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丽水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热(yù)               (yán)                    涔(cén)               (jiān)

    B.木(zhāng)          (jīn)                      隆(kū)                    (shǎng)

    C.补(mí)               (zhà)                    (bǐ)                    候(sì)

    D.江(dī)                 心(mèi)                    (è)                    (zā)

  • 2、下列选项中,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翻译:我们离开亲人而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

    翻译:虞常在汉朝时,向来与副使张胜互相知道,于是偷偷地去问候他。

    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翻译: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应召。

    D.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翻译: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但是同时收押拘禁了张胜等人。

  •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有人以为四川产的绿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那些进口饮料。

    B. 在这次“阳光体育活动”中,我们班的体育老师对全班同学耳提面命,亲自示范动作,使我们班在集体操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C. “雄起”这个词并不是重庆人最早喊出来的,真正的始作俑者还是火爆的成都人。

    D. 电视连续剧《琅琊榜》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 4、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巡船所物色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①失其所与,不知 ②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D.①四海之大 ②夫晋,何厌之有

  • 5、小说中对贾府月钱费墨不少,月钱往往体现着人物的身份地位,下列关于月钱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贾府中贾母和王夫人的月钱最高,为20两。

    B.李纨的月钱为10两,因为守寡,又有贾兰,所以又添10两,也是20两。

    C.赵姨娘、周姨娘、宝玉、贾环的月钱都是2两。

    D.袭人、平儿、紫鹃、鸳鸯的月钱均为1两,后由于王夫人的信任,袭人的月钱提高到2两。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雾霾与皇帝罪己诏

    ①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

    ②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③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再如,《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④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

    ⑤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汉书》记载:“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严重,朝野震恐,以为上天降下灾异来“谴告”当政者。汉成帝看这阵势,赶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

    ⑥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这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误,要认真纠错,就要“亲贤臣,远小人”,起用贤良方正之人,免掉不称职的官员,处罚违法犯罪的官员,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后汉书 郎顗传》载:“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意思是自新年以来,经常有灰霾,一派天昏地暗,日月不明,世人忧忡,视为异象。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贤才,理由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任能,上天为之生气,如果“爵贤命士”,彰显帝王仁德,天气就会转好,月朗星列。

    ⑦第三个“治理”的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赶霾灾。这大约是古人将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霾。《元史》中记载了一起大风霾:“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这次风霾来势凶猛,皇帝分明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让上天生气了,赶紧召集礼部官员,点上高香,对天祭拜,恳求上天息怒。

    ⑧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比如康熙年间发生风霾,京畿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加强通风,让庄稼免于倒伏。

    ⑨在古代,霾是一种“不可抗外力”,古人并没有有效的治霾办法,但其敬天畏命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链接材料)

    雾,是指形成于地表,由大气中悬浮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达到饱和,温度下降到水汽凝结点时,空气里的水蒸气就很容易凝结生成雾。

    霾,也称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混浊现象。《现代汉语大辞典》对“霾”的解释有两种:一个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另一个是“乱风中降下灰尘的现象”。据此,“霾”可分为“雾霾”和“尘霾”(或“风霾”)两种。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微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空气中的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和其他微小的尘埃能使大气混浊,能见度恶化。当水平能见度小于 10千米时,人们就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

    大气混浊,能见度差的天气现象,其成因往往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小于80%时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因是霾。

    霾的厚度可达1—3千米左右。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通常呈黄色或灰红色。

    (取材于2014年《南都周刊》廖保平的文章)

    1文章介绍了古人应对霾的四种方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

    B.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还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误,要认真纠错,起用贤良方正之人,免掉不称职的官员,处罚违法犯罪的官员,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

    C.古人将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霾。

    D.在生产上作些应对,以防治雾霾的发生。比如康熙年间发生风霾,京畿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加强通风,让庄稼免于倒伏。

    2下列对“链接材料”中关于“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气混浊,能见度差的天气现象就是霾。

    B.霾,也称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C.“霾”可分为“雾霾”和“尘霾”(或“风霾”)两种。

    D.霾的厚度可达1—3千米,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通常呈黄色或灰红色。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既引述了古代出现霾的情景,又介绍了古人治理霾的办法,对我们当今治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B.从古书中对霾的解释可以看出,古时霾持续的时间并不确定,有时持续几天、半月甚至一个月,有时也就一会儿。

    C.古代的记载中很少直接使用“霾”一词,仅描述霾出现时的现象,间接反映出霾或许在古代出现得并不十分频繁。

    D.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霾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霾是古已有之,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开始出现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李凭箜篌引》中,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景象,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凄凉与悲壮。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脣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②如缀:一只接一只连缀在一起。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缘情写景,“雨恨云愁”一句便是作者主观感受的强烈外现。

    B.这首词在体裁形式上属于“小令”,语言风格清新自然,不事雕饰。

    C.词人用雨、云、佳丽、孤烟、征鸿等意象描绘了清丽的江南雨景图。

    D.“谁会凭栏意”与“无人会,登临意”异曲同工,都感怀知音难觅。

    2结合词的下片,对“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一句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

    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即位,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彦博曰:“征为人臣,不能著形迹,远嫌疑,而被飞谤,是宜责也。”帝谓彦博行让征。征见帝,征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预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它日,宴群臣,帝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关草昧,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征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太子举哀西华堂。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帝作文于碑,遂书之。又赐家封户九百。

    (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①魏公:李密②隐太子:李建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唐朝定都于长安(今西安),武则天建立武周时曾迁都洛阳。

    B.男,春秋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秦以后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名位和权利。

    C.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D.贞观:是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法之一,如甲辰、康熙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精通文献,因才被用。元宝藏让其掌管文书,李密收到元宝藏的来信,知道是魏征所做,急切召来魏征任职。

    B.魏征眼光过人,循循善诱。他给李勣写信,用“天命归唐和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的理由成功劝其归附于唐。

    C.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却无正寝。

    D.魏征直言敢谏,身享哀荣。太宗称赞进献忠诚劝告,纠正皇帝过错,只有魏征;死后亲自临哭,而且让太子号哭。

    4魏征的“坚守”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选文及《谏太宗十思疏》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材料:

    对于英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史铁生认为:“我们都在时光的罅隙里苟延残喘,可是我们都还有一个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芥川龙之介认为:“英雄之器窃以为,知天命,英雄者,乃敢与天斗之人也;犹与天斗,方为英雄。”北岛认为:“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郁达夫认为:“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无可救药的。”郭台铭认为:“真正的英雄,早就战死在沙场上,而不是跑回来拿奖牌的人。”

      当今时代呼唤英雄,需要英雄,依然存在英雄。结合你对英雄的理解,以“英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同学、教师等的真实姓名和班级名称等信息;③不得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