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泰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暮去朝来颜色故。

    C.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

    D.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B.寡人民不加多   察邻国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致天下之士 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D.积土成山,风雨兴   斯天下之民至

  • 3、下面对柳永《望海潮》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运用铺陈的手法,把杭州这个都会的繁荣面貌,钱塘江的壮阔象,湖山的秀丽风光,都描绘得非常出色,读此能使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B.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它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了出来,具有歆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三句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同时也反映了达官、贵人、地主、豪商比豪华,赌阔气,穷奢极侈的生活。

    D.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相去不远。

  • 4、下列各句中,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B.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如果后代人为他们哀叹却不以他们为借鉴,那么也要让更后的人又来哀叹后代人了。

    C.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译文:夏天适宜听落得很急的雨,有像瀑布一样的声音;冬天适宜听下得很密的雪,有像碎玉洒落一样的声音。

    D.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译文:这里物有光华,天有珍宝,瑞气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地有灵秀,徐孺子下榻陈蕃之室。

  • 5、青年志愿者在节假日上街宣传交通安全,下列作为交通警示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想想你我他,交规记心上。

    B.酒驾!毒驾!警惕生命遭绑架!

    C.红灯停,绿灯行,文明驾驶,关爱生命。

    D.同志哥,安全奖励你休想,违章罚款没商量!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的亭子

    李新文

    ①不知不觉,我靠近了岳阳楼旁的怀甫亭。

    ②那会儿,夕阳与树上的枫叶一个颜色,风一吹,“哗啦啦”落下来,像一种叹息。一片叶子落在我的肩上,停泊了一会儿,画出一个弧,掉在地下。那一刹,我疑心这不止是一种生命的坠落,也是季节的归属。但,不管怎样,都是过程,让生命处于停泊状态的过程。其实,从石级到怀甫亭不过几十步的路程,但我走得很慢很慢,生怕时间加快脚步的速度,会将十多个世纪浓缩成一瞬。我知道,那掩在树林中的亭子,也同我一样在怀念着一个人的名字——杜甫。

    长满苔藓的石板路缓缓伸向亭子,并在时间里伸向远古的残唐。这条铺在夕阳里的路正向着北方,是通往古长安的方向。走在路上,分明感觉一千多年前的岁月在向我涌来。秋阳浓重,不知那个形销骨立的杜工部,是否还站在被秋风卷着茅草乱飞的屋檐下,拄着他的拐杖长长地叹息?是否还在一叶孤舟里念念不忘他的家国?也许,一路走来,还在一次次吟诵那痛彻肺腑的《三吏》《三别》吧。先生不到50,已长出满头白发。一阵风吹,皱纹散落一地。他从老家出发,直奔长安,折腾一番后,又从长安走向四川。不久,日子实在熬不下去了,只好又一次作生命的漂泊。于是,出长江,漂向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他风一程,雨一程,走在木叶凋零的季节里,心情一定是沉郁的。可不曾想,这岳阳楼下的亭子竟成了他灵魂的归属。

    ④那年,先生摇着木筏子来到了岳阳码头,把舵绳往岸边的树上一系,晃着枯叶般的身子向岳阳楼的方向走。那是个秋天的下午,阴云低沉,压得一湖秋水喘不过气来,这气氛,一如他老迈的气息。好不容易向上走出几步,一头白发被风吹乱,也懒得理会。他憋着一口气,使出洪荒之力朝头顶的岳阳楼爬。然而,这时的岳阳楼黯淡得不见几丝光彩,尤其远处的君山、近处的湖水似乎显得有气无力,像得了一场大病的人,向他投来无精打采的神色。他太累了。只好,一步一步地朝上爬,费了老大的劲,终于爬上神交已久的楼台。斜风细雨中, 楼阁一言不发,静静地立着,静默成雨中的一个意象。也许,楼台在这里等候他不少年了。

    ⑤他放眼一望,凄风苦雨,乌云斜飞,这样的气氛,更让他觉得自个儿像一只风雨里的孤鸟。“安史之乱”以来,他从长安一路走来,沿途躺着太多的饿殍,那景象,让人一望伤目。战争的惨烈,黎民百姓的苦处以及自身的孤单,一股脑儿在心头交集,起伏,缠绕,不觉一把老泪脱眶而出。泪水,迷蒙了他的双眼,也打湿了满腔的愁绪和那个寂寥的黄昏,连空中的鸥鸟也好像在为他哭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每次读到这样的句子,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似乎随手一抓,能从文字里抓出一把人世的苍凉,还有浓得发黑的哀愁。不言而喻,字里行间有着透骨的寒意和生命的渺茫,渗透着尖厉的生命大痛和锥心刺骨的生命体验。

    ⑥现在,我面临的气氛静得仿佛将许多事物化为了空无。我几乎是蹑手蹑脚地行进,生怕一不留神搅乱了先生的安静。这种静,对一个长年漂泊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安顿,就如一艘船在港湾里安然停泊,不再遭受风吹浪打,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靠岸的气氛。岸,对一个诗人太重要了,是栖息,更是安放。不知怎的,突然觉得这个亭子甚而整个洞庭湖太小了,装不下他的灵魂。杜甫与李白完全不同,他们的精神视角的走向,一个朝上,一个向下。杜甫的眼睛和诗笔一直向着底层小百姓,在用灵魂与他们对话。

    ⑦亭子里有块石碑,刻着先生的诗《登岳阳楼》。我想,肯定不少人读过,但未必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大痛。

    ⑧先生走了,纪念他的亭子还在,并朝着他老家河南巩县的方向。年年岁岁,只有风在丈量着两者之间的距离。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的一句话,点明引发作者展开联想抒写情感的对象,总领下文。“靠近”与下文作者“走得很慢很慢”相呼应,突出作者登临的喜悦心情。

    B. “一阵风吹,皱纹散落一地。”这句话形象地绘了晚年杜甫的苍老形象,而这苍老透露出杜甫饱尝了世间的战乱之苦、漂泊之苦、思念之苦。

    C. 文章第⑥段中“不知怎的,突然觉得……装不下他的灵魂”,形象地突显了杜甫的伟大和所承受的苦痛之重。

    D. 文章描写怀甫亭及其周围寂静的景物,在不断变换的景物中浮现杜甫的人生历程,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文化意蕴。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3作者为什么在题目中将“怀甫亭”称为“杜甫的亭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刘裕挥师北伐、收回失地的威猛气势。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宁静的江景烘托琵琶女演奏的艺术效果。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述士大夫之族的话语,揭示他们以地位高低作为不从师学习理由的错误认识。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一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翠微:青翠的山。②信宿:连宿两夜。③汉元帝初,匡衡数上疏陈便宜,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④汉宣帝令刘向讲论五经于石渠,成帝即位,诏向领校五经秘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兴八首》为组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所作。“秋兴”,就是因秋景感物抒怀。

    B. 本诗由夔州清晨的景致入笔,自述心事,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C. 颈联用典,诗人借匡衡、刘向的事迹,抒写功名无望、心愿落空的苦闷。

    D. 尾联既表现诗人对“同学”地位和生活的欣慰,也表现诗人自伤自怜的心情。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本诗的首联和颔联。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丛翠亭记

    欧阳修

    九州皆有名山以为镇,而洛阳天下中,周营,汉都,自古常以王者制度临四方,宜其山川之势雄深伟丽,以壮万邦之所瞻。由都城而南以东,山之近者阙塞、万安、轘辕、缑氏以连嵩室,首尾盘屈逾百里。从城中因高以望之,众山逶迤,或见或否,惟嵩最远而最独出,其崭岩耸秀,拔立诸峰上,而不可掩蔽。盖其名在祀典,与四岳具备,天子巡狩望祭,其秩甚尊,则其高大殊杰当然。

    城中可望而见者,若巡检署之居洛北者为尤高。巡检使,内殿崇班李君,始入其署,即相其西南隅而增筑之,治亭于上。敞其南北向以望焉,见山之连者、峰者、岫者,络绎联亘,卑相附,高相摩,亭然起,匜然止,来而向,去而背,倾崖怪壑,若奔若蹲,若斗若倚,世所传嵩阳三十六峰者,皆可以坐而数之。因取其苍翠丛列之状,遂以“丛翠”名其亭。

    亭成,李君与宾客以酒食登而落之,其古所谓居高明而远眺望者欤!既而欲记其始造之岁月,因求修辞而刻之云。

    (选自《古文辞类篡·卷五十五》)

    注释:①雄深:宏大幽深。阙塞,万安、嬛辕(huán yuán)、缑氏:均为山名。盘屈:盘曲。逶迤(wěi 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蜿蜒曲折。耸秀:高耸秀丽。巡检使、内殿崇班:官名。联豆:连接不断。匜():是中国先泰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⑨修辞:作文。

    1作者认为窝山“高大殊杰当然”的原因是______。(用原文的话回答)

    2对“城中可以望而见者,若巡检署之居洛北者为尤高”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城中可以瞭望而见的地方,把巡检署建在洛阳北面是最为高妙.

    B.城中可以歌望而见的地方,把巡检署建在洛阳北面为了更加高大。

    C.城中可以意望而见的,好像建在洛阳北面的巡检署是特别高的地方.

    D.城中可以瞭望而见的,好像建在洛阳北面的巡检署尤其高大。

    3根据第二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命名“丛翠亭”的缘由.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地摊又回来了,这是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小小路边摊,城市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请以“地摊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