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眉山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一,因为德才兼备,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B.《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C.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找至秦钟家看视秦钟,不料被秦业发现。秦业将智能逐出,将秦钟痛打一顿,自己也被气死了。

    D.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也称赖升)说凤姐“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

  •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B.庄生晓梦谜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C.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B.儒家赞赏仁义之师。仁义之师是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所以,仁义之师所到之处,人民无不箪食壶浆以迎之。

    C.落雪翩翩,一夜之间,万物披素,唯有东湖的水依旧清澈,湖岸茫茫雪野上几行雪泥鸿爪,湖面平平湖水上几点游鱼涟漪。

    D.民谣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足见贾府金玉之多,简直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①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

    ②偶有一点劳作

    ③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

    ④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

    ⑤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

    A. ④①③⑤② B. ④②①③⑤ C. ②①③⑤④ D. ②④①③⑤

  • 5、选出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②《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③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摘编自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思想情怀异曲同工。

    B.《诗经•硕鼠》中表现的“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与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大体相同。

    C.陶渊明追求的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田园诗,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D.山水画若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画家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的可行,梅花的可望,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从海德格尔的名言写起,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晚于西方文化追求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这一观点。

    B.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鼠》为例,指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智慧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C.文章第三段从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的角度,从对比中论述了古代中国人对“诗意栖居”的理想的追求。

    D.文章第四段是从山水画可居可游的画境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的角度来充分表达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了《诗经•硕鼠》《桃花源记》《千里江山图》等成功的诗画作品,就能证明中国人几千年来拥有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B.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观点提供了佐证,同时也直接证明了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C.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居可游之境,并不能表达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D.“诗意栖居”自古及今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居理想,人们会借助山水田园诗、山水画来表达对能超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的理想。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在《劝学》一文中用___________ 印证了这句话。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与梦得[注]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梦得:刘禹锡的字,开成二年(837)与白居易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均遭冷遇。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少时”和“老后”的对比来回顾生平,又以反问的形式写出自己的人生态度。

    B.第三句描写生动,可以让读者想见到两位老友争相解囊、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情景。

    C.第四句再现两位老友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场景,“相看”二字细节动人,耐人寻味。

    D.尾联的“更待”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开拓出了更加深远的意境,将诗意推向高峰。

    2本诗题目写有“闲饮”,但后人评价其“闲而不适,以饮解忧”。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齐,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总曰:“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请救于齐。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总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齐因乘胜尽破魏军。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古代的一种刑罚,刺面后涂上墨,又称“墨刑”。②梁:魏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后,又称“梁”。③重射:下很大的賭注打赌。射:打赌。④樊:通“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B.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C.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D. 庞涓行三日/大喜/日/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将中国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合称为三晋,文中的“三晋之兵”指三国之兵。

    B. 孙武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C. 刑徒指被判处剥夺一定时期自由的罪犯。徒本指服徭役的平民,因长期被囚拘的犯人也要服役,故当时人以刑徒来称呼他们。

    D. 君是对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引申为人的尊称,相当于“您”。此处指田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膑才能出众。他曾受到一起学习兵法的庞涓的残酷迫害,后见到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认为他不同凡响,就偷偷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B. 孙膑智慧过人。到齐国后,孙膑帮助将军田忌取得赛马的胜利,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并被任命为军师,获得了与庞涓较量的入场券。

    C. 孙膑作战善抓主要矛盾。魏攻打赵,孙献计齐军攻魏,迫使魏军回救本国,赵因面解围,孙膑因此取得了与庞涓比拼的阶段性胜利

    D. 孙膑打仗善于因势利导。他利用庞涓骄做自大、魏兵胆小怯懦的心理以及险峻的地理条件,在马陵一战击溃魏军,迫使庞涓拔剑自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2)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因为疫情,寒假延长,网课在全国铺天盖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身为中学生的你,或主动或被动的参与到网课之中,针对这次网课潮,你的态度或观点是什么?题目自拟,请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态度或观点,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