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低龄留学值与不值、好与不好,也需因人而异。既不能盲目跟风,视留学为唯一出路;也不能 ,甘心做井底之蛙。
②面对盘根错节的贪腐案件,调查组办案人员抱持坚定信念,纵使拔出萝卜带出泥,也绝不 ,看了佛面看僧面。
③这次宴会虽然只邀请了你一个人,但他那里又不是龙潭虎穴,你何必 ,自己吓自己?不要多心,尽管放宽心去吧。
A. 畏首畏尾投鼠忌器杯弓蛇影
B. 投鼠忌器杯弓蛇影畏首畏尾
C. 畏首畏尾杯弓蛇影投鼠忌器
D. 杯弓蛇影投鼠忌器畏首畏尾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房屋征收应当先补偿、后搬迁”这一条例规范了拆迁行为, ① 保护被拆迁者的利益,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 也要看到,在少数地方, ③ 是直接进行拆迁的基层政府和相关机构, ④ 存在种种不规范行为。一些基层政府和相关机构的行为造成恶果, ⑤ 正是 ⑥ 背离了法律的规范,背弃了法治精神。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对 | 可是 | 特别 | 依然 | / | 由于 |
B | 对于 | 然而 | 尤其 | 仍然 | 也 | 因为 |
C | 对 | 但是 | 特别 | 依然 | / | 由于 |
D | 对于 | / | 尤其 | 仍然 | 也 | 因为 |
A. A B. B C. C D.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今职场竞争激烈,身无长物者难逃被淘汰的命运,你要在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熟练掌握一项技能。
②以前,“中国制造”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质量低劣,但现在“中国制造”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很多产业已变得高度专业化。
③《红楼梦》中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因姻亲关系形成了一个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荣损相连。
④韩愈的《祭房君文》是唐代祭文的代表作,虽然篇幅短小,但饱含深情,一字一泪,令人不忍卒读。
⑤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⑥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积极向上,刻苦学习,奋发有为,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A. ①②⑤ B. ①⑤⑥ C. ①④⑥ D. ③④⑤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地亚哥,《老人与海》的主人公,题目中的“老人”,应是风烛残年的老渔夫,可是他真正留给读者的印象并不是老态龙钟,而是一个真正的战士。
B.佣金率每降低一个点,就意味着美团的佣金收入降低近40亿元,所以无论舆论如何众望所归,美团始终也没有给出任何关于降低佣金率的承诺。
C.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论”等不经之谈之所以最终无一例外地走向破产,是因为他们都忽视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历史基因。
D.邓晓芒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中的反思实际上是一种“断反思的反思”,这种反思其实并不能到客观的自我解剖,反而容易陷入主观的自以为是。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老大嫁作商人妇 D.剑阁峥嵘而崔嵬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⑤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⑥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
选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精神。
B.作者认为,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C.“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
D.在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文艺工作者因急于抗击灾难而创作的作品,会存在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发出呼吁。
B.“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响。抗疫文艺宣传中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C.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四个角度为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指明了发展之路,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第⑤段引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从反面论证了抗疫文艺创作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本,否则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百姓利益,在作品中融入生命关怀和人性美善,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B.艺术创作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本,书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酌奇”“玩华”。
C.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群众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抗疫文艺创作不应只停留在表象书写上,更应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作品。
D.灾难题材与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在抗疫创作中,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_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形式草率,最终“_______________”。
(2)《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4)《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苏轼以酒祭奠江月寄托其旷达之情对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8、阅读下面这首诗,下面完成小题。
咏白海棠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②,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这首七律诗是在《红楼梦》第37回因探春提议创建大观园诗社开社时的首场集体诗作。因恰好有人送入白海棠两盆,就吟咏此物,诗社遂命为“海棠社”。此次诗赛,由探春限韵,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每人一首,后来湘云又来补作两首。黛玉的这首诗,被海棠诗社社长李纨称为“风流别致”,历来评论家认为此诗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及风貌。②月窟:月中仙境,月宫。仙人:嫦娥。缟袂:白绢做的衣服。
【1】此诗颔联中“偷来”、“借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此诗的最大特点是以花写人,托物言志。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秋闺怨女”,都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请具体分析林黛玉通过白海棠写出了自己的哪些思想性格?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①。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节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
(注)①三十六: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排行第十六,人们称之为“三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B. 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C. 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D. 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2】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出于礼貌和尊敬,一般对平辈和长辈称字。
B.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纪。
C. “迁”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指降级。
D. 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的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也指进士及第授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商隐幼能为文,受令狐楚礼敬。他才二十岁时,用所作文章投献给令孤楚,令狐楚认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
B. 李商隐屡得赏识,因此遭遇困境。他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两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楚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C. 李商隐博学强记,尤善诔奠之辞。他知识渊博记忆力强,尤其擅长诔文和奠文,和温庭筠、段成式齐名,被时人称为“三十六”。
D. 李商隐恃才怪异,终身仕途坎坷。他能文善辞,仗着自己的才能,不能坚守节操,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虽满腹才华,但仕途极为坎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
(2)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我们总是喜欢用“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材料二:
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常常与心理状态有关,如果一个人对生活的预设就是苦,对事情的预期都是坏,他就会沉浸在愁苦里,反之,他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快乐。
你对上面的材料有何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