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阜新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②空自苦亡人之地            ③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

    ④召有司案图                       ⑤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⑥员径八尺,合盖隆起

    ⑦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⑦

    C.②③④⑦

    D.①④⑤⑥

  •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函陵(驻军)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行李之往来(外交使节)尝为晋军矣(恩惠)

    B. 人君神器之重(主持)永保无疆之(美好、福祉)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轻视他人)忧懈怠,则思慎始而终(慎)

    C. 宁许以负秦(理亏)相如奉壁秦王(上奏)

    召有司图(同“按”,查明)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信约)

    D. 且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道歉)范增数项王(使眼色)

    哙遂入,帷西向立(掀开)沛公则车骑(留下、弃置)

  •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知道,航天器在太空运行,需要利用推进器系统来执行轨道变化、轨道维持、姿态控制等多种任务。 ,是航天器延寿的关键。

    ①航天器寿命即宣告终结

    ②提高推进剂利用效率(产生单位推力的推进剂需求量)

    ③因此推进剂携带量决定了航天器在轨寿命

    ④目前推进系统基本都通过航天器携带的推进剂产生推力

    ⑤推进剂一旦消耗殆尽

    ⑥从而满足航天器动力需求

    A.②⑥⑤④③①

    B.④⑥⑤①③②

    C.④⑤②①⑥③

    D.②③①④⑤⑥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品牌时装需要宣传,寻求视觉冲击力未尝可以,但拿孔子、庄子做模特就不妥了。

    B.我市成立绿色上网专区,意图采取变“堵”为“疏”,解决未成年人沉溺网络问题。

    C.交管局在文华路与扬子路交叉口建设立交系统,极大地缓解交通高峰期堵车问题。

    D.中国航天事业成就辉煌,这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学习完全要依靠自觉,不自觉,即便有师长天天耳提面命,也不大会有什么成效。

    B.青海湖充满梦幻色彩的奇异景色总是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安之若素,久久不愿离去。

    C.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我们能发表独到见解固然是件好事,但必须持之有故。

    D.坚持环境综合治理的根本方针,反对本位主义,警惕和防止出现以邻为壑的倾向。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戏之祖”的称号象征着昆曲在拥有三百来个剧种的中华戏曲版图内所拥有的崇高地位。其“盟主”之位的形成,往往可以追溯到一个独特的文化身份:昆曲几乎是所有剧种中唯一拥有雅文化传统的剧种,很受文人士大夫们的肯定和推崇。但这背后有一个看上去很怪异的现象:从事昆曲职业的艺人与伶人们,并没有改善千百年来形成的被丑化被侮辱的形象。作为昆曲文化真正的载体,他们虽然并没有在现实舞台上消失,但却在文化象征体系里缺失了。昆曲演员也和其他传统戏曲一样,其文化体系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演出文化长期处于评价系统中最弱势最低级的一端。演出文化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如演员、剧场、观众、剧目往往成为政治力量威权打击的对象。不过大量的史料又向我们证明:历代统治者对于戏曲演出文化真实的态度往往是矛盾的——他们既打压又拉拢,既觉得卑俗低下又觉得兴味盎然。尤其到了明清时代,这种矛盾因为戏曲演出文化的高度发展而显得格外突出。

    其实从元杂剧开始,文人们就在寻找着一种可以被主流文化接纳的参与戏曲文化的方式。文人解决这个文化史上的矛盾,关键之处在于他们从戏曲整体之中单独提升了“曲(包括词和乐)”的价值,并将其拔高,高于整体中其他一切元素之上。这个过程可以称为“曲的独立化”。到了明清,戏曲整体中两个最大的组成部分受到了国家体制完全不对等的待遇,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待遇:一方面“曲”在被不断地雅化、美化、文人化;另一方面“剧”的内容在进一步丑化、俗化、受打击。打击与丑化主要有两点表现:一是国家威权的大规模删戏、禁戏;二是对艺人活动进行限制管制。国家政权频繁发布管制政令,反过来也让我们注意到问题的另一方面:昆曲中以演出为主体的“剧”,越禁越发展,甚至出现了一个“普及性”的现象,伴随着十八世纪昆曲普及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中国戏曲基本完成了它的程式化体系建设。“曲”与“剧”,它们本是同宗同源,却不能同呼吸共命运,一切肇始即是十八世纪昆曲内部的历史性分离。虽然从大的范畴看,它们还处于一个文化系统内,但各自的趋向造成了它们“平行发展”的命运。在各自发展成就的掩盖下,造成了昆曲事业整体的下行。进入新世纪,中国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为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是否意味着昆曲作为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的回归已经开始?

    (节选自《昆曲文化的结与解》,有删改)

    1下列对昆曲文化真正的载体在文化象征体系里缺失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演出文化长期处于评价系统中最弱势低级的一端。

    B.统治者对戏曲演出文化往往取“恩威并施”的矛盾态度。

    C.演员、观众、剧场、剧目往往成为政治力量威权打击的对象。

    D.从事昆曲职业的艺人和伶人们往往是被丑化被侮辱的形象。

    2下列关于“戏曲整体中两个最大的组成部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曲”“剧”之间保持一种“间离”。从元代开始,文人们就在寻找一种可以被主流文化接纳的方式。

    B.文人从戏曲整体之中,单独提升了“曲”的价值,将“曲”“独立化”,说明“曲”比“剧”更受欢迎。

    C.到了明清时期,国家威权之下采取的措施及对艺人活动的管制显示出“曲”“剧”完全不同的命运。

    D.十八世纪昆曲内部开始分离,虽然从大的范畴看,“曲”“剧”还处于一个文化系统内,却各自“平行发展”,不能同呼吸共命运。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正因为昆曲是所有剧种中唯一拥有雅文化传统的剧种,所以昆曲被称为中华戏曲的“盟主”。

    B.十八世纪昆曲发展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伴随昆曲的普及化进程,“曲”“剧”各自发展而昆曲事业整体下行。

    C.虽然明清时期国家政权频繁发布管制政令,但昆剧却越禁越发展,甚至出现了“普及性”的现象。

    D.中国昆曲被评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说明昆曲作为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已经开始回归。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1)在《望海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句中,词人选取了代表杭州湖山之美的两种典型景物,写出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美景。

    (2)《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诗人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自责但回头不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欧阳修在《伶官传序》结尾指出后唐庄宗身死国灭,为天下人耻笑的原因的一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①(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圆,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②,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回中:在今陕西陇县西北。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这年因有人作崇,诗人应博学宏词科不第,从京都回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中。②“前溪”句:前溪是南朝教习音乐的地方,江南声伎多出于此。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诗人将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却“先期零落”,更使人愁。

    B. 颔联中,诗人直接描绘眼前的残败景象,由暴雨惊梦想到牡丹的凋谢,使人惨不忍睹。“伤心”“破梦”均就牡丹言,而牡丹之伤心破梦亦即作者之情怀遭遇。

    C. 颈联中,诗人描写环境与花败后的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气候恶劣,已非当年旧圃之环境;花落委地,一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D. 尾联中,“前溪舞”一典的运用,拓出了一番新境;“并觉今朝粉态新”,他日雨过,牡丹落尽,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新艳动人。此联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前途黯淡之感更加深沉。

    2与李商隐的另一首诗《锦瑟》相比,本诗“锦瑟”意象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寄托:依靠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心一也   用:因为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不拘于时,学

    B.假舟楫,非能水也/师,所以传道解惑也。

    C.吾尝终日思矣/择师教之

    D.圣心备/或师,或不焉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第二段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的过程。

    C.木与金石相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和“不舍”

    D.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余秋雨将他的书集命名为“文化苦旅”,周作人将他的书房取名曰“苦雨斋”“苦茶斋”。生活中苦味的食品也不少,有黄莲、杏仁、莲心、苦瓜,还有苦咖啡。庄周说,不顺其自然就是苦,有为就是苦,无为才能清静而安乐;释迦牟尼说,生老病死都是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海水的味道是苦咸的,树林中清新的空气也有着一丝苦津津的味道……

      高中学习生活也是“苦役”的代名词,苦题目、苦分数、苦个好大学,一切都是苦。如今的你对“苦”有何看法?请据材料写一篇记叙文,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个字。③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