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畸形(jī) 纤维(xiān) 媲美(bí) 屏息敛声(bǐng)
B.喧嚣(xiāo) 田畴(chóu) 濒临(bīng) 意趣盎然(àng)
C.翘首(qiáo) 甲胄(zhòu) 婆娑(suō) 恹恹欲睡(yān)
D.罅隙(xiǎ) 嶙峋(xún) 洗涤(dí) 锐不可当(dāng)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猛浪若奔 曾不若孀妻弱子
B. 窥谷忘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
D.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3、下列对名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B.一九三七年十月,《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后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的帮助下,经过修改,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在国内出版并重印发行多次。
C.《昆虫记》共有11卷,曾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作者法布尔也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
D.蜜蜂在《昆虫记》中被称为“不会迷失的精灵”。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和妈妈谈论《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抒己见,热闹非凡,真是人声鼎沸。
B.美国国会中某些人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在许多国家掀起轩然大波。
C.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D.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后,国内建党题材图书的出版和销售络绎不绝。
5、山 中
【宋】秘演
结茅①临水石,淡寂益闲吟。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
注:①结茅:指建造简陋的房屋。
【1】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
【2】请简要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几种感情。
6、古诗文默写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羌管悠悠霜满地。 , 。(范仲淹《渔家傲》)
(3)陆游《游山西村》中描写农村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而又有一定哲理的句子:
。
(4)目前,国家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让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也能住上漂亮舒适的住房,露出了欢欣的笑容,这真是: ,
(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回答)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A】螳螂在摆出这种令人诧异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死死盯住敌人,随时准备开战,投入激烈的战斗。螳螂的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哪怕蝗虫只是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立刻转动一下它的头。螳螂的这种盯人战术目的很明显,就是让对方对它感到惧怕,并让这种恐惧深入到敌人的心灵深处,让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俘lǔ( )的敌人不堪重负。螳螂虚张声势、假装凶猛,还有奇怪的架势,其实都是在用心理战术震慑敌人,真不愧是个心理专家。
【B】并非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在北方,绿色蝈蝈儿很多,但那里找不到它们在这里喜欢吃的菜,因此它们一定还吃别的东西。
为了证实,我给它们吃毛黄鳃金龟,夏天的这种虫子好似春天的鳃金龟。对于鞘翅目昆虫,它们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鞘翅、头和足。我给它们吃漂亮而多肉的松树鳃角金龟,它们也一样喜欢,我第二天便看到这肥美的食物被这群肢解牲畜的好手,吃得肚子朝天了。
这些例子提供了许多资料,蝈蝈儿非常喜爱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kuī( )甲保护的昆虫;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修女螳螂那样只吃肉。蝉的屠夫在吃肉饮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它甚至还吃一点草。
【C】这只幼虫的体色比出洞初时的幼虫白多了,眼睛大大的,近乎白色,混浊不清,似乎看不见东西。在地下,视力有什么用呢?但出了地洞的若虫眼睛黑黑的,发着光,说明能看见东西。这只未来的蝉一出现在阳光下,就得找一根树枝悬挂起来,进行羽化,那时视力对它才有明显的用处。只要看看蝉在准备解脱期间视力的成熟过程,就可以知道幼虫不是仓促之间即兴挖掘上升地洞,而是劳动了很长时间。
此外,这只苍白的盲眼幼虫比老熟时体积要大很多。它浑身胀满了液体,就像得了水肿病。把它抓在手里,尾部还会渗出清澈的液体,把它全身弄得湿湿的。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诧( )异 俘lǔ( ) 震慑( ) kuī( )甲
【2】以上文段节选自科普作品《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国家)______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____________(名字)。
【3】“以人性观照虫性”是本书的艺术特色,请联系名著说说作者笔下的蝈蝈儿和蝉各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4】你将带着《昆虫记》参加学校读书会举行“好书我推荐”活动。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为这部书写一段推荐语。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少年的涅槃
陈义怀
①涂干西蹑手蹑脚下了床,踮着脚尖从墙边取下遮掩在斗篷后面的包袱挎到肩上,再移到门后一点点摇动着拉开了门栓。牛圈里父亲高低起伏的鼾声中夹杂着牛的反刍和喷鼻声,他掏出一张揉得有些皱巴的纸,想把“父亲大人亲启”几个字抹平顺些。泪水忽地涌出来,他扯起衣袖抹了一把,把纸片从牛圈门缝中塞了进去,决然转身走了。
②打涂干西记事起,一天到晚总有干不完的活。父亲说穷人兴家只有八个字: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父亲的节约到了可笑甚至可悲的地步:煤油灯的灯芯挑到最短,燃一粒黄豆大的光;碗里的饭是一颗不能剩的,掉到地上的也要捡起来吃了。父亲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涂干西。可涂干西隐约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要活出另一个样子。一不听话,父亲就收拾他,武器五花八门。涂干西眼里,父亲吝啬、刻薄、蛮不讲理,如一座山横在他渐渐长大的心上,像一只老虎拦住他的去路。一个日益强烈的念头攫住了他:要跨越父亲这座山。有时也有些可怕的想法掠过:夺过父亲手里的棍子,然后狠狠地……等他睡着时,抓起烟管劈头盖脸地……要不,他牵牛时,在前面突然挥动一块红布……当然,这只是孩子一时愤激的思绪,从没付诸实施。昨天父子间那场惊动了全村的冲突,使十五岁的涂干西下决心要去走自己的路。他要去县城找活干,哪怕做苦力也行。
③秋日的太阳还有几分热力。一个瘦小的妇女正埋头捡拾地里的落穗,那身影和总在父亲的拳头棍棒下护着他的母亲有几分相似。他眼里一热,手中的棍子在地上狠狠地点点戳戳。还是回去吧,认个错,委曲求全……不行,连这点狠心都没有还能成什么事?他拾脚踢飞一块石子,惊得路边林子里一群鸟雀尖叫着扑棱棱飞向天空。
④天很暗了,涂干西心里阵阵发麻。划燃随身带着的火柴,跳动的火苗中,隐约可见坡地上散着几根白骨。他一声尖叫,一个箭步跳下坡坎,重重摔在地上。四周树叶摇响,像在齐声嘲笑。涂干西又气又恼,手里的棍子狠狠在地上戳了戳,宣战似的说,老子今天就睡这儿了!结果这晚涂干西睡得出奇地好。他陡然明白了,没有杂念和恐惧,就什么也不怕了。
⑤重新上路的涂干西像刚蜕了皮的蛇,焕然一新,感觉自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第二天在期待和兴奋中很快过去,星星点点的雨滴开始落下,涂干西有些着急,他意识到自己走错路了。雨越来越密,间杂着隐隐的雷声。涂干西只得抓着崖畔垂下的一段蛇藤爬到了山腰的一处洞穴,刚安顿下,他就闻到了一股骚臭味,地上还有爪印和干结的粪便。这是闯到谁家里来了啊,他有些犹豫。可雨瞬间就大了,雷也越来越近。涂干西心里一横,就这了!
⑥半夜,一阵凄厉的嚎叫越来越近,猛然睁开眼,黑暗中两双绿幽幽的眼睛逼视着他。涂干西毛发直竖,顺手抓起棍子,弓身死死抵住岩壁。两个家伙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朝他扑来,涂干西下意识把棍子横着一挡,一只家伙前爪就搭在棍子上,涂干西全力甩推,那家伙跌撞在岩壁上发出一声哀嚎。涂干西感觉有什么东西嵌进了腿里,一只脚猛踹出去,抡起棍子一阵猛击,另一只哀哀呻吟着倒在地上。他迅速抓起一块石头朝先前那只砸下去,一声惨叫后,洞穴里只回响着涂干西扑通扑通的心跳。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借着月光,他看见两头还未成年的狼横躺在地上。
⑦涂干西扯了一布条缠在腿上,拄着棍子一瘸一拐出了洞穴。山风吹起他浓密的头发,他的脸庞已开始呈现青年的模样了。这会儿他有些想家了,甚至不怎么怨恨父亲了。可家的方向已分辨不清,城里的路也找不到。他不丧气,也不后悔,内心有一种莫名的东西正恣意生长,丰盈着他扩展着他。
⑧晌午,一粒黑点从山脚下慢慢爬上来,原来是走村串户的一个卖货老头儿。了解情况后,老头儿从担子里掏了一包药粉给涂干西敷腿上的伤。涂干西问,到县城还有多远?还有四五十里地呢。走了两三天,我还没有走出十里路啊,我感觉自己走了好远呢!涂干西看着头发苍白的老头儿,突然想到父亲,他的鼻子一阵酸楚。娃儿,你不止走了十里啊!我一辈子也没有走你这么远的路呢!涂干西感觉老头儿的手和声音都在轻微地抖动着。
⑨回到家时,涂干西觉得似乎一下子过去了十年八年。爹正在给牛喂草料,听到动静转过身来,手里的一抱草滑落到地上。才两三天,爹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以前那个凶悍凌厉的父亲消失了,他的眼睛红通通的,满是哀伤。涂干西突然单膝跪地,爹,孩子错了!他看着父亲,就像看着一个老去的孩子。那一刻,他清晰地感到自己已跨越了父亲这座山。
(选自2021.2.27《西安晚报》,有删改)
【1】“我一辈子也没有走你这么远的路呢!”卖货老头儿所说的“路”指的是什么?
【2】下面是文中画线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重新上路的涂干西像刚蜕了皮的蛇,焕然一新,感觉自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涂干西“蜕”去了什么?变成了另一个怎样的人?)
(2)山风吹起他浓密的头发,他的脸庞已开始呈现青年的模样了。(“青年的模样”是成熟了的涂干西表现出的什么“模样”?)
【3】文章多次写到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末涂干西说,“爹,孩子错了!”读者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意识到自己之前对父亲的认识有误。第二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认识到自己离家出走的行为不对。第三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明白了自己原先对生活的理解有偏差。你更认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9、题目:“原来如此”。
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文体不限。作文中不得出现涉嫌泄密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