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B.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左右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C.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使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D.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迸溅(bèng) 勾当(gōu) 颔首低眉(hàn)
B. 镂空(lòu) 蛮横(hèng) 长吁短叹(xū)
C. 狩猎(shǒu) 荒谬(miù) 坦荡如砥(dǐ)
D. 陨落(yǔn) 阴霾(lí) 寻章摘句(zhāi)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雾霭(ǎi) 缄默(jiān)
B. 曲线(qū) 狩猎(shǒu)
C. 香蒲(pú) 沼泽(zhǎo)
D. 雉鸡(zhì) 黑郦(lí)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笔下的蜀道雄奇险峻,峰回路转,悬崖峭壁随处可见,令人胆战心惊。
B.个别同学对他这次考试取得的进步表示怀疑,他却忍辱负重,依然刻苦学习。
C.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这里的行云流水让众多中外游客赞叹不已。
D.“扬州市汉字听写大赛”前夕,老师喋喋不休地嘱咐我们一定要胆大细心。
5、拓展阅读
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呵,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呵,何时来?——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万里图,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
【1】写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2)昆仑山惊邙山呆。
(3)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
(4)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2】全诗共有9节,可分为两大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这两个部分是通过什么艺术形象连接起来的呢?
【3】“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具有双重含义,试加以说明。请从诗中找出与之形成对比的句子。
【4】概括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3)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5)杜甫《春望》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
(6)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我们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办公楼即使再简陋陈旧,一样是最美的“民心大厦”。(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语句填写)
7、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1)文段中的“他”指的是______, 他写成的这本书是一本 ________作品。
1936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镇,深入保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谋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一本书。
(2)《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_____和 ____的图书,一问世便引起轰动。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 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下面的人物都与小茅屋有过故事,谁才是小茅屋的主人?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同行的老余 B.瑶族老人和解放军战士
C.梨花、梨花妹和一群哈尼小姑娘 D.所有人,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
【2】下列句中出现的“梨花”,所指不尽相同,不同于其他三项中的一项是
A.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B.看见一个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C.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D.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梨花妹妹和“我们”照料小茅屋,是雷锋精神的体现。小茅屋是雷锋精神的见证,反映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世代相传。
B.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展开叙事,巧妙运用插叙,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述说,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C.选文先写一个误会,再设一个悬念,然后才引出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回环曲折,引人入胜。
D.结尾处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进一步描绘了梨花的美丽,“处处开”表明了满地都是梨花,表达了对梨花的喜爱之情。
【4】下列描写方式中没有在选文中运用到一项是
A.景物描写 B.肖像描写
C.神态、动作描写 D.对话、心理描写
9、作文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不懂。亲爱的同学们,当你们在生活中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一切的同时,你做到过感恩吗?你对感恩是怎么看的?
以“感恩”为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