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代通史》称:“共产党看到了西安事变并非张、杨的个人行为,看到了日本侵华导致中日民族矛盾的骤然上升,于是紧紧抓住了抗日的旗帜....以此为据,促成了国共的再次合作。这次合作,不仅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初步改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由此可见( )
A.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引领抗战胜利的旗帜
D.中国共产党是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政党
2、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 管仲改革之时
B. 周平王动迁之际
C. 商鞅变法之后
D. 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
3、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中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 思想观念的改变是近代化原动力 B. 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
C. 当时国人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D. 电灯、自来水自身存在明显不足
4、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和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或官员分别是
A.驻藏大臣、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C.宣政院、驻藏大臣 D.澎湖巡检司、驻藏大臣
5、18世纪英国掀起了一股时尚风潮,穿着打扮成为英国人越来越愿意讨论的话题,不同款式的服饰和搭配出现,而日本的和服、印度的沙丽和—些穆斯林囯家的宽松裤都是几个世纪以来一成不变。这反映出
A. 传统文化影响广泛深刻
B. 世界处于完全隔绝状态
C. 工业革命提升消费能力
D. 英国社会风俗根本变化
6、下列三幅图片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它们反映的同一主题是:
A.世界经济趋势的变化
B.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C.美苏冷战中的对峙
D.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7、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8、某一时期,电力、化工、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生产组织规模迅速扩大。推动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B.垄断组织的出现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蒸汽机的普遍使用
9、古希腊雕塑艺术杰作《掷铁饼者》,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体育竞技活动中掷铁饼的瞬间表现。这体现了古希腊( )
A.民主自由不断完善
B.崇尚人体的力与美
C.公民权力得到保障
D.建筑艺术包容创新
10、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
A.项羽起义 B.刘邦起义 C.陈胜吴广起义 D.国人暴动
11、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开展变法运动。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是
A.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
C.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D.奖励军功
12、邮票是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如图该邮票见证了( )
A.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热情
B.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
C.“大跃进”开展的盛况
D.“包产到户”后农业生产的盛况
13、2003年3月20日,美国及其盟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次伊拉克战争又称第二次海湾战争。这一事实表明
A. 当今世界出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B.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C.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冷战掩盖下的民族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
14、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三次大的变革,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
B.两极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D.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5、她领导了印度起义,英勇抗击英国殖民者,最后壮烈牺牲。这位杰出的女英雄是
A.玻利瓦尔
B.章西女王
C.圣马丁
D.华盛顿
16、秦汉时期,负责监察百官的行政机构有( )。
①御史大夫 ②太尉 ③司隶校尉 ④丞相
A. ①③④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
17、1980年,深圳允许内地乃至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深圳,推出了“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保工期、造价、质量的工程大包干等办法。结果在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中出现了三天一层楼的现象,成为深圳速度的标志。由材料可知,深圳特区的建立( )
A.揭开改革开放序幕
B.实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
C.推行政企分开试点
D.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8、两宋之交的文学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是强音是( )
A.歌颂祖国壮美的山河
B.揭露统治者的腐朽
C.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D.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19、如图是小林在参观博物馆后整理的资料,梳理了隋唐至清朝期间广东九位状元的情况。以下对这些状元解读准确的是
A.要定期向中央进纳贡物 B.代表朝廷监视豪强地主
C.凭借门第关系进入仕途 D.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20、2011年,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深切关注。为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 )
A.阿基米德的杠杆定律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牛顿的运动三大定律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1、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_______。十年后的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_______》,与《北大西洋公约》针锋相对。
22、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_____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_____”的建党建军原则。
23、____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1883年,德国工程师____研制出汽油内燃机。几年后,德国工程师____发明了柴油内燃机。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____制造出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13年,美国企业家____使用____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____、____、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4、联合国与国际安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提出了建立战后国际安全组织的主张。________年________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有________个。截至2015年,联合国拥有________个会员国,2个观察员国(梵蒂冈和巴勒斯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________、联合国秘书处等。
25、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1)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的方框内。
A.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B.18世纪49年代《南京条约》割占中国的领土
26、由李宗仁指挥的 战役是国民党抗战以来取得的重大胜利。
27、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请写出与下列提示相对应的城市名称。
(1)六朝古都金陵城,近代中国由此开始________
(2)物华天宝人杰昌,军旗升起英雄城________
(3)南湖圣地有游船,开天辟地共产党________
(4)一夜崛起的城市,改革开放的窗口________
28、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导人________
①前期: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________运动
②中期:1922年,发生了农民________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③后期: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主要采取了不服从形式,所以又称为“________”。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遭到拒绝后,甘地以反对食盐专卖法为突破口,带领数十名追随者步行到海边,自取________制盐。
29、1929 -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很快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其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 )
30、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
(2)世界上最早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
(3)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32、(1)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 日寇残杀我30万同胞的地点:南京
B.日寇偷袭美军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珍珠港
(2)仔细观察该图,跟据地图概括日本投降的原因。
33、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为世界和平做出过重要贡献,但弱国无外交。
(1)参加会议的有27个国家的代表,请写出操纵巴黎和会的国家?
(2)中国哪项正当权益被侵占而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的?
(3)二战后期的哪次会议,苏联承诺参加对日作战,但是却是在侵犯中国主权的基础上?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农民赎买份地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原来农民取得的份地,按当时的市价,总值约6.5亿卢布,而他们后来实际付出的却不少于20亿卢布。
——《世界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 经济方面,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社会文化方面,提倡“文明开化”,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三反映的是哪两次社会改革?这两次改革对两国产生的相同积极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