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它的校长是一个二十八岁的指挥员,据说他从来没有吃过一次败仗。“它”自称有一个班的学员全是老战士,平均年龄是二十七岁,平均每人有八年作战经验,受过三次伤。语段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其中的“它”是( )
A.红军大学
B.黄埔军校
C.炮兵学校
D.兵工厂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鲁迅既赞美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又通过朔方的雪来赞美那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战斗和献身精神。
B. 胡适,字适之,著名学者。《我的母亲》是作者中年时回忆童年时代母亲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而写的,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C. 韩愈,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马说》通篇采用的是对比的写法,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D. 高尔基,前苏联作家,散文诗《海燕》以充满激情的笔调,描绘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勇敢形象,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位建筑师设计的独特方案,已被有关单位采用。
B.近年来,不时发生的中小生溺水事故,给节假日学生安全教育敲响了警钟。
C.因为徐梅兰在足球决赛中的表现突出,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她被选为优秀总动员。
D.晕车的原因是感知和预测出现了偏差造成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尽管春寒料峭,但热火朝天的人们还是额头冒汗。
B. 里应外合,国无宁日的清朝末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C. 每年的今天,从全国各地特意来韶山参观的人都络绎不绝。
D. 冬天的海南,游人如织,彼此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5、阅读柳宗元的《溪居①》一诗,完成第小题。
久为簪组②束,幸此南夷③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④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⑤碧。
【注】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在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②簪组:古代官吏的冠饰,这里是做官的意思。③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④榜:此处读“彭”音,意为进船。⑤楚天:永州古属楚地。
⑴品味作者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这句话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 ”
⑵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下面情境,在横线上补写出诗文名句。
深邃的历史星空中,无数先贤用锦言妙语点亮思想的明灯。“(1)_________,万里送行舟”,是李白渡远荆门时,对故乡的深情厚谊;“白头搔更短,(2)________ ”,是杜甫面对国破家人亡的忧虑;光阴流转,物是人非,我们不免也会像晏殊那样感叹:“(3)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啊,人生要经历无数的磨难,正如孟子所言:“(4)______________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随着年龄的增老,但我们依然要像曹操那样老当益壮、乐观向上:(5)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星空的诗行,写满我们璀璨辉煌的篇章!
7、根据提示和要求,完成表格内容。
金圣叹评价《水浒传》中两个人物:“矫娇虎臣,翩翩儒将,合之双壁,分之两俊。两个英雄,充满个性色彩和气质魅力。”
评价内容 | 人物 | 相关情节概括 | 形象特点 |
矫矫虎臣 | 武松 | ① | 知恩图报、重情重义 |
翩翩儒将 | ② | 三打祝家庄时,以精准箭法射灭碗烛灯。 | ③ |
8、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 物候规律 B. 气候变化
C. 物候现象 D. 四季景色变化
【2】第三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A. 作诠释 列数字 B. 下定义 举例子
C. 作比较 举例子 D. 列数字 作比较
【3】对这三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 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C. 作者在说明物候现象时,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语言准确、严谨,条理清晰。
D. 选文前两段和第三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第三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虫鱼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时与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 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5】对选段中语言的理解,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段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C.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境。
D.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着想的心情。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那人很奇怪地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逼,,字,那人顿悟,这是让他借好纸逼迫自已写好字。他开始在宣纸上练字,写字的水平果然提高很快。是的,有时候遥自己一下,会让自己有收获,有进步的。请以“逼自己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