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乐山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顺流而也”

    A. 鱼虾而友麋鹿

    B. 破荆州,江陵

    C. 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 耳得之而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liàng)   (bàng)   恨(jì   有成效(zhuó)

    B. 咒(jǔ)       念(dào)   逐(qū)     然开朗(huò)

    C. 常(xún)     予(geǐ)   令(lè)     丛杂(wú)

    D. (fū)     (miè) 素(yào)   得心手(yìng)

  • 3、下列划线的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填然

    B.是故无无贱

    C.以天下之民

    D.庠序之教

  •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伟大的事业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奋斗过程。

    B.我们不追求家具的雕梁画栋,无需过多装饰,只求简单,古色古香。

    C.《诫子书》中“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的忠告才是信息时代明智的选择。

    D.凡是认为环境与个人的命运休戚相关而有所警醒,都可以称为忧患意识。

  • 5、《红楼梦》常以花喻人,下面人物与花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黛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芙蓉

    B.薛宝钗: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

    C.贾探春:瑤池仙品,桃红又是一年春。——桃花

    D.史湘云: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海棠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因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柏拉图曾多次给“美”下定义,又都被自己推翻了,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

    B.人、艺术作品和宇宙三者处在一个共同的维度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便能真正得以实现。

    C.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就越大。

    D.抽象之美要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活动,转化为有形之态,才有可能成为艺术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柏拉图给“美”下定义谈起,引出后文关于认识“美”应该采用的正确方法的论述。

    B.论述“美属于一种意象”时,分别对“意”和“象”进行诠释,便于读者把握美的含义。

    C.文章第五段用郑板桥“三竹说”的创作理论,论证了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

    D.与重视中华美学精神的现实意义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对美的本质做了新的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美,应该用联系、运动的观点去看待,不能用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去分析。

    B.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是独立于景之外的,景也不是独立在人之外的,人与景是融为一体的。

    C.一般人都能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

    D.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不同的标准有高低、雅俗之分,但这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________。”(《离骚》)

    (2)《短歌行》中,借《诗经·郑风》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歌行》)

    (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悲凉和哀怨。(《赤壁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B.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C.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D.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天下理财,不征利;辟邪说,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反覆不宜卤莽                           反覆: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B.辟邪说,壬人                           难:排斥

    C.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恩惠,名词活用作动词。

    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故今具道                           ②盖儒者争,尤在名实

    B.①议法度修之于朝廷                 ②则知明行无过矣

    C.①某以为受命于人主                 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D.①天下理财                              ②不征利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言辞,表现出对改革的坚定信心。

    B.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C.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最后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

    D.作者在第二段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

    【4】请将文中划线的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请以《那天多么美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