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绵阳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 咎:责怪

    英雄乘时割据   务:务必

    B.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咸阳 走:趋向

    争名利何年是   彻:到头,结束

    C. 远吞山光,平江濑 挹:汲取

    幽阒辽夐,不可具   状:形状

    D. 宇文新州之范 懿:美好

    家君作,路出名区   宰:宰相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①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都在这里度过,和同事们一起运动、合唱、讨论教学、监考,工作和生活的种种,我都甘之如饴

    ②菜鸟网络和顺丰往后在即时配送方面将直接展开正面竞争,双方分庭抗礼,物流领域的战火将愈加激烈。

    ③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④《金陵十三视》《让子弹飞》《霸王别姬》等“傍小说”电影汗牛充栋,众多优秀的小说成为了电影成功的基石。

    ⑤俄军“无人战队”呼之欲出:俄已基本建成从无人战车、无人机到无人潜艇的立体化无人装备体系。

    ⑥这次比赛中,日本和塞内加尔的胜利,代表着足球欠发达的亚非地区对传统欧美足球强国的反戈一击

    A. ①②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③④⑥

  •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史,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相传是左丘明所作。

    B.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C.鸿门宴,原意是指项羽和刘邦在灭秦进入函谷关以后,项羽在鸿门为刘邦设下的一次暗藏杀机的酒宴。后来,人们就用“鸿门宴”作为“敌对双方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也泛指加害客人的宴会。

    D.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 5、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臣                      ②君我降,与君为兄弟

    B.①决约不偿城                                      ②秦贪,其强

    C.①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①连辟公府不                                      ②臣请汤镬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著作《孟子》七篇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孟子在孔子提出的“仁爱”的基础上,孟子将仁爱的范围从“亲”推广到“民”,又扩大到“爱物”的领域。“仁”是爱人,但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故“爱”育之,这是“仁民爱物”。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将“物”纳入了生态伦理思想中来,表达了对“物”的同情。孟子认为君子对于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提倡关心动物、保护动物。而正是这种承载万物的情怀、博大深沉的仁心慈念,形成孟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内在动力。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檀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主张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即“时养”的思想。孟子劝告人们不要用缎密的网打鱼,以留下个体较小的鱼继续生长繁殖;砍伐木材要遵循规定的季节,循自然之性,以满足继续利用的需要。孟子教育人们,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都有依据季节变化而发育成长的生态规律,因此一定要顺应规律,不要试图破坏规律。再者,人们必须依据万物生长变化的生态规律,按照一定的时序进行农业生产、砍伐取用和捕获渔猎,适度地获取生活资料,切勿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导致生态环境失衡,走向末路。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孟子在强调“以时入山林”同时,还着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养护”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取用有度,而且要尽量减少人向自然界的索取,保持自然界原有的面貌,即孟子所说的“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孟子·离娄下》),使自然界的万物繁育旺盛、和谐有序,维持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孟子思想中隐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而重温孟子的生态伦理观对当今社会的生态建设也是十分有益的。孟子告诉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时养”,既要顺应自然,又要保护自然,追求以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污染为前提的生态经济效率,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摘编自《<孟子>中蕴含的生态保护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物可以不用仁但需要有爱,而对人则需要用仁,物可以养人,而人则需要关爱,这属于孔子“仁爱”的思想。

    B. 孔子认为,应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孟子在此基础上将“物”纳入其思想之中,表达了对“物”的同情。

    C. 君子对动物要有恻隐之心,关心和保护动物,体现承载万物的情怀和博大深沉的仁心慈念,这契合孟子生态伦理思想。

    D. 孟子提倡“时养”,让人们不要用密网打鱼,留下池塘中个体较小的鱼继续生长繁殖,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启示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中的语句分析了“仁”和“爱”的关系,阐述了“仁民爱物”的具体含义。

    B. 文章第三段指出了儒家两圣孔子和孟子在生态伦理思想上的贡献,并引用了《孟子》中的语句加以论证。

    C. 文章第四段还是从《孟子》中的语段切入,引出孟子主张“时养”思想这一观点,再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D. 文章第五段用《孟子》中的语句跟前文相比较,提炼出“养护”这一关键词,以作为本段的分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爱物”和“爱人”都有伦理学的价值,孟子将仁爱的范围从“民”扩大到“爱物”的领域,这是一种发展。

    B. “不违农时”和“斧斤以时入山林”等言论,体现了“时养”的思想,这十分有益于当今社会的神态建设。

    C. 孟子说的“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可以引申为人们对自然资源要取用有度,否则将破坏生态环境。

    D. 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离不开“养护”的思想;而“时养”让人们遵循生态规律,尽量不要向自然索取。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门见山地阐明了教师的重要作用。

    (2)柳永《雨霖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将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放在一幅画面中,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苏轼在《定风波》中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仕途沉浮已处变不惊的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北风

    刘子梁

    顾起平沙晚角哀,北风回首恨难裁。

    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范来。

    紫色蛙声真倔强,翠华龙哀暂徘徊。

    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菜。

    [注]①紫色蛙声,代指金人于靖康二年所立的张邦昌和建炎四年所立的刘豫两个傀儡皇帝。②衮(gun):古代君王等的礼服。③遗策:失误,失策。④草菜:指布衣,平民。这里指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飞雁、平沙、晚角、北风等意象营造了悲凉的意境,“恨”字领起全篇。

    B.颔联说淮河一带山地已经阻断金兵战尘,局势暂且和平稳定,流露出欣喜之情。

    C.颈联“紫色蛙声“与“翠华龙衮”构成对比,字里行间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态度。

    D.前两联写景,景中融情;后两联叙事、议论、抒情:全诗语言浑厚沉郁,感慨良深。

    【2】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伏,太安人也。伏少从戎,以战功稍至开府、永桥领民大都督。周帝前攻河阴,伏自桥夜渡,入守中潭城。南城陷,被围二旬不下,救兵至。周师还。伏谓行台乞伏贵和曰:“贼已疲弊,愿得精骑二千追击之,可捷也。”贵和弗许。

    武平六年,除东雍州刺史,会周兵来逼,伏出战,却之。周克晋州,执获行台尉相贵,以之招伏,伏不从。后主亲救晋州,以伏为行台右仆射。周军来掠,伏击走之。周克并州,遣韦孝宽与其子世宽来招伏曰:“并州已平,故遣公儿来报,便宜急下。”授上大将军、武乡郡开国公,即给告身,以金马瑙二酒钟为信。伏不受,谓孝宽曰:“事君有死无贰,此儿为臣不能竭忠,为子不能尽孝,人所仇疾,愿即斩之,以号令天下。”

    周帝自邺还至晋州,遣高阿那肱等百余人临汾召伏。伏出军隔水相见,问至尊今在何处。阿那肱曰:“已被捉获,别路入关。”伏仰天大哭,率众入城,于听事前北面哀号良久,然后降。周帝见之曰:“何不早下?”伏流涕而对曰:“臣三世蒙齐家衣食,被任如此,革命不能自死,羞见天地。”周帝亲执其手曰:“为臣当若此。朕平齐国,唯见公一人。”乃自食一羊肋,以骨赐伏,曰:“骨亲肉疏,所以相付。”遂别引之与同食,令于侍伯邑宿卫,授上仪同,敕之曰:“若即与公高官,恐归投者心动,努力好行,无虑不富贵。”又问前救河阴得何官职。伏曰:“蒙一转,授特进,永昌郡开国公。”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赐伏金酒卮。后以为岷州刺史,寻卒。

    (摘编自《北齐书·列传》三十三,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

    B.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

    C.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

    D.周帝谓后主曰/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决意往取河阴/正为傅伏能守/城不可动/是以收军而退/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阴,黄河南面之地。古代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为阴。

    B.雍州,古代九州之一,《尚书·禹贡》中称其他八州为冀州、晋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

    C.至尊,皇帝的代称。此外,古代还称皇帝为天子、圣上、皇上、陛下、万岁、万岁爷等。

    D.听事,也作“厅堂”“厅事”,官府治事之所,后亦指私宅大厅。文中指官府治事之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伏擅长治军。他凭借战功逐渐升任到开府、永桥领民大都督;领兵守中潭城,南城陷落后,中潭城被围困二十天没有被攻下。

    B.傅伏忠君不贰。周军攻克并州,面对韦孝宽和自己儿子的劝降,他怒斥儿子,并表示侍奉国君以死相报,不能存有二心的决心。

    C.傅伏感恩自责。投降周帝后,他流着泪说自家三代领取北齐的俸禄,受到信任,北齐灭亡却不能殉职,以在天地之间活着为羞耻。

    D.傅伏受到周帝器重。周帝认为他是北齐被平定后见到的唯一忠臣,把羊骨头赐给他,并赐给他金马瑙二酒钟,任命为岷州刺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已疲弊,愿得精骑二千追击之,可捷也。

    (2)若即与公高官,恐归投者心动,努力好行,无虑不富贵。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做人要“圆”,要懂得圆融权变。

    又有人说:做事要“方”,要讲原则,讲正气。

    即将走入社会的你,假如在生活中遇到“方”与“圆”的矛盾,你会怎样解决?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