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平民)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B. 使来者读之(来的人) 质明,避哨竹林中(天刚亮)
C. 则噪而相逐(动作偏指一方,他) 行李之往来(使者)
D.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罪状) 在丙寅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褊小(biǎn) 庖厨(páo) 侃大山(kǎn) 陈词滥调(làn)
B.忖度(dù) 鞭笞(chī) 闭门羹(gēng) 沐猴而冠(guàn)
C.商贾(gǔ) 庠序(xiáng) 碍面子(ài) 卓有成效(zhuó)
D.浸渍(zì) 赡养(shàn) 孺子牛(rú) 瞠目结舌(chēng)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召有司案图
B. 拜送书于庭
C. 请毕今日之驩
D. 覆盖周密无际
4、下列句式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信义安所见乎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求人可使报秦者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会于西河外渑池 见犯乃死,重负国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近日,一则消息被炒得沸反盈天:著名品牌赛百味、星巴克出售的食物,含有名为“偶氮甲酰胺”的食品添加剂,这种添加剂也被用于制作瑜伽塾和鞋底。
②《祝福》刻画了祥林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悲剧命运的逼迫下走投无路的一生。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把她往死地里赶,是把她推向死亡的一只只手。
③偌大一个广场,人山人海,竟没有一个熟悉的人,想要找人说说话都百无聊赖,连搭讪的人都没有。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鲁迅的《药》《阿Q正传》《祝福》《伤逝》等一系列小说笔锋犀利,力透纸背。他用文字去挑开旧世界的黑幕,让人民群众看清统治者的丑恶面目,也看清自己的愚昧。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山上的老狼
张红静
少年上学时要经过一段无人烟的山路。学堂很远,每天他都要早早起来,怀揣娘给他烙的杂面饼子上路。那时,自行车没有普及,学生上学全靠步行。
山黑黢黢的,不高,也不大,可是传说山上住着一匹老狼。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少年不知道狼以什么为生。狼一定很老了,或许每天饮露水,吃野果吧。
他每次走过这段路都像躲过一场生死劫。他总是担心狼会恢复狼性,忽然站在他的面前。
这天,走那段路时,他像以往一样提高了警惕,除了自己的脚步声和天上的星星,路上没有一个人。越是安静就越是害怕,村里小伙伴们都不去很远的镇子读书,可他不同,无论路有多远,人有多孤单,他都要去上学。少年略一分神,忽然觉得自己的肩膀上一左一右搭了毛茸茸的脚掌。少年吓得汗毛都竖起来了。他用眼角的余光看着,想象着狼的大舌头和獠牙,但是他不敢回头,因为他想起了做猎人的叔叔讲过的狼吃人的故事。
狼最喜欢一口咬断人的喉咙。狡猾的狼不去正面袭击人,总是尾随在人的身后。少年此时如果回头,喉咙正对着狼口。狼便会咬断他的喉咙,将人拖走。
少年的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但仍假装旁若无人地往前走。据说,人有几分怕狼,狼也有几分怕人。狼的前爪就攀着他的肩头与他前行。少年这时想起怀里的饼子,他真舍不得这一个杂面饼子,但他还是果断地从怀里掏出来,饼子还温热,他使劲往身后扔去。
狼放下脚掌,快速向身后奔跑。少年紧走几步,上了大路。此时天已微明,他“啊啊”呼喊着奔跑起来,以缓解刚才的恐惧。
那天晚上,少年饿着肚子回家,怕娘担心,他不敢跟母亲说起狼的事情,只是让母亲第二天做两个饼子。
母亲有些迟疑,这样灾荒的年月,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没办法,她掺上更多的菜,拌上杂面。娘心里想着孩子长身体了,是该加一些饭了,可是粮食哪里来呢?她打算天亮后再找份活儿。
就这样,少年每天一早都要给狼一个饼。渐渐地,少年不再怕狼,他与狼之间仿佛有了一种默契,不去上学的日子,他会担心那匹狼挨饿。
少年的叔叔背来半袋子粮食。娘说,孩子饭量一下子长了,中午要吃两个大饼子。叔叔说,他这个大人才吃一个饼子哩,那个饼子,是不是给哪个女孩子吃了?叔叔悄悄问少年,听少年说了途中的经历。叔叔大惊。果然有这样的狼吗?他可不能让自己的侄儿冒那样大的风险。
第二天一早,他穿好棉大衣,藏起猎枪,独自走在那条路上。这一天,少年没有上学,狼仍然在路口焦急地等待少年的出现。
叔叔来了,他走得沉稳和干练。忽然,他以猎人的敏锐感觉到了背后的生灵。他没有习惯性地转身举枪,而是等待那匹狼的脚掌攀上他的肩膀。少年讲述的经历他似信非信。果然,待身后的狼走到他背后,他感觉到两只毛茸茸的东西搭在肩上。
他依然没有拿枪,而是与少年一样拿出饼子扔得很远。所不同的是,他扔到了前方大路的路口。狼饿极了,奔上前去。猎人此时举枪,正击中狼结实的后腿。
这是一匹高大的狼,它忽然站起来,疯狂地向山上跑去,一路流着殷红的鲜血。狼走了几步又折返回来,将地上的饼子捡起放到口袋里。
猎人吹了吹枪口,冷冷地说:“一点儿皮外伤!不好好做人,偏要披着狼皮干这点儿营生!我寡嫂母子二人不容易,兄弟,你就放过她娘儿俩吧!”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狼从来没有祸害过人和牲畜”这句话为后文少年与“狼”的互动提供了合理性,但又不符合灾荒中“狼”的天性,从而为“老狼”现形埋下了伏笔。
B.母亲对少年每天要两个饼子的要求“有些迟疑”,一是感到突然,二是因粮食的短缺让她感到有些为难,但对孩子的爱使她并没有觉察到有何不对。
C.叔叔听了侄儿的讲述后大惊,“果然有这样的狼吗?”既是对侄儿的话半信半疑,也是作为老猎人出于本能的怀疑,引出后文他去证实的情节。
D.少年、“老狼”和叔叔是一组鲜明的对比,少年与“老狼”的默契反映人与动物之间可以和谐相处,而叔叔的行为却打破了这种和谐。
【2】小说中少年的形象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善于设置悬念,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怎样层层制造悬念的?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在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_______________”(诸侯贵族的奢侈浪费行为)与“_______________”(对待下层百姓没有仁慈之行为)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2)庞大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思考。西汉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尖锐地指出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劝学》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连用五个比喻,然后推论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
白居易
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
[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②楚客,指贾谊。③袍,官袍。④烟霄:喻显赫地位。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分别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
A.垣墙周庭(周围) 余稍为修葺(修补)
B.其制稍异于前(规制,格局) 以手阖门(关闭)
C.吾家读书久不效(奏效) 已为墙(已经)
D.今已亭亭如盖矣(伞) 余扃牖而居(门)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对去世的人的尊称。先大母,指过世的祖母;先妣,指过世的母亲。本文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的音容笑貌,表达了作者对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B.束发,古代成童之礼,男子十岁时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表示成童。作者自束发起在项脊轩中读书、生活,度过了既有“悲”又有“喜”的时光。
C.象笏,古代臣僚上朝所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文中祖母持象牙象笏的一段勉励,生动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子的疼爱与厚望。
D.归,旧时指女子出嫁。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的五年后,妻子嫁过来,作者描绘了妻子在轩中的日常生活,表现了少年夫妇相依相爱的情状。
【3】结合文章第一段分别用几个词语简要概括修葺前与修葺后项脊轩的特点。
修葺前:
修葺后: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2)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10、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