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是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B.鲁迅原名周树人,《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都是他创作的小说集,小说《祝福》选自《呐喊》。
C.中国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学校存在,“序”是商代学校的名称,“庠”是周代学校的名称。
D.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古礼规定,天子九庙,诸侯七庙。《过秦论》中,秦是诸侯,故用“七庙隳”代指它的灭亡。
2、下列选项中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嫦娥四号”携带了一个总重量不到3公斤的圆柱形“罐子”
②严肃的科研之外,还有有趣的科普试验
③里面有土壤、水、空气、马铃薯种子、拟南芥种子和昆虫卵
④利用这个罐子,科学家们试图研究植物和动物在月球表面的生存情况
⑤这是一个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月面微型生态圈”
⑥还有照相机和信息传输系统等设备
⑦而这也是人类首次进行月面生物实验
A.⑤①③②⑥④⑦ B.①②③⑤④⑦⑥
C.②①③⑥⑤④⑦ D.①③⑥②⑤④⑦
3、下列各句中有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吾尝跂而望矣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秦可卿死后,她的丫鬟名宝珠者,见秦氏死了,也触柱而亡。贾珍以孙女之礼殓殡。
B.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C.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探亲。荣国府为了迎接这一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了荣府。
D.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大展风采,贾政也很欢喜,还破天荒地夸了宝玉几句。
E.在元春省亲的宴会上,宝钗建议宝玉把“绿玉”改成“绿蜡”。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的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A.舍相如广成传 B.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其一人夜亡 D.而绝秦赵之欢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倒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中年的。是的,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因为花要告诉我的不只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还是几天前,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吧。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宽容。两三颗炸弹夺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吧。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⑪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看到园中美好的景象时,借花树一景,想象园中的人在日寇轰炸前的美好生活,从而为后文写美好的毁灭奠定基础。
B.面对惨景,作者有着深重的悲哀,可惜无人理解,无人倾听,内心十分寂寞,因此对世人的冷漠无情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愤怒。
C.废园中有多人惨死,但作者集中笔墨写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因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被窒息的悲剧更能触动人的悲悯之心。
D.末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冷雨”将作者拉回现实,凸显内心的悲凉;“到处漏雨”则含蓄控诉了日寇的罪恶。
【2】联系上下文,赏析划线句“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
【3】文章多次写到园中的红花绿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乐声的婉转流畅和压抑滞涩。
(2)面对疫情,白衣卫士集结出征,让人想到《无衣》中将士们修整铠甲兵器共赴前线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
(3)《诗经·邯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1】下列对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前面诗人用“楼船扫地空”五字预示了战争的结局。这两句才把造成这结局的缘由具体说出。
C.“鲸鲵唐突留馀迹。”这里李白大约是喻指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李白在送别的诗行中,并没有完全割裂咏史的情感线索。
D.“一一书来报故人”,诗人又立即回到现实中来,希望友人走后经常来信报告佳音, 整诗风格显出婉丽和平之调。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服:承受,承当
B. 岁比不登,盗贼满野 登:登山
C. 庶几有隐君子乎 庶几:或许
D.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 适:恰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 是谓求祸而辞福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 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 险以远,则至者少
D. 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是
A. 吾安往而不乐 B. 又乌知胜负之所在
C. 而今安在哉 D. 而又何羡乎
【4】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作者“超然物外”思想的一组是
①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
③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④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⑤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⑥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②④⑥ D. ①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若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都可使人快乐,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B. 作者登台远望,联想到古人功业,可见作者虽然身在胶西但并没有完全磨灭建功立业的理想。
C. 描写超然台四方胜景和四季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能在既有境况下获得快乐,突出了超然的思想。
D. 作者在文章篇末点题,并给高台取名,表示自己“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和豁达胸怀。
【6】把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马克思17岁时高中毕业论文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讲话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要经常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好小我和大我、奉献和索取的关系。
——2020年6月5日,钟南山在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无我”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