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3年宋教仁被刺,第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政权查禁刊,全国报刊由1912年的500家减少139家;而同时期《孔教会杂志》《孔圣杂志》《宗圣杂志》等应运而起。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控制舆论为复辟造势
B.舆论自由被破坏殆尽
C.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
D.尊孔复古是时代所趋
2、下表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通过的主要决议。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召开时间 | 会议名称 | 主要决议 |
1921年 | 中共一大 |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
1923年 | 中共三大 |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1927年 | 八七会议 | 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
A.主张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B.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C.对中国国情认识渐趋科学理性
D.坚持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3、在古代漫长的封建史中,有一些英明的君主,其执政时期,将国家建设成了一个清明、富裕、安定的国家,历史学家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将这些君王统治下的繁荣的社会冠上了治世、盛世等名号,下列的盛世、治世与其出现的背景匹配正确的是( )
A | 东汉初年统治者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 光武中兴 |
B | 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 开元盛世 |
C | 元世祖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 | 大定之治 |
D | 康熙、顺治、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 | 康乾盛世 |
A.A
B.B
C.C
D.D
4、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美、苏两国的参战
B.法西斯国家战力不足
C.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团结战斗
D.核武器的诞生和使用
5、下图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姜寨聚落遗址。这一聚落有公共墓地,但各个墓地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这表明,当时( )
A.贫富分化尚未出现
B.“万邦”时代开启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父系氏族社会来临
6、20世纪初,中国人民发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使人民购买国货的热情高涨。这有力地推动了( )
A.社会生活新气象的出现
B.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7、汉武帝时期频繁的进行货币改革,从四铢钱到三铢钱,再改为半两,又改回三铢。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又“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这些改革( )
A.造成了商业经济凋敝衰败
B.加剧了币制混乱局面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
8、1919年12月,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对于传统儒学,要反对调和,因为评判的态度只有是与不是、好与不好,没有古今中外的调和。所以革新家的责任只是认定“是”的一个方向走,不要回头讲调和。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当时( )
A.封建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
B.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播
C.民族资产阶级的逐渐壮大
D.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影响
9、有学者写道:明初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16世纪中后期明政府开放海禁,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关于上述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明朝滥发元宝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B.新航路开辟使得白银开始进入中国
C.明代开放海禁的目的是限制白银外流
D.白银货币化与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10、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有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其后,皇帝又以其他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亦为宰相。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官员的晋升渠道
B.强化宰相的行政权力
C.提高朝政的决策效率
D.加强君主对朝政控制
11、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12、春秋时期,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国家,称其他少数民族为“夷狄”,齐、晋等大国为了争取诸侯的领导权,在其主持会盟期间,都以“尊王室”“攘夷狄”相号召。这凸显出春秋时期( )
A.完整的宗法体系已崩溃
B.华夏认同观念尚未产生
C.皇权至上观念逐渐形成
D.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
13、1917年4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二号,其中刊登了毛泽东同志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指出“国力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材料表明( )
A.毛泽东思想处于萌芽时期
B.鸦片输入败坏了国人体质
C.毛泽东主张塑造民族精神
D.《新青年》重视体育报道
14、《礼记·表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了西周初期,周人将天命与“德”相结合,强调要维系天命,就必须“明德”,具体包括敬天、孝祖、保民等内容。这反映了( )
A.民本观念的萌发
B.华夏认同的产生
C.天命内涵的变化
D.儒家思想的兴起
15、清朝人口猛增,农业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这一现象导致( )
A.工商业超越了农业
B.农业发展停滞
C.农业难以实现转型
D.人地矛盾突出
16、《马可·波罗行纪》中曾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17、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层层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中,并世袭享有特权。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魏、楚、秦等国的做法( )
A.标志着世卿世禄制彻底消亡
B.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C.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
D.是分封制存在的重要理论基础
18、据记载,在南宋都城临安形成了产销中心,当地的民谚曾这样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并且还有记载说,自东门外放眼望去,全都是菜地,根本就没有民居。这说明当时( )
A.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明显发展
C.经济领域出现了区域性分工
D.商业成为社会经济主要部门
19、1913—1919年,我国年均注册工厂超70余家,年均工业增长率达13.8%(1912—1949年我国工业年均工业增长率为5.5%);期间还诞生了“面粉大王”荣氏兄弟、“化工巨子”范旭东、金融巨擘周作民和陈光甫、“火柴大王”刘鸿生等。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社会经济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B.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独立自主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前景良好
D.一战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20、“县官”一词,传世文献中先秦时期仅有两例。秦汉以后文献中则大量出现“县官”一词,如《史记》中含注共出现36次,《汉书》中含注共出现82次,《后汉书》中含注共出现28次。这反映了( )
A.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度
B.秦汉注重史学研究和编撰
C.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弱化
D.秦汉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21、一位同学在分析“百家争鸣”影响时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
儒家 |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墨家 | “兼爱”,爱无差别等级 | |
法家 | “尚法”,依法治国 |
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
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脱离现实,禁锢人们的思想
22、荀子说:“故人君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商鞅说:“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上述主张的共同目的主要是
A.恢复社会经济
B.实现国家统一
C.建立稳定秩序
D.保障百姓利益
23、列宁指出:“很多人认为为了保卫俄国革命必须护国,必须继续战争。而资产阶级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来转移群众的斗争视线的,资产阶级以进行战争为名组织反动武装力量,伺机镇压人民。”列宁提出这一观点意在(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时机已经成熟
B.强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
C.揭露帝国主义间战争的罪恶本质
D.指出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紧迫性
24、宋代注重男子个人的才能与发展潜力,科举出身的进士受到了人们的热捧,出现了“榜下择婿”甚至“榜前择婿”的情况,更有甚者, 一些富商在日后有可能参加科举考试中的读书人择婿。这些现象最能说明,宋代( )
A.商品经济冲击传统礼教
B.家世门第观念逐步淡化
C.政府放松了社会的控制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25、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_______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26、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________爆发,严重影响日本。日本统治集团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________的战争。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________的殖民机构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27、世界古代文明阅读地图并回答问题
(1)古代文字的书写材料大都因地制宜。以水生植物晒干成后作为主要书写工具的古文明区域是① ;在② 地区考古发现的兽骨、龟甲上面有刻画文字;在烧制或晒干的黏土泥板上刻写文字的古代人生活在③ 。
(2)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方式来思考这个世界。用理性思辨的方式探索世界本原的哲学产生于④ ;用轮回报应来揭示人生真谛的宗教产生于⑤ ;提倡用伦理道德规范社会的学派产生于⑥ 。
(3)古代历史上产生了多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强盛与1—2世纪,以法治精神著称的帝国发源于⑦ ;公元8世纪中叶进入鼎盛时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帝国始建于⑧ ;公元15—16世纪,阻碍了地中海商路,迫使西欧人寻找新航路的帝国最早建立于⑨ 。
28、国民革命
①目标:_________________
②成立与东征:1925年国民政府在______成立,通过两次_______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
③北伐:______年国共两党开始________。使革命势力从________发展到________基本上推翻了____________反动统治。
④失败:1927年4月12日,__________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_______”。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___________,国民革命失败。
29、经过
时间 | 日本侵华 | 中国反应 |
1931年9月18日 |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________ | 国民政府:推行________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________政策,寄希望于国联,国联提出国际共管的方案,日本拒绝这个方案,宣布退出国联。 十九路军: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力反抗。 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
1931年9月19日晨 | 日本占领沈阳,占据整个东北 | |
1932年1月28日 | 一二八事变 | |
1932年3月 | 伪满洲国:日本扶植清废帝________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 |
1935年 | 华北事变 | 一二九运动:北平学生发起的“________”宣传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________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________的局面初步形成。 |
30、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________国家。
31、日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________”政策。1941到1942年,日军在华北连续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疯狂“________”,华北乡村变成一片焦土
32、兴起:从________起,一批学者掀起了________。儒学僵化儒学经典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已难以读懂,学者对文字进行解释,称为“注”。汉代的注释到唐代又难以理解了,于是出现了对注释的解释疏通,称为"疏'。学者热衷于细枝末节的繁琐笺注,对现实的政治实践与个人精神生活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陷入危机之中。
33、中共七大
(1)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_______侵略者、建设_______作准备,_______年4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_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隆重举行。
(2)毛泽东在会上作《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报告。
(3)中共七大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_______,壮大_______力量,在______________的领导下,打败_______,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______________的中国。
(4)中共七大确立______________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_______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5)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34、依据提示,将下列历史事件填入对应的表格位置。(填字母)
A.上海轮船招商局 B.太平天国运动 C.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边疆危机 E.两次鸦片战争
35、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是怎样的?
36、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
人类在漫长岁月中对人性问题的研究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而这种研究又直接关系到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如何使人向善问题上,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明朝的王阳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的古希腊思想家是谁?他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3)为宣扬人文主义,近代意大利掀起了什么运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了哪些主张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4)中西方对人性问题的探讨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启迪意义?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的新旧世界的剪影(局部)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各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裁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38、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之为什么?
39、在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的发展史上,民族T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请回答问题:
(1)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分析,指出中国近代民族T业的基本特点。
(2)国民政府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主要原因是什么?
(3)民族丁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列举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种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两个重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