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选集》,朱德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B.《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C.《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原题为“旧事重提”。
D.《美丽的颜色》选自《尼里夫人传》,体裁是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以身试法的犯罪分子终究逃不过法律的仲裁。
B.作为二十世纪最成功的革命家,毛泽东在政治、战略、军事、理论、外交等方面,均有独创的理论与实践。准确理解毛泽东,需要全面把握他在各个方面的建树。
C.秃鹤挺着瘦巴巴的胸脯,有节奏地迈着长腿,直朝人群走来。现在最吸引人的就是那顶帽子:雪白的一顶帽子,这样的白,在夏天就显得很稀罕,格外的显眼,使秃鹤显得鹤立鸡群。
D.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压榨(zhá) 羡慕(mù) 折扣(zhé) 言行相顾(gù)
B.禅师(chán) 冠冕(miǎn) 骈进(pián) 红装素裹(guǒ)
C.佛门(fó) 掺杂(cān) 勾当(gōu) 舍身求法(shě)
D.嗤笑(chī) 褴褛(nǚ) 嗔怒(chēn) 仓皇逃窜(chuàn)
4、选出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他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警察,在熙熙攘攘的进站人群中能够望眼欲穿,使坏人无法遁形。
B. 治理雾霾,政府目前当务之急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C. 写景物时,适当调遣笔墨,使动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那么,所写的景物也就更生动而富有情趣了。
D. 现在的电信诈骗案层出不穷,行骗者手段之隐蔽,伎俩之巧妙,蒙骗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啊!
5、阅读这首诗,回答问题:
野 望
[宋]翁 卷
一天①秋色冷晴湾②,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①一天:指满天。②晴湾:晴天的水湾。
【1】下面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色本是虚无的,首句中作者凭借着丰富的想象,一“冷”字将无形的秋色变得实在,秋色似溶入了水中,给晴天的水湾带来了丝丝寒意。
B.“无数峰峦远近间”,秋色中远近高低的山峦重迭,一直伸到天边。在满天秋色中,放眼看山,表现了作者陶醉山水的旨趣。
C.诗人登山是为了看水,却“忽于水底见青山”。“忽”字是突然之意,说明水中青山是作者无意中所见,诗歌最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作者的意外和震惊之情。
D.这首写景小诗,不用浓墨重彩,不靠典故和成语的点缀,简单的意象,写出了山水的精神,寥寥数笔,给人以很大的艺术享受。
【2】本诗与王绩的《野望》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6、古诗文默写。
家国情怀是杜甫的忧国忧民,有感于国破家亡,吟出的“(1)国破山河在,______”的时代悲歌;是时运不济时,杜牧《赤壁》中抒发的“(2)______,______”那壮志难酬的无奈慨叹:是曹植心怀天下,“(3)______,______”,咏叹家因荒芜,狐兔出没,提醒统治者施惠于民;是刘桢咏物言志,“(4)______,松枝一何劲”,在风声和松柏的对比中抒发自己坚贞不屈的气节;是李贺的至死不休,“(5)______,______”,愿意为国贡献力量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是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6)______,______,国恒亡”的居安思危,知危图安……
7、名著阅读。
(1)下面是一位同学读完《昆虫记》后写给法布尔笔下昆虫的小诗,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代表昆虫的字母后填上恰当的选项。
A.蚂蚁 a.身后那条黑色的细线,其实是我刚刚狼吞虎咽下的美餐。
B.萤火虫 b.为什么与自己的姐妹同类相残?为什么当妈妈前性情大变?
C.圣甲虫 c.前人的寓言迷惑了我的眼,你真实的身份原来是疯狂抢劫犯。
D.螳螂 c.早知你要将我吮吸进肚中,我就该拒绝你带着麻醉的亲吻。
A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 D__________
(2)《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作者对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阅读《昆虫记》时我们能发现,整本书的章节在内容安排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 )
A.绝大多数章节主要写同类多种昆虫,突出一种昆虫。
B.绝大多数章节只写一种昆虫,从各个角度展开描述。
C.绝大多数章节写两种不同类的昆虫,进行对比分析。
D.绝大多数章节写同类的多种昆虫,归纳它们的共性。
8、阅读《月迹》,完成小题。(共9分)
月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觉得不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缺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多多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进院了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 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不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
“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 “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阅读全文,梳理山村儿童追踪月迹的的过程, 完成下列表格。(3分)
地点变化 | 追月过程 | 情感变化 |
屋子中 | 盼月 赏月 | ① |
院子中 | 寻月 | ② |
③ | ④ | 满足 |
【2】文中的孩子们开头不满足,为什么结尾却满足了?(3分)
【3】有人说,文中的奶奶是个教育家,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一、两点进行解释。(3分)
9、选取你最熟悉的物品作为写作对象,以《我的生活需要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字。
要求:不得套写、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