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没有杜甫,我们对于“安史之乱”所能够知道的可能就是历史书上那些简单的、冷冰冰的东西。但有了杜甫,我们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在战乱中的苦痛,以及他的思念、忧虑,他的极其复杂的情感。在杜甫之前,人的生活世界里有很大一部分是不会被写到诗里的。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打开了我们中国人感觉系统里的那个盲区,__________________,或者说他第一次照亮了中国人的人生。
A.杜甫的伟大在于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第一次把战争的苦难完整地放进了诗里
B.杜甫的伟大在于他把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写成了诗 他第一次把中国人的人生完整地放进了诗里
C.杜甫的伟大在于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第一次把中国人的人生完整地放进了诗里
D.杜甫的伟大在于他把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写成了诗 他第一次把战争的苦难完整地放进了诗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浮燥 息慢 自圆其说 白首起家
B.帷幕 驰聘 轻歌漫舞 春寒料峭
C.霓裳 羁绊 不修边副 巧妙绝纶
D.萦绕 寒噤 大彻大悟 入木三分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听了歌唱家腾格尔演唱的经典曲目《天堂》,不由得触目伤怀。
B.湖南长沙的王先生受粉丝启发,用牙齿咬苹果进行雕刻,雕刻的人物惟妙惟肖。
C.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过:“人生大病,只是一做字。”这句箴言振聋发聘,劝导人们要保持一颗谦卑之心。
D.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组长建议同学们发言要直截了当,不必转弯抹角。
4、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冷静下来,从容不迫地去面对它。
B.昨日江夏一市民收到中奖短信,兴冲冲跑到银行汇钱,看见银行前一道诈骗横幅后才如梦初醒。
C.各种各样的鲜花开满草坪,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D.向导是有些乏了,呆呆地望着山坡下的白水,屏息敛声地寂坐着,仿佛是将入定的老僧。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诗词鉴赏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送别诗,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城阙辅三秦”意思是三秦辅卫着长安。
B.“望”把目光从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蜀州,充满深情厚谊,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C.同为“宦游人”,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D.“天涯若比邻”,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经 典诗文默写。(10分)
(1) ,皆出酒食。(陶渊明《桃花源记》)
(2)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3) ,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呼啸状。( 魏学洢 《核舟记》)
(4)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大道之行也》)
(5) ,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常恐秋节至, 。(汉乐府《长歌行》)
(7)东皋薄暮望, 。(王绩《野望》)
(8) ,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9) ,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0)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7、阅读《经典常谈》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①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②《汉书》的名称从《尚书》来,班固认为,唐、虞、三代当时都有记载,颂述功德;汉朝却到了第六代才有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尽后头,并且将尧的后裔和汉和秦、项放在相等的地位,这实在不足以推尊本朝。况《史记》只到武帝而止,也没有成段落似的。他所以断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作《汉书》。
班固虽然根据父亲的评论,修正了《史记》的缺失,但断代的主张,却是他的创见。后来的正史都以他的书为范本,名称也多叫作“书”。他这个创见,影响也是极大的。
③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论衡》。他说班固“文义决备,纪事详赡”,异与前人,观者以为胜于《史记》。王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史记》的传习者却甚少。唐以后,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明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史记》,差不多要驾乎《汉书》之上了。这种优劣论起于二书散整不同,质文各异;其实是跟着时代的好尚而转变的。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汉书》,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唐代以前大多偏爱《汉书》,唐代以后大家提倡《史记》?请阅读第③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
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三德叔的斑马线
张格娟
①三德叔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我就不明白,他自己那个土窝有什么好呢?
②一间低矮的茅草屋,一伸手能碰到房檐,唯一的好处,就是眼界宽一些,能望着对面忘情谷秀丽的风光。可再美的风景,看久了,也就没啥看头了,不是常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嘛,可三德叔总是扛着大烟杆出神地望着对面的风景发呆。
③三德叔是一个瘸子,他一生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着。父亲在临终前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肯合眼,我清楚他老人家的心思。就在他的床前立下了军令状:三德叔老了,我养活他。父亲这才微笑着走了。
④父亲走后,我就想把三德叔接到城里来,可三德叔不肯。三德叔说他对城市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和怨恨。
⑤那年,三德叔刚满十八岁,为了供我上学,他就瞒着我的父亲悄悄地扛起了铺盖卷,来到城里打工。可不幸的是,他从脚手架上自由落体后,就落下了病根,他的腿从此瘸了。两条腿走起路来划着圈,一瘸一拐的,的确有些别扭。就因为这个,三德叔恨上了城市。瘸了的三德叔一辈子也没娶到哪怕丑一点傻一点的三婶让我们瞧瞧。
⑥三德叔依然不去城里,可经不住我的软缠硬磨,他终于勉强答应跟我来到了城里。
⑦刚进城的三德叔,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好奇。他盯着城市中间的斑马线,感慨地说:“城里人真是钱多的没地儿花啊,这大街道也涂白线,就像头顶扎裤腰带一样多余。”我笑着说,叔啊,那不是多余的,那叫斑马线。
⑧斑马线?三德叔疑惑了。他茫然地问:“斑马走的线?人往哪走呢?城市里有斑马?”我被三德叔的一连串问题弄的哈哈大笑了。
⑨我就耐心地给二德叔讲:“斑马线是人经过的,这一道一道的白线像极了斑马身上的条纹,所以叫斑马线。如果你经过,所有的车辆都会停下来让路的。”三德叔将信将疑的点了点头。
⑩后来,三德叔学会了独自走斑马线,他也知道了红绿灯,三德叔感慨地说:“这城市变化还真大,那电子眼在哪儿一闪红色,所有的车辆都停了下来,比我在村里吆喝驴子那么大的声音都管用。”
⑪尽管这样,三德叔还是觉得乡下好,他天天念叨着,我得回家去,我那个土窝怕是又漏雨了吧?对面的山谷的花也开了吧。这城市的人太多,可就是没有一个和自己唠唠知心话的。
⑫我想,三德叔怕是寂寞了。我就和妻子商量着,给三德叔找一个老伴,当我们发出征婚启事后,也收到好几封回信,我们打算让他去和那些老太太见见面,成与不成都无所谓,也算是见见世面嘛。可谁知我的话还没有落地,三德叔急了。
⑬三德叔气呼呼地走出了家门,我和妻子紧跟在他的后面追赶着。可还是出事了。三德叔经过斑马线时,被一辆急驰而来的摩托车给撞上了,三叔临终前还是不肯相信,他说了,这电驴子咋就挣脱缰绳了呢?三德叔死了。
⑭按照他的遗愿,我将他的骨灰送回了老家,埋葬在叫忘情谷的地方,那里孤零零地立着一座坟,坟头芳草萋萋。
⑮据村里的老一辈讲,那个叫山花花的姑娘,曾经是三德叔的相好,只因为她的父母嫌弃三德叔是一个瘸子,将他硬嫁给了外村的一个木匠。结婚的那天,姑娘上吊自杀了,从此后,三德叔终生未娶。听着这个凄然的故事,感觉像在听古典的《梁祝》一样让人伤怀。
⑯我在三德叔的坟头上,用石灰划了一条通往山花花的斑马线,不知道,我是否做的对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本文主人公充满悲剧色彩,结合全文,根据提示,补充完整以下内容。
十八岁的三德叔,进城务工,
回乡的三德叔,
老年三德叔,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执意要把三德叔接进城里,有出于孝顺的原因。
B. 文章三德叔进城是明线,与山花花的爱情是暗线。
C. 三德叔不愿进城,唯一的原因是城里没人可以唠叨知心话。
D. 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的划线句。
(1)他盯着城市中间的斑马线,感慨地说:“城里人真是钱多的没地儿花啊,这大街道也涂白线,就像头顶扎裤腰带一样多余。”(从语言描写的角度)
(2)按照他的遗愿,我将他的骨灰送回了老家,埋葬在叫忘情谷的地方,那里孤零零地立着一座坟,坟头芳草萋萋。(从环境描写的角度)
【4】文章多处运用伏笔,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三德叔的斑马线”这个标题的理解。
9、“人的想象有多么丰富,我们的未来世界和生活就有多么精彩。”假如你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一号上面生存了一段时间,一定会有奇妙的经历。请以“‘天宫’一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