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每个人都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在天下最大的道路上。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译: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D.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译:先前霸上、棘门的驻军,简直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是一定可以偷袭并俘虏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赵州桥横跨在汶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一句中,“横跨在洨河上”这个短语是补充短语。
B.“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一句中,“这座”是数量词。
C.“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一句中,主语为“到解放的时候”。
D.“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关于《红星照耀中国》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 )
A.“他是个大个子,像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这个人物是林彪。
B.“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这个人物是彭德怀。
C.作者第二次见毛泽东的时候,他正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路旁的行人一起走着。
D.“人生五十岁始”的是徐海东 ,他是毛泽东在长沙师范求学时的老师。
E.“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的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人物是周恩来。
4、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犹如一幅长江山水画。
B.颔联两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态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写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5、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品析“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句中“抱”字的妙处。
【2】“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6、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_____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______。(曹操《龟虽寿》)
(4)《答谢中书书》所绘之景秀丽奇绝,其中描绘山高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野望》中抒发了诗人孤独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不过,我在13岁那年发现了与父亲辩论的好办法,那就是 。父亲最喜欢指责我不孝和懒惰。我就引用经书上的话进行回击,称‘长者须和善仁慈’。他指责我懒惰,我就回嘴说,年长者应该比年幼者多干活,父亲年纪是我的三倍多,应该干更多的活。我还说,等我到了他这个年纪,我会比他还要勤快。”
以上文字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篇“一位共产党员的来历”第一节。埃德加·斯诺用如下六个章节记录了这位共产党员的经历:童年时代、在长沙的岁月、革命的序幕、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发展。
(1)这位共产党员是( )。
(2)选段中,他发现了什么好办法?请补充。
8、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在工地
⑴阿爸在县城干活儿,离施甸一中不远。我一路找过去,在楼下喊他。不记得喊了几声,搅拌机的轰鸣声停歇了,阿爸从一栋盖到一半的红砖楼里走出来。听我说钱用光了,他从兜里翻出钱,一张一张捻出,递给我。我不记得拿了多少钱,只记得阿爸转身,朝红砖楼里走去。搅拌机的轰鸣声又响起,轰隆轰隆轰隆。
⑵阿爸是木匠大师傅。现在,钢筋水泥的房子越来越多,木工活儿越来越少了。阿爸的活儿经常接不上,接不上就乱接些别的活儿。以前我去找他,往往是在他干木工活儿的时候。偌大的房子里,一个人干活儿,还哼着小曲儿,很是悠闲自在。到灰头土脸的建筑工地去找他,还是第一次。
⑶那一年我读高一。再次和阿爸到建筑工地,我已经读大一了。
⑷天不亮起床,我打着呵欠,很快困意全无,多少有些兴奋。我和阿爸在昏暗的院子里洗脸,刷牙,各自推出单车,朝大公路骑行。半小时后,来到仁和镇一处建筑工地。
⑸此时,太阳正慢慢拱出东山,照得西山顶一片红。我摘下眼镜,擦一擦镜片,又戴上。那年我刚戴上眼镜,是在复旦大学南区步行街上花一百多块钱配的。眼镜镜框比较松,稍微出汗,就会往下滑脱,我会不时下意识地伸手扶一下。
⑹阿爸在二楼砌墙。砌墙看上去很简单,但真做起来,也是很需要技术的。建筑队可不敢把砌墙的重任交给我这戴眼镜的“书生”。那我负责什么呢?负责搬砖。
⑺从一楼搬到二楼,一块红砖重四五斤,每只畚箕里放不了几块。扁担压在肩头,汗水流了满头。才走了两趟,肩上的肉已是又酸又痛,汗水流到眼镜片上,前路一片模糊。和我一起搬砖的,是几个女人,三十到五十岁不等。一看她们就是干惯了这活儿的,粗手大脚,每趟搬的砖都比我的多,走得还比我轻快。她们纷纷拿我开玩笑,无非是问我,有没有女朋友啊,大学生怎么会来搬砖啊,戴着眼镜看不看得清路啊。
⑻她们说到眼镜时,眼镜似乎忽然意识到了我脸上的汗水,立刻变得沉重,不可阻遏地往下滑。终于,在我耸起肩蹭脸上的汗水时,头一歪,眼镜掉了,跳跃两下,落在脚后。此时,我正走在一段楼梯的中间。世界瞬间起了一场大雾。已近中午,我一时踌躇,乱糟糟的逼仄楼梯上,放下担子,砖头有可能会滑脱,我便一手撑住墙,一手扶扁担,前脚立稳,后脚下伸,钩起眼镜,慢慢抬起,同时腾出扶扁担的手,探下去,手脚并用,终于手和脚在空中成功“会师”。幸好眼镜没摔坏,擦一擦镜片,重新戴上,世界复归原位。没人看到我刚才的狼狈样。
⑼女人们见我许久才上来,又说了些什么,并没丝毫恶意,只是为了调剂无聊的劳作吧。但那时候我实在内向,只顾低头搬砖,很少搭理她们。她们便在自说自话里,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笑声。我在她们的笑声里,扔下砖头,逃也似的下了楼。
⑽时间像是陷在了沙灰里,极其艰难地挪动着步子。肩上的皮肤撕裂了一般,伸手摸一摸,抽出来看,并没有血。即便没破皮,酸痛仍然越来越难以忍受。
⑾一天,竟然可以这么漫长。这才是我到工地的第一天。
⑿不记得午饭是什么时候吃的,吃了些什么,只记得饭后几乎没有休息,又开始了下午的劳作。阳光更加猛烈,肩膀的酸痛趋于麻木,挪动的腿脚也趋于麻木。女人们对我调笑的热情,似乎也减了许多。她们沉默了,脸上也流淌着汗水,脚步偶尔也如我一般趔趄。苦熬的并非我一人。我的内心里弥散着一种近乎悲壮的、近乎悲伤的情绪。
⒀这时,黄昏来临了。天是怎样黑下来的?不知是谁喊:“收工了,收工了!”更多的人喊:“收工了,收工了!”我们收工后坐拢在工棚里的一盏灯下。饭菜端上来了,一大一小两只铁盆,大盆里装满水煮青菜,小盆里装满白切五花肉。铁盆中间,还有两只碗,盛着一模一样的调料,酱油、辣椒和小葱。搛肉,搛菜,蘸一蘸调料,塞进嘴里,再扒一大口米饭。我从来不知道米饭这么香,从来不知道白切五花肉这么香,也从来不知道水煮青菜这么香。我很少吃肥肉,这晚却连续吃了几大块。男人女人们,吃到半饱了,方才舒缓了动作,轻松地谈笑。灯光下看,每一张脸都格外生动。就在这一瞬间,我和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了一种亲人似的感觉。
⒁我当时就知道,这会是我这辈子记忆极为长久的一顿饭。
⒂阿爸告诉我,我一天的工钱是十二块。他的呢?记得是二十块。
⒃这一夜,梦里我都感到浑身酸痛。迷迷糊糊,听到楼下开门声,刷牙声,泼水声。我知道,是新的一天了。隐约听到妈说:“不喊阿辉了?”阿爸说:“让他多睡会儿吧。”我想要挣扎着起床,然而浑身酸痛,动弹不得。我仄身在现实和梦境的缝隙,听到阿爸推出单车,出了大门,丁零丁零打响车铃。
【1】下面对本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讲述了“我”在建筑工地劳作的事情,细节描写真实、生动,情感质朴、感人。
B.这一天的劳作既让“我”明白了劳作的艰辛,又让“我”理解了普通劳动者身上的淳朴感情,使“我”经历了一次精神成长。
C.“更多的人喊:‘收工了,收工了!’”,这是在苦熬中的人们得到解脱后的欢呼,也从侧面表现了工地劳作的艰辛。
D.最后一段暗示了“我”受不了工地工作的艰苦,第二天就没去了。
【2】请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她们说到眼镜时,眼镜似乎忽然意识到了我脸上的汗水,立刻变得沉重,不可阻遏地往下滑。
【3】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出两处,并分别说明其作用。
【4】请谈谈你对文章第⒁段的理解。
9、题目:细想便觉苦涩
要求:(1)文体自选:(2)感情真挚,有自己的思考,不得抄袭或套作:(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信息;(4)不少于600字;(5)认真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