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年重庆市初一上学期一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红(yān)     然(hè)       育(fǔ)        (dì)

    B.异(chà)        (tuò)        恶(zēng)        注(jiào)

    C.徨(páng)       猎(shè)        (dǎo)          (bài)

    D.起(dí)            (sǒng)       (gà)            (dàn)

  •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央电视台将焦点对准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呼唤社会对未成年人给予更多的关注。

    B. 日本要想发展同亚洲邻国的关系,关键在于它能否正确认识历史、重信践诺。

    C. 在遭受强烈地震后,尼泊尔面临着饮用水、食品、帐篷等物资短缺问题,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救援工作很难开展。

    D. 他们以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枝术。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qiǎn) (quán) (zǔ) (ɡài)

    B. (jí)   (chěnɡ)    蹿(chuàn)   (nuè)

    C. (tān)    (zhuó) (sónɡ) (lín)

    D. (jī) (lán) (jìn)   (chànɡ)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社区劳动,使他更喜欢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

    B.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应当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C.刘老师虽然年过六十,而且身体很健康。

    D.经历了千山万水,他千里迢迢地从遥远的地方来到了红河。

  • 5、下面文字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逐渐蔓延全国的新冠疫情[A]不期而至,对此,正忙着迎接新年的人们顿感[B]忧心忡忡。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各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C]以身作则,广大医护工作者无私奉献,任劳任怨,他们连续作战在抗疫第一线。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学部署下,全国[D]大庭广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真参与配合抗疫防疫工作,以早日战胜新冠疫情。

    A.A

    B.B

    C.C

    D.D

  •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加点词的词性依次是代词、动词、形容词。

    B.安徒生是法国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C.“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枝招展,美不胜收”中的“花枝招展”使用不当,应改为“花团锦簇”。

    D.“爸爸为爷爷的七十大寿定制了生日蛋糕,上面写着‘祝令尊大人健康长寿’”中的“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用在这里不恰当。

  •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_________的书塾。

    (2)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________的花朵。

    (3)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这是在老师教了我几个星期以后,我才__________到的。

    (4)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_________,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

    A.严厉 开放 醒悟 荡漾

    B.严厉 绽开 领悟 激荡

    C.严肃 绽开 醒悟 激荡

    D.严肃 开放 领悟 荡漾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聊斋志异》卷六)

    [乙]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纥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节选自《聊斋志异》卷九)

    注: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年号。②狮猫:猫的一种,俗称狮子猫。③逡巡:从容,不慌不忙。④无能为:无本领,无所作为。⑤跳掷:跳跃。⑥“彼出”二句:讲的是用运动战术避敌制胜。⑦匹夫按剑:指庸人斗狠,勇而无谋。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抱 投 鼠 屋 阖 其 扉 潜 窥 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一狼其中   (2)其一坐于前   (3)辄被食   (4)扉急视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剩骨   ②一狼得骨

    B.①意甚   ②与日去

    C.①驰担刀   ②辗转争

    D.①以为无能为者   ②日中不至,则无信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5你从[甲]文的“狼”和[乙]文的“猫”身上分别得到怎样的启示?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古诗文默写

    (1)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 (冰心《嫩绿的芽儿》)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3) 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4)青山有幸埋忠骨,   。(《杭州岳墓对联》)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赤裸的土地

    寇俊杰

    (1)每年九月底十月初这段时间,对于家乡的土地来说,是最特殊的日子,原来长满庄稼的土地里,这时却一棵庄稼也没有,原生态地露出了黄土地的本色。目之所及,除了地頭田间这时显得更加高大的杨树、桐树外,剩下的就只有光秃秃的土地了,它一览无余地平铺在你的眼前,近处的脚下是,远处的山脚也是。如果说庄稼是土地的衣服,那么此时的土地就是赤裸的,远处的山坡是她的头颅,蜿蜒的河流是她的臂膀,枝叶繁茂的树木是她的纹身,时隐时现的田埂是她的脉络……

    (2)(甲)平时人们关注的是土地上的庄稼,而此时农民更关注的是收获后的土地。撒肥、深耕、耙碎、推平,然后就等待着播种。(乙)庄稼汉和庄稼地一样实诚,不管是时间还是力气,都耽误不得。(丙)人们把当年的庄稼拉回了家,算是对一年的总结,还要把土地拾掇好,为明年的丰收打下良好基础。(丁)那些天,庄稼汉们没有一个在家里偷懒的,就是再忙再累也得咬着牙,像是背水一战的勇士。他们把早已沤好的农家肥用架子车一车车拉到地里,一车一堆地先堆放起来。我记事起村里已有了犁地的拖拉机,刚开始只有一台,机器昼夜不停,等轮到谁家犁地了,就全家上阵,把粪均匀地撒到地里。只等犁铧波浪一样,把土地深翻,把粪埋在下面,好了,这时的庄稼汉才会长出一口气,明年的丰收心里总算有底了。

    (3)接下来就是耙了,为了把坷垃耙碎,人们还要在耙上放一块儿石头,几个人用绳子拉着耙,一圈一圈地在地里奔走。刚开始泥土很虚,几乎陷到人的腿肚子,庄稼汉们赤着脚,一步一步地往前迈着,弓着背,身形像虾,力度则可比纤夫拉纤。秋天,中午前后天气还很热,抵得上三伏天,庄稼汉不但是能出力的汉子,更是能流汗的“汗子”;庄稼不但是用水浇灌的,更是用汗浇灌的。渴了,他们就抱起盛着凉白开的水罐一顿“牛饮”;累了,他们就躺在土坷垃越来越小的土地上舒展下四肢。蓝天白云、厚土轻风,这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候,因为这时,他们的心和泥土贴得最近。

    (4)为了便于浇灌,庄稼地还要有个坡度,原来有的,经过一年的浇灌就平了,如果不再修成斜面,浇地就不可能顺畅均匀,所以要在小麦播种之前先把地整好,这就要用到刮板了。这时,你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仅用将一块三尺长、一尺宽的厚木板竖起来,下面钉上铁齿,上面装个扶手,前面钉两个铁环,拴上绳子,几个人在前面拉,有经验的男主人扶着在后面推,就能把两边的土推拉到中间水道的位置。这虽说比拉耙轻松一些,但也只是相对而言。可是不管怎样,都只能忍着,毕竟推完刮板,就只剩下播种了……

    (5)播种是三秋大忙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轻松的一道工序,因为拉耙和推刮板不知要反复多少次,而播种只要一次就够了。但这又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因为播种的深浅稀稠、麦垄的宽窄曲直都和麦子能否丰收有关。扶耧最需要有经验的庄稼汉,于是,常常是几家人联合起来,由这几家人最有经验的老人扶耧,其他人拉绳。人拉着,耧摇着,耧上的铜铃响着,“铛铛、铛铛”,那就是人们对土地最好的歌唱。

    (6)随着时间的推移,麦苗长出来了,麦苗盖住地面了,绿莹莹的,看不到赤裸的土地了,明年的丰收又开始蕴育了!年复一年,生老病死,庄稼汉们一辈又一辈千百年;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黄土地却始终如一,以实实在在的品格养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知疲倦……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A.(甲) B.(乙) C.(丙) D.(丁)

    2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1)如果说庄家是土地的衣服,那么此时的土地就是赤裸的。

    (2)他们就抱起盛着凉白开的水罐一顿“牛饮”。

    3每年的九月底十月初,家乡的庄稼汉们关注那片“赤裸的土地”时,有哪几道工序?

    心驰神往---急切盼望---____________---心里压抑着的灵性、柔软和欢乐被唤醒---____________---无比崇敬与留恋。

    4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的划线句子。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春(节选)

    朱自清

    ①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第③段在书写时漏掉一句话“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它应填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描述春天景象,先总写 ________________, 后分写 _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②段中找出描写春草下述特征的词语。

    ①这温顺柔和的草,讨人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萌动的幼芽,破土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初生的春草带着娇柔的姿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那美丽的色泽,纯净而又新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如果加上一个小标题,应是_______图,写出了小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长势。

    5第②段的后两句,写人的活动和人的感觉,其作用是什么?

    6第③段描绘了一幅争奇斗艳的_________图,首句写花儿竞放,二句写____________ ,三句写_____________ ,四句写花间之闹,五句写遍地野花的品种、神态。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疑惑,但也总会遇到一些人给我们帮助,一点事给我们启示,点亮我们的心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这个人或许是老师,或许是父母;这点事或是偶然的,或许就是每天发生的……这一切的一切总会温暖我们的世界,让我们感动。

    请以“有你就有温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不套作,不抄袭;(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