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秦贪,负其强 负:倚仗,凭借
②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③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从车上下来
B.①相如引车避匿 引:牵,拉,引申为掉转
②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③一时收禽 禽:通“擒”,捉拿,擒拿
C.①且庸人尚羞之 羞: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为差耻
②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③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应验
D.①于是相如前进缶 前进:向前行动或发展
②副有罪,当相坐 坐:连坐
③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以致天下之士 B.皆为陛下所成就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D.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3、下列各组选项中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①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②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而耻学于师 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①③④ D.②③⑤
4、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令人生厌。(踌躇:犹豫)
B.对于我们的询问他是从不吝惜回答的。(吝惜: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
C.饥饿的孩子们用苍白的瘦脸无精打采地望着污秽的街道。(污秽:不干净)
D.妈妈带着困惑的微笑、惋惜的口气走了出去。(困惑:弄不清方向使人迷路)
5、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取汉中,西举(扩张)巴、蜀 率(率领)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B. 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C. 吾师(学习)道也 是故圣益圣(圣明),愚益愚
D. 此去经(经过)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梦啼妆泪红阑干(栏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旼,据称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是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菜,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
B.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府的赏赐。
C.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
D.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但先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并分析了不用讨的原因。
B.文章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
C.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作者在论证时都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D.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其他职业,意在表现隐士的生存状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B.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C.虽然有的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但隐士的自尊却仍然被人们所认同,如朱百年。
D.从一定意义上讲,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为安于贫穷也就无需迎合他人。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通过细节动作摹写人行蜀道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乐曲在“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力量,无法压抑,陡然高昂,变得激越雄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勉励我们重视学习,注重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劝学》中直接提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第一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写出了洞庭水的境界宏阔。
B.颔联写景渗透着诗人的胸怀,也透露出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不安。
C.颔联境界极大,颈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包孕着诗人无限感慨。
D.尾联诗人涕泗横流,只因为自己与亲朋音信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
【2】下列对第二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E.本诗承转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9、阅读下面文言,完成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选出下列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 砯崖转石万壑雷(冲击)
B.请以战喻(请您) 此情可待成追忆(哪能)
C.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 寻声暗问弹者谁(悄悄)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 画图省识春风面(曾经)
【2】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蜀道之难,难于.青天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②③⑤相同 C.①⑤相同 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3】下列各句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非我也,兵也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诗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D.子规:即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结尾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行仁政、王道,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新情况,需要面对并作出反应。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学会如何应对新情况,应该成为引领人们成长的重要方面。刚刚结束线上教学的你,更是如此。
请以“应对”为题,写一篇不少了于800字的议论文,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