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旦日飨士卒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国家邮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20日,我国的快递业务量已经突破300亿件,同比增长了51.7%左右。
B.人口学家及经济学家们认为,放宽生育政策后,新生人口的增加在当下对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岗位不无裨益。
C.一旦政府层面控制房价采取更加严厉的限购政策,房地产领域的风险可暂时得到控制,但这并没有真正解决房地产领域存在的问题。
D.代表全球大坝智能化建设最高水镇的溪洛渡水电站,是金沙江上最大的一座水电站,主要给华东、华中地区供电,兼顾川、滇省际间的用电需要。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由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意义之一就在于提醒人们未雨绸缪,思考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命题。
②卡耐基演讲口才新天地会让你通过学习增强自信,能泰然自若地当众站起来演讲,在商场或社交场合夸夸其谈,思路清晰又富有语言魅力。
③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
④伴着落日的余晖,游人登上拦河大坝,举目远眺,只见晚霞尽染,江河日下,美丽的黄河像母亲的血液输入平原儿女的条条“血管”,滋润着肥沃的河套平原。
⑤“港独”会将香港卷入政争漩涡,打破香港的安稳和谐,令香港丧失“资金避难所”的独特优势,得之不易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因“港独”而毁于一旦。
⑥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持续重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取得良好成效,有效净化了社会风气和营商环境,但仍有个别地方黑恶势力东山再起。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4、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那么胜负存亡的命数,如果和秦国相较量,或许没有那么容易判断。
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译文:从这五个人的死看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
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译文: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拜送书于庭 B.臣愿奉璧往使 C.从径道亡 D.可予不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香如甘泉一般浸润人们的心灵。
②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疫情突如其来,不少人纷纷选择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犹记得,一张患者戴着口罩在武汉方舱医院读书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阅读的那份专注,更是他从阅读中得到的面对疾病的乐观与从容。一位学者说得好,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辽阔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温馨、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和浮躁。困难时刻,阅读之所以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也正在于此。
③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象。阅读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气质的变化,塑造我们的性格?原因或许有二:一是因为阅读能给人以知识,二是因为阅读还能给人以智慧。如今,信息唾手可得,但能给人以系统化的知识、整体性思考的是集人类知识与智慧于一体的经典作品,而不是碎片化的资讯。同时,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阅读能让人们更好地审视自己和外在的环境,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这样我们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因为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是气象万千的精神品格。
④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方式。《宋史》曾载,“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少时性情急躁,极易迁怒于人。他正是通过阅读,不断磨练自己的品性,最终在读到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教诲时,自己心中的忿气“涣然冰释”。我们常说,文以化人,这既是指在古圣先贤的熏陶下,延展精神世界的疆土,也是指以阅读修身养性,用读书淬炼意志品质。读一本好书,如攀登一座高峰。人到半山,固然也能欣赏到美景,但只有继续往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认为只有“攻书”到底才能融会贯通,道理正在于此。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专注和恒心,也越见精神和修养。
⑤阅读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阅读给人带来的,不是消极和虚无,而是希望和力量,是雄健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⑥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正如有人所言节日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纪念,更在于在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义的事,从而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既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份倡导。以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拥有的,将会是强健的精神筋骨,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丰盈的精神生命。
(摘编自人民日报时评《让精神在阅读中丰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能让人的心灵更辽阔宽广,坚韧顽强,更温馨宁静,拒绝外面世界的喧哗和浮躁。
B.阅读能给人以知识,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延展人的深度、厚度,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象。
C.阅读能让人有独立思考能力,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应对风浪时会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
D.阅读成为生活方式之后,以书为伴,我们将拥有强健的精神筋骨,收获丰盈的精神生命。
【2】下列四则名言,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B.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C.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D.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即将到来的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为立论背景,倡导人们通过阅读浸润心灵。
B.文章论据的选择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历史上读书经验的总结,又具有鲜活的时代性。
C.能丰盈我们精神生命的是经典,而不是碎片化的资讯;攻读经典,更能提升精神修养。
D.文章末段通过书籍的生命与读者的阅读之间的关系,论证了设立世界读书日的意义。
7、(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 。
(4)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8、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①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①吕叔潜,作者声气相应之友;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中秋之夜,联想到与月亮有关的神话,“飞镜”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形态,“金波”描绘了月下波光粼粼的水面。
B.“被白发”表达了词人白发已多、功业无成的慨叹,“欺人奈何”以质问的方式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痛苦。
C.词的下片,词人想象自己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收复山河的理想。
D.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一篇瑰丽激昂的优秀词章。
【2】请赏析“斫去桂婆婆,人道是、清光更多”精妙之处?
9、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入太学,以程颐之友为师。与论经史大义,深奇重之。中绍圣四年进士第,哲宗亲擢为第三。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应诏。二人老不行,安国请命之官,以劝为学者。零陵簿称二人流人邹浩所请托也。蔡京素恶安国,得簿言大喜,命置狱推治,卒无验,安国竟除名。未几,簿以他罪抵法,台臣直前事,复安国元官。政和二年,丁内艰,移江东。父没终丧,谓子弟曰:“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钟将何所施?”遂称疾不仕。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行,至京师,以疾在告。门下侍郎耿南仲言安国意窥经筵,不宜召试。钦宗不答。 安国屡辞,南仲又言安国不臣。钦宗曰:“渠自以病辞,非有向背也。”每臣僚登对,钦宗即问识胡安国否。金人薄都城。子寅为郎在城中,客或忧之,安国愀然曰:“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敌围益急,钦宗亟召安国,诏竟不达。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侯仲良言必称二程先生,他无所许可,后见安国,叹曰:“吾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真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复有斯人也。”安国所与游者,谢良佐、杨时皆程门高弟。安国之使湖北也,时方为府教授,良佐为应城宰,安国每来谒而去,必端笏正立目送之。安国少欲以文章名世,既学道,乃不复措意。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
(节选自《宋史•胡安国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B.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C.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D.安国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台是我国古代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这个部门里的官员常被称为“台臣”。
B.“告”在古代是指官吏休假,此处的“在告”表示传主一直想向皇帝请假。
C.“经筵”是我国古代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在宋代正式制度化。
D.“登”本义是上车,引申为“进入”,因此“登对”就是指大臣上朝回答皇帝的询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安国学问深厚,多蒙长上关爱。他在太学读书时,师从大儒程颐的朋友,并受到老师的器重;中进士时宋哲宗亲点第三,后来为官又多次得到宋钦宗的关照。
B.胡安国尽心王事,却遭无端陷害。他在湖南时,奉旨向朝廷推荐乡里的才俊之士,本出自一片诚心,却由于权臣听信诬告,导致他被追究,莫名其妙地被免职。
C.胡安国屡被征召,但却无意仕宦。朝廷多次授他官职,他则屡辞不就;他早年出来做官都是为了奉养双亲,等到父亲去世后,他觉得纵然俸禄再多,也无用处。
D.胡安国道德高尚,备受他人敬重。他虽不愿为官,但仍为国分忧;有人把他和二程相提并论,即便程门高徒见到他到访,个个都是谨执官礼、规规矩矩地迎送。
【4】翻译下列句子。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
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他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锁”需要我们去打开。请以“开‘锁’”为话题写一篇800 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适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③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