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B.《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
C.演讲的核心是“讲”,是口头表达,要注意表达、发音和体态语。
D.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睡前玩手机、玩电子游戏会影响人的睡眠周期,青少年应避免睡前不玩手机。
B.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C. 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D. 美方军舰擅自闯入中国海域,我方对其识别查证,并予以警告驱离。
3、阅读材料二,选出有语病的一项是( )
材料二:①芜湖铁画是我国工艺美术艺苑中的一朵奇葩。②它以古朴浑厚、意境深远等特色为人们所珍爱。③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创新和保护这项民间工艺的重要性。④他们正在努力使芜湖铁画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B.她给我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守到深夜,初一清晨全家在一起,吃饺子,放鞭炮。
C.《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
D.全场的目光和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诗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联系首句中的“人境”,说说“心远地自偏”所包含的哲理。
6、古诗文默写。(每条横线上填写一句)
①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③ ,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④ ,一览众山小。 (《望岳》)
⑤《桃花源记》中表现人们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 。
⑥《春望》中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的诗句是 , 。
⑦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大同社会中提倡的“ , ”都是博爱精神的体现,可谓异曲同工。
7、名著阅读,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青涩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我一边和A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个子清瘦,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情。
(1)A是
(2)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是它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
D.该书充满激情的争论终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8、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古柏树下
肖复兴
①天坛里最为人瞩目的古树,当属长廊北侧的柏抱槐,和回音壁外的九龙柏了。那里的古树,因为太有名,都被铁栏杆围着,人们无法与之亲密接触。对于我,最喜欢的是西柴禾栏门外的三棵古柏。这么多年,几乎每一次到天坛,都会到这三棵古柏前看看,好像它们是我的风雨故人;有时会画它们,总也画不厌,也画不像。
②在天坛,柴禾栏门有两座,分列祈年殿围墙根儿的东西两侧,当初,是为给神厨宰杀烹饪牛羊等祭品提供烧柴用的。这两座门,如今都是天坛的办公之地,西柴禾栏门里放着清洁卫生的三轮车,不对外开放,因此,这里的游人几近于无。门前,三棵古柏,由东到西排列,冬夏春秋,枝叶茂密,郁郁苍苍,如三个威武的壮士,屹立在那里,脚下是草坪如茵,背后是红墙似血,有一股难言而雄浑的沧桑感。特别是春天,草的嫩绿,树的苍绿,墙的火红,瓦的黛绿,色彩对比得强烈而鲜明,我一直以为,最能代表天坛的色调。这三棵粗壮的古柏,树龄都很老了,一棵560年以上,两棵620年以上。在整个天坛,找到这样年头悠久三位并排站在一起的古树,很难了。
③三八妇女节的中午,我从南过花甲门,沿着一溜儿红墙贴身前行,走到墙尽头的拐角处,就可以看见这三棵古树了。忽然,一眼看见,最里面的那棵古柏前,站着一位姑娘。她就那么静静地站着,一动不动,站了很久,始终抬头望着树冠。我站在那里,也一动不动,我不想打扰她。很少见到有游人到这里来,更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这样静静地站那里,抬头看树。
④我看见姑娘动了,围着这株古柏缓缓地转了一圈,她的手臂不时抚摸着皴裂的苍老树干。那样子,像孩子环绕着老人的膝下,老树因此而变得慈祥,对她诉说着悠悠往事。有风轻轻吹来,枝叶簌簌拂动。中午的阳光,透过枝叶,温煦地洒在她的脸上、身上。因为她在走动,阳光不时跳跃,一会儿顺光,一会儿逆光的脸上和身上,像蝴蝶翻飞。
⑤我忽然有些感动,为这个姑娘,也为这古树。
⑥姑娘对古树如此敬畏。古树值得姑娘如此敬畏。
⑦只是,如今,我们不少人似乎没有或者说缺少这样对树敬畏的感觉。我们一般愿意膜拜神像,却不知树尤其古树,其实也是神,是自然之神。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在有五六百年树龄的古树面前,人也是渺小的。
⑧想起古罗马的哲学家奥古斯丁,羞愧于情欲的私缠想跪拜在神的面前忏悔,他没有去到教堂的十字架前,而是跪倒在一棵无花果树下。也想起古罗马的诗人奥维德,在他的伟大诗篇《变形记》中所写的菲德勒和包喀斯那一对老夫妇,希望自己死后不要变成别的什么,只变成守护神殿的两棵树,一棵橡树,一棵椴树。
⑩在那遥远的时代里,树是那样地让人敬畏。在如今商业时代,树只是一种商品,或观赏品,而不再是一种自然之神。我们再也不会将树称之为神木,更不会跪倒在一棵树下,或希望自己死后变成一棵树。
⑪我看见姑娘在这株古柏前绕了一圈,又走到第二棵,一直在这三棵古柏前全部默默地绕了一圈。
⑫和她擦肩而过的时候,我和她打了个招呼,她站住了,客气地向我问好。我和她简单聊了两句,知道她是趁着过节日从上海来北京玩的。我刚想问她为什么对这三棵古树如此感兴趣。她却抢先问我:您知道天坛里还有比这三棵古树更老的树吗?我告诉她前面不远有一个快要倒下却依然活着的古柏,很值得一看。她迫不及待和我告别了。
⑬姑娘不到三十,姣好的面容,马尾辫,一身运动装,白色的运动裤,红色的运动绒上衣,外加一件米黄色的马甲,头戴着白色的棒球帽,身背着棕色的双肩包,和苍绿如同深深湖水的那三棵古柏,和那红墙,和那绿草坪,颜色纷繁,像是盛开的一朵奇异的七色花。
⑭这些天,上海疫情严重,忽然,想起了这位姑娘。
(节选自2022年4月13日《新民晚报》)
(1)①本文写作的主要对象是“西柴禾栏门外的三棵古柏”,开篇为什么还要交代柏抱槐和九龙柏?
②阅读第②小节,仿照示例的短语结构形式,再概括出古柏树的3个特征。
示例:队列整齐
、 、
(2)①我们在古柏树下遇到了一位姑娘,“她就那么静静地站着,一动不动,站了很久,始终抬头望着树冠”。联系上下文,请你以第一人称写出她此时的心理活动。
②第⑬段中,作者重点描写了这位姑娘,以下对这一段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段详写姑娘的衣着略写她的长相,因为相遇时间太短,作者没能看清姑娘的相貌。
B.姑娘的年龄和古柏的树龄形成对比,暗示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C.结尾划线句巧妙设喻,形象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
D.这一段中作者紧扣人物衣着和景物的色彩特点来描写,构建出极具画面感的场景。
(3)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句子。
②本文主要叙写了古柏树下发生的故事,④、⑤两段的内容与这个故事关系似乎不大。请结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9、《春酒》一文,借甜甜的春酒表达对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的怀念,对母亲的眷念,对故乡美好风俗的回忆。请你选择某一物品,模仿这种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选择能够承载你的记忆和情感的物品。(2)再读《春酒》,理清文章借景抒情的线索。(3)模仿《春酒》,构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