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长春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暮去朝来颜色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D.后刺史臣荣举称秀才

  • 2、从下面的比喻句中找出正面设喻的一项( )

    (1)青出于蓝

    (2)冰寒于水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以为轮

    (6)金就砺则利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1)(3)(5)(7)

    B.(1)(2)(5)(6)

    C.(2)(4)(7)(8)

    D.(3)(5)(6)(8)

  •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项是

    A.期明年春再舟载之:准备   陵降,不敢武:  访求

    单于召会武属官,前以降及物故:死亡  愿枉车骑之;  路过、经过

    B.臣等不肖:不才,无能   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两夜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于魏:连续   请毕今日之题,死于前: 献出

    C.此五霸之也:功业   自已死久矣:料想

    侯生敝衣冠:整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通宾客:赞叹

    D.未有路耳:只是   单于使使晓武,会虞常:议论、商讨

    如惠语以单于:责备   而公子亲数之:看问

  • 4、下列句子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不拘于时,学于余。(《劝学》)

    B.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C.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D. 为天下笑者,何也?(《六国论》)

  • 5、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威振四海   流血漂橹

    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吞二周而亡诸侯

    D. 声非加疾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混乱,人心涣散,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纷纷寻求救国之道,一些学者、教育家、作家却更加关注国民性改造,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选择了可称之为“无用之学”的美学。他们对美学的热衷,倒并不完全是单纯地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而是另有原委,那就是拯救人心。由于以养育人心为目标,审美功利主义思想具有突出的矛盾结构:无用—有用,无为—有为,出世—入世,审美—功利。现代美学家在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框架里,把这些矛盾的方面融合在一起。与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美学相比,明显更具现实性。但是,与中国古代美学相比,思辨性、系统性却大大增强。所谓审美功利主义也是就其强调审美内在育人功能而言的。

    美育问题本来就关涉美与善的内在关联,而实际上中国现代美学家们都有美育和德育相互交融的意向。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介绍了西方的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并列说,把这四育作为培养“完全之人物”的途径。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中,他指出,西方自亚里士多德到席勒,“皆以美育为德育之助”,因为“审美之境界乃物质之境界与道德之境界之津梁也”。培养理想人格,美育与德育是不可分离的。

    (摘编自杜卫《中国现代美学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

    材料二: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或美与德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即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如此,自孔子以来,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境域。像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将人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一个有德的人,只要“仁义礼智根于心”,就会“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使人的形貌成为道德的表象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形态的儒家伦理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中国儒家关于美、德关系的看法限定在个体化的人性养成方面,但事实上,它却具有家国天下的广远视野。比如在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中,讲究“礼乐刑政”四科并举,即《礼记·乐记》所谓“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按照儒家柔性化的治国理念,礼乐教化永远比刑罚政令具有优先性。这种状况说明,如果礼乐本身是审美与道德的混融,如果礼乐的价值不仅仅涉及个人德性的涵养问题,那么审美和艺术教育的价值也必然随之放大。

    (摘编自刘纪成《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材料三:

    在西方美学中,有一个影响巨大的传统,认为在艺术中美与道德是分离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从形式论和对神的信仰的角度论述美,但从认识论和道德论的角度反对艺术。他认为:艺术家摹仿人性的低下部分,以刺激欲望,不利于城邦公民的教育;艺术是一件太严肃重大的事,不能只交给艺术家;私人的喜好要让位于共同的善。

    当然,在欧洲还另有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坚持认为艺术具有积极的一面,有利于人的教化,即使在艺术中具有某些非道德的情节时,仍在实际上有符合道德的效果。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作了分析,认为像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的悲剧,尽管有像《俄狄浦斯王》中的乱伦和《美狄亚》中的凶杀的情节,有残暴和血腥的场面,但这种悲剧能产生的“哀怜”和“恐惧”情感,具有“疏泄”的效果,从而促进心灵的净化。因此,悲剧具有对城邦的公民进行教育的功能。

    (摘编自高建平《艺术怎样才能通向道德》)

    1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审美与道德”的论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20世纪初,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选择了美学,具有审美功利主义思想,强调审美内在功能。

    B.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说明美与善存在差异,不可相互取代。

    C.从儒家礼乐教化永远比刑罚政令具有优先性的治国理念,美、德关系有家国天下的价值。

    D.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做出的分析,与柏拉图观点相同,认为在艺术中美与道德是分离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介绍了西方的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并列说,目的是证明中国现代美学家们都有美育和德育相互交融的意象。

    B.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因为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

    C.人们习惯于将中国儒家关于美、德的看法限定在个体化的人性养成方面方面,如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中,讲究“礼乐刑政”四科并举。

    D.《美狄亚》这种悲剧产生的“哀怜”和“恐惧”情感,具有“疏泄”的效果,从而促进心灵的净化,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观点说明艺术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当年的遗迹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对比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定风波》中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在词的开头用平静的口气说道“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艺术地表现了作者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B.词的上片写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是对开头的阐释与补充。

    C.词的下片写菊花“如今有谁堪摘”,表现作者因郁闷已不再为花凋谢感到惋惜。

    D.作者的生活遭遇,能让人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是本词动人的重要的原因。

    【2】请赏析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李夫人传(节选)

    ①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生一男,是为昌邑哀王。李夫人少而卒,上怜闵焉,图画其形于甘泉宫。及卫思后废后四年,武帝崩,大将军霍光缘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号曰孝武皇后。

    ②初,李夫人病笃,上自临候之,夫人蒙被曰:“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上曰:“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我嘱托王及兄弟,岂不快哉?”夫人曰:“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不敢以燕媠见帝。”上曰:“夫人第一见我,将加赐千金,而予兄弟尊官。”夫人曰:“尊官在帝,不在一见。”上复言欲必见之,夫人遂转向欷歔而不复言。于是上不说而起。夫人姊妹之曰:“贵人独不可一见上嘱托兄弟邪?何为恨上如此?”夫人曰:“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我以容貌之好,得从微贱爱幸于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上所以挛挛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及夫人卒,上以后礼葬焉。其后,上以夫人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封海西侯,延年为协律都尉。

    ③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

    [注释]①雅意:夙愿。②燕媠:懈怠,装束凌乱,不严肃。③挛挛:眷念。④幄:帷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李夫人少而

    (2)夫人蒙被

    (3)夫人姊妹之曰

    (4)又不得

    2选出下列句中画线词语解释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   )。

    A. 上怜闵焉,图画其形于甘泉宫。

    B. 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号曰孝武皇后。

    C. 上复言欲必见之,夫人遂转向欷歔而不复言。

    D. 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

    4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简介李夫人的生平。

    5根据第②段,概括李夫人的主要性格特点。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当今社会,时间就是效率。有人说凡事兵贵神速,不学蜗牛爬,要学千里马;也有人说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慢,是一种正在失传的乐趣。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