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固其根本 B.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则思三驱以为度 D.则纵情以傲物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 斧斤以时入山林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其皆出于此乎。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转徒于江湖间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烟阜盛 阜:土山 不经之谈 经:道理
B.敛声屏气 屏:抑制 放诞无礼 诞:出生
C.孽根祸胎 孽:子女 膏粱子弟 膏:肥肉
D.恭贺新禧 禧:吉福 东施效颦 颦:皱眉
5、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近年来,伊拉克因受制裁,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最近,又遭美英飞机的袭击,真是祸起萧墙。
B.他把这个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C.阳光明媚,和风轻吹,我们如坐春风兴高采烈地走向目的地。
D.朱自清写桃花红得像火,杏花粉得像霞,梨花白得像雪,还写花下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真是绘声绘色。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戏
侯发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时间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嘉康扬着脸,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撅得能栓头驴。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那时,巩县有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铁路就从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全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有一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姥爷,哪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落山的地方就是西。”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忽然,小香“哇”地一声哭了。老张忙拉过小香:“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委屈?”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
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老张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难。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半天。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顺着铁路走。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我害怕。”嘉康“哇”地声哭起来。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中。”小香哽咽道。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听她唱这一段。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他们的鞋子已经全都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脸上花花搭搭的,是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好心人还是多,以为他们是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前边。台上演出的是豫剧《花木兰》:“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为从军与爹爹俺比剑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掌声未息,演唱花木兰的演员快步走下台,上前抱住了三个孩子,一下子泪眼婆娑——那是他们的妈妈,常香玉。
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951年8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常香玉剧社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常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交代“我”和主人公的关系等,反复强调故事的真实性,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
B.“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这个细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委婉批评了他们觉悟低、爱占小便宜。
C.小说中小玉问姥爷火车去哪里的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际不闲,是为后文写三个孩子沿着铁路去郑州找妈妈作了铺垫和伏笔。
D.三个孩子找妈妈的途中为了壮胆唱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几句,含蓄地暗示了他们的妈妈是谁,这样揭示谜底时才不感到突兀。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设计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三个孩子找妈妈,暗线是常香玉带领剧团四处义演募捐,完成捐献飞机愿望,支援抗美援朝。
B.小说以白话口语为主,又夹杂方言,这样的语言带有地域特色,充满生活气息。祖孙之间的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凸显了浓浓祖孙情。
C.小说中唯一的一段景物描写”天黑漆漆的…冷不丁地怪叫一声”,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有力地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
D.小说结尾一段是补叙,补充交代常香玉卖车卖房,自己在外奔波的原因,丰富了常香玉的形象,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3】老张对女儿的情感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三个孩子还是常香玉?请简要表述理由。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暮春①
陆游
数间茅屋镜湖滨,万卷藏书不牧贫。
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
开编喜见平生友,照水惊非曩岁人。.
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欲忘身。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退居山阴时所作,时年诗人73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藏书虽多却不能救贫,仅靠着几间茅屋蔽身,戏谑之语中透着几分失落。
B.颔联点题,诗人借“燕去燕来”“花开花落”这些特征鲜明的事物点明时节。
C.诗人凭高之时仍不失慷慨之气,以一“笑”字显其渴望杀敌报国的豪迈之情。
D.本诗虽题为暮春,但重点不在伤春,而是展现诗人退居后的生活场景与心境。
【2】本诗第三联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①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②,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语在《淮阴侯》事中。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事中。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注释:①无害:无比,无人能胜。②厄塞:险要之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B.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C.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D.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的爵位共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常见的写法是 xx 王、xx 公和 xx 侯这三等。封爵一般是需要有贡献的,比如扶保刘邦的酇侯萧何。
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期的秦故地。
C.“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陆交通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D.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擅长文书,无人能比。他曾经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
B.萧何不贪钱物,心系公事。沛公进入咸阳以后,为了犒劳将领任他们争抢瓜分珍宝钱财,唯独命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收藏起来。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狩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此也没敢再说什么了。
D.萧何忠于刘邦,计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设计杀死了韩信。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
(2)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南仁东,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被誉为“天眼之父”。他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与全体工程团队一起通过不懈努力,迈过重重难关,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
南仁东的故事给了你哪些触动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