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固其根本 固:使动用法,使……牢固。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尽情。
C.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福祉。
D.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深慎:特别谨慎。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从展厅出来的人心情都豁然开朗,参观展览犹如给这些发行员的心灵放了个假,据悉,本次展览将延续到2011年7月29日,市民在此期间可免费参观。
B.深深的思念,渐渐的怀念。日子久了,她慢慢发觉,逝去的人似乎变得越来越完美,他在她的回忆中思念常驻,永垂不朽,没有人能够代替。
C.由于以往的监督不公开或者公开不充分,在遇到困难时,人大常委会对于一些问题和领域的监督可能浅尝辄止,现在这种全面公开,迫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必须向纵深推进。
D.在海滨线路方面,我市的上下川岛及阳江东方银滩独占鳌头,一家大小或情侣的戏水踏浪,使旅途平添了几分情趣。
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路率尔而对 ②鼓瑟希,铿尔 ③求也为之 ④夫子何哂由也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4、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者为清朝作家曹雪芹。
B.《红楼梦》全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C.《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一大批主要人物,初步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D.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介绍人物笔法多变,疏密相间,有详有略,虚实结合。如详写黛玉、凤姐、宝玉、贾政,略写贾赦、王夫人等。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本指专门负责马匹的官,后来其职权范围随时代而发生了变化,官位也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B.“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指学校,其中,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始于西周的“太学”则是封建时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C.“如何四纪为天子”中的“纪”是纪年单位,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
D.《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中的“公姥”在古代指公公和婆婆,句中专指“婆婆”;古代的“舅姑”指舅舅和姑姑。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柏拉图认为诗歌的灵感之一来自于诗人的终极关怀,也就是“灵魂还乡”意识。这是诗人对生命本质的一种追问,是诗人超拔于现实生活之上的形而上的思索。而一部真正具有诗性的文学作品也总是离不开作家对于人生命本体、价值意义思想的倾注。因此,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情韵、意境这些外化的审美特征上,这种诗性还体现在作者对生命本体层面的哲学思考上。
沈从文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也可以说,至纯至美的人性是沈从文小说所推崇的根本。“湘西”就是人性的乌托邦。纵观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所描绘的男女总是性子单纯朴实、待人真诚善良。就比如在《边城》中,翠翠的爷爷为人撑船时,不收取财物,当船客硬把铜板散在船上时,爷爷就拿了茶叶赠予船客。在这一散一送,你推我让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便流露出来,哪怕是只有一面之缘的船夫与船客,他们心中所纠结的并不是蝇头小利,而是互相的帮助与体谅。船总顺顺也是一个极为和善之人,端午节时他让水手替了翠翠爷爷,好让这祖孙俩去河边看看热闹,休息休息;当顺顺得知两个儿子对翠翠的心意时,没有思量门当户对的问题,而是尊重儿子们与翠翠的情感,让他们公平竞争赢取翠翠的喜爱。船总顺顺作为大户家主,却如此尊重他人,全没有家族长者、乡间富绅的盛气凌人之态,具有心灵美。又如在《菜园》里,玉太太常以一副白衣素人的样貌出现在民众面前,她自食其力,勤劳能干,总是得到全城人的赞美。在沈从文的其他乡土小说中,也总是出现着冰清玉洁、自然淳朴的人物形象。
在沈从文的乡土世界中,人们虽然处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与现代文明社会交替的背景下,是社会形态下的“人”,可是,人与人连缀的关系却并不被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一系列外在的伦理道德观念所约束,也不被现代社会金钱价值观念所左右。在这些乡土人物身上体现更多的是自然的人性,是崇尚健康自然、无拘无束、善良的、勤劳的品质。这种人性是超脱了世俗的烟火气、江湖气,乃至文人雅士的书生气的自然存在,美好地宛如神性。同时,我们也能明显感知到作者笔下的这种人性是一种普遍的、静态的、凝固的存在。这些乡土小说中的人物更像是作者建筑在至美人性之上的抽象体,整体呈现出一致的外在美、心灵美的特点。人性恒美是“湘西”民众的精神特点,也是沈从文在创作中流露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包含着“灵魂还乡”意识,倾注着他对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
B. 《边城》是沈从文的“希腊小庙”,翠翠的爷爷和船总顺顺是“小庙”“供奉”的主要对象。
C. 《菜园》里的玉太太,也是“湘西”这个人性乌托邦中的一个代表形象。
D. 人与人连缀的关系超脱尊卑有别、金钱价值等世俗观念,体现沈从文小说所推崇的根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人”展开论述,着重论述人性恒美是沈从文在创作中流露的精神追求。
B. 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在例证中又注意了详略得当,使论述更加有力度。
C. 文章运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结构,体现出比较严密的逻辑性。
D. “美好地宛如神性”这个句子文学色彩比较浓,对文章的论述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整体呈现出一致的外在美,是因为他在创作中融入超拔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思索。
B. 船总顺顺作为大户家主却待人真诚善良、毫无盛气凌人之态,被沈从文刻画得很有烟火气。
C. “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这表明沈从文的创作立根于湘西乡土世界。
D. “普遍的、静态的、凝固的”的人性存在模式,是沈从文为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开创的一条打动读者的模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论战》中,表明曹刿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秋声
蒋捷①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②,丽谯③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彩哝、多少蛩④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后,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本词作于宋亡之后。②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③丽谯:华丽的高楼。④蛩:俗名蟋蟀。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通篇咏秋声,由“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十个“声”字,以“声”字为韵,一韵到底,层层铺叙,谱写了一曲悲凉凄婉的交响曲。
B.“黄花”即“黄菊”,开头三句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C.下片“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用时间的悄然流逝和军营中人马骚动暗示了有外敌人侵,国家战事紧急的现状。
D.“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彩哝、多少蛩声”,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秋虫伴着那捣衣的女子整夜“碎哝哝”地诉着愁,曲折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愁苦。
【2】本词以秋夜中的数种声音入笔,意味独特。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心声?请联系全词概括并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曰朱晖死曰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冷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以财货污君。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晖好节概,有所拔用,皆厉行士。其诸报怨,以义犯率,皆为求其理,多得生济。其不义之囚,即时僵仆。吏人畏爱,为之歌曰:“强直自遂,南阳朱季。史畏其威,人怀其惠。”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赢者,乡族皆归焉。晖与同郡陈排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及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召晖子骈为吏,晖辞骈而荐友。虞叹息,遂召之。其义烈如此。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拜骑都尉,赐钱二十万。
(节选自《后汉书·朱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B. 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C. 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D. 及即位/求问岁/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晖不惧盗贼,英勇过人。朱晖与亲人逃难时,路遇群贼,他的兄弟及家中宾客惊慌失措,只有朱晖挺身拔剑,誓死保护家中女性长辈。
B. 朱晖气节高尚,备受称赞。朱晖拒收阴就礼物,阴就赞许他是个志士;阮况家道衰落,朱晖馈赠其家人钱财,深得阮况、刘苍等人佩服。
C. 朱晖为政刚正,吏民敬爱。他选拔任用节操之士,挽救为道义犯事的罪犯,立即处治不义囚徒,官吏敬畏,百姓爱戴,作歌谣赞美他。
D. 朱晖对待亲友,情深义重。南阳饥荒,朱晖散尽家财,接济贫困亲友;好友陈揖早逝,朱晖关心陈揖之子陈友,让他顶替自己儿子为官。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
(2)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疫情期间,大家都经历了一次特殊的上学方式——“上网课”,这种线上学习效果怎样呢?复学后学校进行了一次学习效果检测,结果很不理想。调查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了现场教学,老师无法约束学生,有的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听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出现玩游戏、听音乐、看小说、发信息等现象,甚至有些学生中途离开课堂,老师也无法及时制止。
针对这一现象,班上准备组织召开以“自律”为主题的班会,展开讨论。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讨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