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的一项是( )
A. 诚 ①诚能见可欲 ②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
B. 下 ①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②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C. 安 ①会面安可知 ②不念居安思危
D. 信 ①信者效其忠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2、下列各项中“因、之、以、而”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之 奋六世之余烈 以致天下之士
C.以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D.而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叩关而攻秦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设置重重陷阱,利用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B.很多日常生活细节,只要经过艺术化的升华、提炼,就能成为诗歌的表达对象和情感的载体。
C.近日,伦敦高等法院裁决,《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被指控抄袭另一畅销书著作权的罪名不能成立。
D.弄清这两个概念,很有必要,因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公安①送韦二少府匡赞②
杜甫
逍遥公③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
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
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
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
[注]①公安:湖北公安县。②匡赞:韦国赞,排行第二,生平不详。③逍遥公:韦二少府的祖先是北周时韦复和唐中宗时韦嗣立,均封为逍遥公。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借对韦匡赞贤良有德的称赞和对送别筵的珍惜,表达了两人的深情厚谊。
B.颔联料想别后情状,嘱托韦二读了寄去的书信,不要将自己的诗作,广泛地传播。
C.“古往今来皆涕泪”句,借助议论表达诗人的人生体验,抒写了对自己命运的悲叹。
D.诗的末句回到眼前:两人将分别,各自消失在遥远的地方,思此心中痛苦无限。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寒食江畔①
白居易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②明日是清明。
[注]①本诗与《琵琶行》写于同一时期。②下邽(guī),在陕西渭南,是白氏家族的聚居地,族人及后皆养于此。
A.首联描写江畔风景,从嗅觉、触觉、视觉着笔,洋溢着醉人的春天气息。
B.颔联中“往年”紧承“帝京”,但未展开,即以“不宜”转折,点出此刻心情。
C.颈联树下闻莺,江头信马,表现出在美景中作者心情逐渐平复、愉悦的过程。
D.全诗虚实转换,曲折有致,勾连起过去、现在和未来,平淡中意味深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 在观看《中国诗词大会》时,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所以不仅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而且还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D.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报道的侧重点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B. 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C.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代表了教育界人士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D.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7、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文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韩愈《师说》中,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从而得出“________,________”这一以能者为师的观点。
(3)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了行人过青泥岭时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细节。
(4)杜甫的《登高》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6)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的感喟。
(7)《锦瑟》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欹: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B.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C.“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D.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倾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2】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转起居郎。建国公出就傅,以震为赞读。迁中书舍人兼翊善。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从之。转给事中兼直学士院,迁翰林学士。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将行,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上从其言。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时徽宗未袱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之祭。震因言:“《礼记》云‘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绋②而行事’,《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禘③于庄公’,《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节选自《宋史•朱震传》)
(注)①袱庙:安葬逝者之前,先在祖庙祭祀,并安放逝者的牌位。②越绋:指不受私丧限制,参加祭祀天地社稷的典礼。③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B.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C.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D.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筵,古代帝王为研习儒家经籍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汉代发轫,但宋代始称经筵。
B.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朝会、祭祀等大典,都在此处举行。
C.《公羊传》,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与《左传》《夹氏传》合称春秋三传。
D.丐祠,请任祠禄官。祠禄官为主管祭祀的闲职,一般由年老不能任事的大臣担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震为官清廉,受到赏识。胡安国非常器重他,曾将他推荐给宋高宗。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也向皇上推荐了朱震。
B.朱震学识渊博,得到恩宠。受召见时,他的回答得到皇帝认可,授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
C.朱震聪明智慧,头脑灵活。他认为造成虔州百姓偷盗成风的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建议皇上由当地百姓选任官吏。
D.朱震坚持礼制,敢于直言。徽宗去世后尚未安葬,吴表臣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朱震认为丧期未满,不应该举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1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有人说,百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也有人说,事必亲见者,视野狭隘,不屑他人之声,终难观其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