火一般耀眼,一片片枫叶落到地面,把大地染得通红。一位小姑娘手拿一束枯叶,皱着眉,歪着头,站在爸爸的肩上,要把那手中的落叶安到树枝上,显得那么诚心,那么郑重……那,还是童年的我。
北国的雪花像鹅毛一样轻,一样白,飘落到哪里,哪里就银光闪闪。广场上,融化了的积雪又冻得像镜面儿似的,一位年轻的妈妈拉着自己的小女儿,鼓励她勇敢地滑行,要她像海燕一样勇敢、坚强,学会在冰上自由飞。她会意地点点头,放开了妈妈的手向前滑去。倒了,爬起来,又倒了,再爬起来……然而,“小海燕”终于展开了柔嫩的双翅。妈妈甜蜜地笑了,小姑娘也笑了,笑得像妈妈一样甜……那,依然是童年的我。
充满新奇,充满幻想,充满温馨,我的童年,使我水远难忘。啊,童年,记忆中的明珠,你是我心灵上的彩!
【1】给短文加一个恰当的题日,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郑重:________
柔嫩:________
【3】作者选取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镜头中童年的“我”。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小海燕”指________;“终于展开了柔嫩的双翅”是说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小艇穿过石桥。(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天的夜晚,池塘里的青蛙叫个不停。(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对鲁肃说:"我来请你一起去取箭。”(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上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山溪平静。(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嘴角漾着笑。(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不改变原来的意思,把下面的句子改变一下,成“非……不可”的句式写下来。
(1)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要认真学习。
(2)这场比赛很重要,我们要取胜。
(3)连长说,十六日早上一定要攻上凤凰岭。
23、作文。
1.题目:那一刻,他(她)真_______________
2.要求与提示: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作文。题目的横线上可以填“高兴”“激动”“尴尬”“难过”等词语。注意从面部表情、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写他(她)当时的样子,还可以写周围人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