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诗分为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诗经》多为四言,《石壕吏》是五言,《蜀道难》和《琵琶行》是杂言。
B.我国古代诗歌按产生的时代排列依次是诗经——楚辞——乐府——词——曲。
C.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高适、岑参,田园诗派的孟浩然、王维等。
D.荀子,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一书现存32篇,其中第一篇是《劝学》。
2、下面对有关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前后30年的纠葛,表现了旧家庭的罪恶。故事以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周朴园为核心,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B. 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人物形象,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其刻画艺术,不仅前无古人,而且成为后世史书、散文、小说、戏剧塑造人物的典范。
C.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选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的戏剧作品《巴黎圣母院》,描写了敲钟人伽西莫多受刑的场面,通过美和丑、善良和邪恶、崇高和卑下重重对比,揭示了真、善、美的真谛。
D. 《长亭送别》“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借夕阳、古道、秋风、嘶鸣的马等种种凄清的意象,衬托了离别之苦之悲。
3、在下列各组句子中,选出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为天下笑者,何也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性本恶,主张利用后天的学习改造人性,使之趋于完善。
B.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的美誉。后世将他与李白合称为“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C.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契诃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项链》。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如因持璧却立 (后退) 衡少善属文 (连缀,写)
B.子为父死,无所恨 (遗憾) 副有罪,当相坐 (治罪)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向来) 反欲斗两主 (争斗)
D.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告辞) 置币遗单于 (货币)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女人与花朵
迟子建
①大约没有女人不爱花的。
②在爱花上,乡下女人比城里女人要运气多了。她们可以在自己的田园上种植花卉,譬如在窗前种上一排金灿灿的向日葵,在墙角种上开喇叭花形状的爬山虎,在花圃的边缘种上风风光光的矢车菊。这样的花朵,总是与风雨同呼吸。它们最能真切地感受到阳光的照拂,能够感受到蝴蝶与蜜蜂的触角抚弄它们时的那种甜蜜的疼痛。
③城里的女人怎么养花呢?她们没有自己的土地,至多不过在阳台上养些盆花,杜鹃啦,茉莉啦,菊花啦或者含笑、玻璃翠、月季等等。这些花也会开,但由于没有开在户外,总给人一种贫血的感觉,往往是才开两三天,花朵就不精神了。而乡下女人种的那些花,根本不用侍弄,它们开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的。即便是有鸡或狗刨了它的根,或者是狂风吹弯了它的腰,它也能顽强地继续开着花朵。
④能养盆花的城里女人算是幸运的。这样的人家多半人丁兴旺,因为养花缺不了水,而浇水是需要人的。对于那些经常外出的人家来讲,只能养从花店买回来的花了。不然你在家摆了几盆花,一个月外出回来后,会发现它们枯死在盆中,看上去像一团垃圾。
⑤花店里的花,普通的如康乃馨和剑兰,稍好一点的是玫瑰和百合,名贵的当属马蹄莲和郁金香。养这样的花一定要透明的玻璃花瓶,能清楚地看到水的位置、水中碧绿的茎叶等等。如果用密不透光的瓷瓶,看不到茎,养在其上的花朵就给人一种突兀感。不过这样的花即便天天剪枝和换水,也不如开在大地的花来得持久。玫瑰三四天就会蔫软,百合开得再长也超不过一星期,康乃馨如果侍弄好了倒能开个十天左右,不过你天天剪枝,最后把她剪得瘦小伶仃,茎短了,叶子少了,一堆光秃秃的花簇拥在一起,实在没什么美感了。其实赏花不单单看花朵本身,也要看它的茎和叶子。所以古人写那些赏花的句子,极少对着居室里的花朵抒发感情的。他们大多去花园或者荒野里赏花,这样的花有了草或者山的映衬,有了月光的点缀,有了流水的烘托,才有了灵性和美感。比如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苏轼《望江南》中“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黄庭坚《水调歌头》中的“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等等。没有一个不是在大自然中抒发对花的情感的。如此说来,居室里的花朵是可怜的,它们没有清风明月的抚慰,呼吸的是室内缺氧的污浊的空气,感受到的是透过玻璃窗疲惫地钻进来的阳光,吸吮的是带着漂白粉气息的自来水,它们的哀愁又有谁知道呢?我们这些爱去买花的城里女人,也许正是用花儿的哀愁来给自己换来愉悦的心境。
⑥女人爱花,是天性使然。我觉得花也是母性的,它水性十足,娇柔、脆弱、艳丽而多情。它的这些特点,是男性们所不能有的。这些花也喜欢女人柔软的手指抚弄它们。而花朵的芬芳也滋养了女人。
⑦我发现,一个地方的花朵的脾性与那个地方女人的脾性有很大关联。比如我的故乡大兴安岭,最常见的一种花是野菊花。这花从夏天一直能开到深秋下霜时节。它朵不大,花心黄黄的,圆圆的,硬硬的,像颗纽扣。而围绕花心的那些匀称、细碎的紫色花瓣,看上去那么密实、浑厚。这花不怕风吹雨打,很皮实,极像我故乡的那些女人,坚强、隐忍、安静而朴素。在南方,我见到最多的一种花是池塘里的荷花,它们看上去滋润、优雅而娇羞,极似那些身姿婀娜的江南女人。
⑧当然,花朵并不都是美好的。也有“恶之花”,有一些漂亮的花确是有毒的。就如同女人群中也有如蝎如虎的人一样。但不管怎么说,世界上有了姹紫嫣红的花朵,有了形形色色爱花的女人,这世界才显得丰富多彩。
⑨由于爱花,女人还喜欢做一些关于花的美梦。我就曾经在梦中见过比澡盆还要大的桃花,见过能开上百朵花的百合。梦里的花比现实的要火爆多了。
⑩我想花朵也许是女人的灵魂。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里女人在养花上是没有什么乐趣的,她们没有自己的土地,至多不过在阳台上养些盆花,这些花总给人贫血的感觉。
B.文章第⑦段写到野菊花,目的是要表现所有北方女人的坚强、隐忍、安静和朴素,从而证明一个地方的花朵的脾性与那个地方女人的脾性的关联。
C.文章娓娓道来,既高度赞美了花的美好,女性的善良,又指出了不是所有的花都是值得喜爱的,正如女性也不一定都是善良的。
D.文章托物言志,借描写花朵来寄托作者对人生深刻的感悟,表达了迟子建文字独有的那种淡淡的哀愁。
【2】请鉴赏文章第⑤段划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3】请简要赏析文章首尾两段。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千载琵琶作胡语,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5)君子曰:__________________。(《荀子 • 劝学》)
(6)___________,浪淘尽,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7)______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
(8)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
(9)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8、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過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袁枚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于作此诗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秋夜”本已凄冷,而所访者又是“秋士”,即暮年不遇者,暗含诗人的失意落寞。
B. 颈联两句都是虚写,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嘹亮的笛声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展现了借园主人吹笛技巧十分高超。
C. 尾联照应首句,写诗人与“秋士”相逢,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四周显得格外宁静,衣襟被清露沾湿而不觉。
D. 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表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谊
【2】请简要赏析“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的妙处。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架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闯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悅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玉安石传》有删改)
(乙)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好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查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右何如?”对日:“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鸣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明张溥《宋史论》节选)
(丙)若乃于三代留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
[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②三代:夏商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器然丧其乐生之心
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器然丧其乐生之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位皇帝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年号,如唐玄宗年号有天宝、开元等。
B.“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
C.“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表尊敬,如“王介甫”。
D.“领”,兼任,指以本官兼较低职,同样意思的还有“判”“权”等,而“摄”指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让人叹服;立有改变世事、风俗的志向,坚持变法。
B.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主要引用朱熹之言来褒贬他,而丙文用克林威尔做类比来评价他。
C.乙文中韩琦曾明确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明代张溥认为这是宋氏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D.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已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宰相时,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课内语段翻译)
【5】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你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1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是否幸福更多地取决于他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他拥有什么或别人怎么看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