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广安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括号中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辱,臣死有余(同“戮”,罪)   进退不由殆送死(类于,等于)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碑记)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头颅)

    B.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邑,作动词)

    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左右或欲相如去(拉)

    C.是时以大中丞吴者(出任巡抚)   枉用相(问候)

    就有道而焉(匡正)   不珍器重宝(吝惜)

    D.奋六世之余(威势) 君子不齿(并列)

    赢粮而从(像影子一样)   圣人无师(固定)

  • 2、对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这一时代大背景是引发诗人思考的土壤。

    B.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C.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D.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理想。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从《见字如面》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一播出就广受关注的《朗读者》,此类节目圈粉无数,赞不绝口。但是,这真是文化复兴的标志吗?

    B. 都江堰政府在“放水节”中施行“拿来主义”,本着融合传统历史文化、国际潮流为原则,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对“古法治水”仪式创新升级。

    C.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D. 通过完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体系,既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也可以尽可能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公共风险。

  • 4、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 )

    A.勇气闻于诸侯 ②作《师说》贻之

    B.为长句,歌以赠之 ②利乘便

    C.①于是秦人拱手取西河之外 ②吾尝终日思矣

    D.①不拘时 ②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 从而师之

    D. 不必贤于弟子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歌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文中引用王昌龄《出塞》一诗的目的是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C.文中“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之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引用名言,并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从而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文章二、三两段运用层进式论证方式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B.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C.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相近。

    (2)《师说》中,韩愈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阕开头两句描写了桑树抽芽、蚕卵孵化,一个“破”字传神地写出了桑叶的萌发,而且能够让人感到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B.三四句的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的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C.五、六、七句远近结合,写了远近的山头,纵横的道路,飘荡的酒旗,自然景物与农村人事相结合,画面清新而充满生活气息。

    D.辛弃疾的词本以浑雄豪放见长,本词却很清丽素净,看上去作者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2赏析词的最后两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居相,字伯辅,沁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恩县知县。征授南京御史。负气敢言。尝陈时政,谓:“今内自宰执,外至郡守县令,无一人得尽其职,政事日废,治道日乖,天变人怨,究且瓦解土崩。”帝不省。诚意伯刘世延屡犯重辟废为庶人锢原籍不奉诏久居南京益不法妄言星变将勒兵赴阙居相疏发其奸并及南京勋臣子弟暴横状。税使杨荣激变云南,守太和山中官黄勋嗾道士殴辱知府,居相皆极论其罪。

    时中外多缺官,居相兼摄七差,署诸道印,事皆办治。大学士沈一贯数被人言,居相力诋其奸贪植党,一贯乃去,居相亦夺禄一年。连遭内外艰。服阕,起官,出巡漕运,还发汤宾尹、韩敬科场事。廷议当褫官,其党为营护,旨下法司覆勘。居相复发敬通贿状,敬遂不振。居相再疏劾尚书赵焕,焕引退。及郑继之代焕,复以私意出宋槃、潘之祥于外,居相亦据法力争。吏部侍郎方从哲由中旨起官,中书张光房等五人以持议不合时贵,摈不与科道选,居相并抗章论列。当是时,朋党势成,言路不肖者率附吏部,以驱除异己,势张甚。居相挺身与抗,气不少沮。

    (节选自《明史·孙居相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诚意伯刘世延/屡犯重辟/废为庶人/锢原籍不奉诏久/居南京/益不法/妄言星变将勒/兵赴阙/居相疏发其奸并/及南京勋臣子弟暴横状

    B. 诚意伯刘世延屡犯重辟/废为庶人/锢原籍/不奉诏/久居南京/益不法/妄言星变/将勒兵赴阙/居相疏发其奸/并及南京勋臣子弟暴横状

    C. 诚意伯刘世延/屡犯重辟/废为庶人/锢原籍不奉诏/久居南京/益不法/妄言星变/将勒兵赴阙/居相疏发其奸并/及南京勋臣子弟暴横状

    D. 诚意伯刘世延屡犯重辟/废为庶人/锢原籍/不奉诏久/居南京/益不法/妄言星变将勒/兵赴阙/居相疏发其奸/并及南京勋臣子弟暴横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疏,是专门的一种文体,主要指臣民给君主上呈的议论朝政的呈文。如贾谊的《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B. 内外艰,丁内艰就是父亲死了守制。丁外艰就是母亲死了守制。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要守丧,断绝一切娱乐活动。

    C. 漕运,旧时从水路运米供给京城或供应军旅等;唐宋以来,国家设有专门的官员掌理。

    D. 法司,古代掌理司法刑狱的官署,“法”指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居相敢作敢为,疏陈时政,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担任南京御史时,曾上书皇帝陈述时政,认为现在政事日益荒废,治国道理日益背离,国家终将土崩瓦解。

    B. 孙居相嫉恶如仇。他揭发了在云南激起民众叛乱的税使杨荣、唆使道士殴打侮辱知府的宦官黄勋。

    C. 孙居相奉公守法,心怀社稷苍生。接连遭受父母去世,服丧期未满,就主动巡视漕运。

    D. 孙居相不惧权势,揭发汤宾尹、韩敬的科场考试作弊,韩敬收受贿赂案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中外多缺官,居相兼摄七差,署诸道印,事皆办治。

    (2)当是时,朋党势成,言路不肖者率附吏部,以驱除异己,势张甚。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

    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他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锁”需要我们去打开。请以“开‘锁’”为话题写一篇800 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适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③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