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半步,古时称人行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故半步为“跬”。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如何四纪为天子”句中的“四纪”,是统计唐玄宗为帝的四十五年约略称法。
D.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古时天下分为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州。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计三百篇,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之间的历史的作品,被列为儒家经典。
B.“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C.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D.《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了屈原的诗作而成集。后人还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3、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连辟公府不就 ②何以汝为见 ③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⑦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⑧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⑨拜送书于庭 ⑩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A.①⑩∕②③④∕⑧∕⑤⑥∕⑦⑨ B.①⑥⑩∕②④∕③⑦⑧∕⑤⑥⑨
C.①⑥∕②⑩∕③∕⑤⑦⑨/④⑧ D.①②∕③⑧⑩∕④⑥∕⑤⑦⑨
4、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A. 挟飞仙以遨游
B. 杯盘狼籍
C. 于是怅然慷慨
D. 翱翔蓬蒿之间
5、对下列词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6、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个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施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タ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萧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廿二日
(有改动)
【1】文章开头说“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请概括作者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了哪些“野趣”。
【2】作者在文章结尾描写夜游西溪的情景时,联想到东坡夜游赤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1)《登高》一诗中诗人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兴八首》一诗中由写景物转入抒情,抒发羁旅情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咏怀古迹》中用简短而雄浑有力的诗句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中能体现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明全诗的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琵琶行》中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音乐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商隐在《锦瑟》中借用典故,写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托春心于锦瑟表达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2】《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
9、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清军御史李立勾军暴,同知张徽承立指,动以酷刑抑配平人。钟疏免百六十人,役止终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属县逋赋四年,凡七百六十余万石。钟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钟之后李从智、硃胜相继知苏州,咸奉敕从事,然敕书委寄不如钟矣。
《明史·卷一六一》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B. 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C. 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D. 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视事:指旧时官吏到职办公。
B. 户部:中国古代署名,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刑罚等事,是六部之一。
C. 中使:指宫中派出的使者。
D. 秩满:指官吏的俸禄很多。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可以指古代官职级别。
【3】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宣德五年,况钟得到尚书吕震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
B. 苏州、松江曾经赋税繁重,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
C. 况钟虽然出身于武将,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
D. 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之前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像他一样。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2)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中国青年报》“八卦红楼”上有一篇文章: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其基本内容如下(摘录):晴雯美丽能干、风流灵巧,是大观园里的俏丫鬟,她抱屈冤死,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笔者认为: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
她与平级同事袭人比地位,她与下级丫头麝月、小红、芳官在宝玉面前争宠,她还与跨部门的上级领导黛玉、宝钗比聪明……她的拌嘴吵架、争强好胜,多源于这种比较。总在比较中生活,难怪晴雯不快乐,动不动就恶语相向……
但“比”也有另一面:比,展示了青年毛泽东“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比,展示了奥运赛场上健儿们更高更快更强的风采;展示了学习上你追我赶、齐头并进的良好氛围……
你对“比”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呢?请联系现实,以“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立意自定,不得套作或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