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史·百官志》载:“ ▲秩从一品 ,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不征伐,则令枢府议。”填入▲的应为( )
A.岭北行省
B.北庭都元帅府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2、“和田马钱”行于公元1~3世纪的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一带),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无郭,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是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佉卢文,以“铢”为计重、记值单位。该钱币的发现,可以证明当时
A.于阗全面推行中原币制
B.丝路贸易促进了文明交流
C.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
D.汉朝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
3、漫画家丁辣(1819-1969)的《我实拿他不动》(下图)。画面右下方有一块代表“民气”的巨石,一支“巴黎特制”的墨水笔被三条粗绳捆缚在巨石上。巨石旁站着一个画得很小的人物,是穿着西装的中国代表,他搔首发出拿不动笔的感叹。据此判断作者态度是( )
A.抵制三国干涉还辽
B.支持南北议和
C.抗议府院之争
D.声援五四运动
4、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地区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驻扎军队、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等工作。这些举措( )
A.消除了地方割据问题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C.基本实现了民族平等
D.表明西南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权
5、与下图所示情况有关的条约( )
A.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
B.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C.导致清廷的中央机构开始具有殖民色彩
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6、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部,各置刺史,秩六百石。刺史的职责是以六条问事。六条之中,有一条针对地方强宗豪右,其余五条针对郡守二千石。西汉刺史的设置( )
A.促使地方行政效能提高
B.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解除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D.造成地方机构重叠加重负担
7、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可知郡县制的特点是(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被后世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C.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D.地方权力加强,郡县独立性强
8、1887年,在李鸿章的支持下,漠河金矿成功筹办,并制定了相应的公司章程。如:在财政管理上,规定主厂者不可兼管钱财,每日所得金沙须由主管刊刻清册,分送各股东审阅核实;在分配制度上,实施“四六分金”,即企业得四成而矿丁得六成,若有盈余,则在厂之人“均沾酌赏”。由此可知,漠河金矿( )
A.经营理念具有一定近代化特征
B.已摆脱封建化的商业管理模式
C.属于半殖民地性质的民族工业
D.标志民用股份制企业开始出现
9、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倡导,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来往通商。这表明《资政新篇》( )
A.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B.适合中国社会现状
C.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D.力挽晚清王朝颓势
10、南北朝以来寒族崛起,入仕从政的愿望十分强烈,然而仅就寒族来讲,他们无力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要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依恃君主的力量,而要想君主来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其前提是这一变革必须符合君主自身的利益要求,所谓君主的利益,从根本上讲就是重建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材料表明唐代发展科举制的主因是( )
A.世家大族垄断选举不利于皇权专制
B.科举制满足了庶族子弟入仕的要求
C.科举制适应了君主专制集权的需求
D.科举制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发展
11、唐宋时期,六部长官一般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到明代,六部直属皇帝,其长官可直接上书皇帝。这一变化,表明明代(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六部长官的权力迅速膨胀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君权与相权矛盾不可调和
12、查士丁尼的《法学阶梯》写道:“每个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叫做万民法,它包括着各民族实际需要和生活必须制定的一些法则”。由此可知( )
A.罗马法律适用于世界各国
B.万民法即世界性法律体系
C.万民法注重维护公民利益
D.罗马法有应势而变的精神
13、《大明混一图》绘制于1389年,依据元朝航海图重绘而成。该图以明朝为中心,东起日本,西抵欧洲,南至爪哇,北达蒙古,真实反映了蒙古帝国的统治局面。由此可知( )
A.明代地图绘制技术发达
B.远洋航行具有继承关系
C.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深远
D.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
14、有学者认为: “这场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这场战争是( )
A.雅克萨之战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15、宋代,封建租佃契约关系成为土地关系的主要形式。地主招募客户在土地上进行耕种,客户出卖劳动力,租种地主的土地进行生产,然后向地主交纳一定数量的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需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这反映出( )
A.土地商品化程度逐渐加深
B.农民与地主法律地位实现平等
C.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D.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16、以下是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引进中国后的相关记载。这说明( )
贵州《遵义府志》 | “包谷杂粮,山头地角,无处无之。” |
陕西《扶风县志》 | “近则贫瘠地中包谷,盖南山各民新植,浸及于平原矣。” |
《陶文毅公全集》 | “河南一省,半山半水,深山弯谷,地气较迟,全赖包谷。” |
A.玉米种植消除了粮食危机
B.玉米适应性强
C.玉米种植改善了生态环境
D.玉米传播迅速
17、据统计,一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00多万元;而自1914年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达1.17亿元,涉及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②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③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在先秦时期,“中国”一词用于指称周朝的施政范围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夏各政权,用于区分不同的人群以及华夏政权。春秋时期,秦、楚不在“中国”之内,而战国时期,秦、楚、吴、越则逐渐被囊括在“中国”的范畴中。这种现象说明先秦时期(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中央集权体制已经确立
C.已出现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
D.华夷观念开始受到冲击
19、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方式多样,下表列举了清朝部分边疆地区管理政策。据下表可知,清朝( )
地区 | 举措 |
东南 | 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
西北 | 平定准噶尔叛乱,设立盟、旗进行统治,新疆设伊犁将军 |
西南 | 册封达赖和班禅;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治理;改土归流 |
A.提倡民族自治
B.采取灵活的民族政策
C.重边疆轻海疆
D.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
20、《西游记》中孙悟空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菩提祖师学的。“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既体现了佛法无边又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观念。这从侧面折射出魏晋隋唐时期( )
A.佛教开始传入
B.佛道教广泛传播
C.儒学正统丧失
D.“三教合一”趋势
21、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由此可见( )
A.三省六部制不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B.政事堂的设立削弱了宰相权力
C.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强化皇权的诉求
D.行政中枢调整服务于现实需要
22、战国时期,孟子是邹国人,游说的却是魏惠王和齐宣王。荀子是赵国人,却在齐国的稷下做首席访问学者(祭酒),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礼遇,他还打破儒生不入秦的传统,给秦王讲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材料可用于说明,战国时期( )
A.官僚政治已经形成
B.士阶层活动频繁
C.儒家思想备受推崇
D.礼乐制走向崩溃
23、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之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
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C.从官僚政治到世袭政治
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24、下图为保存于中国钱币博物馆的一张纸币,据图中信息判断,其最有可能出现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5、金元时期,受________、________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26、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1)李时珍的《______________》、徐光启的《_______》和_______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2)_______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_______和_______学名著。
27、日内瓦会议:1954年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________召开,这是新中国首次以________身份参加的重要会议
28、主要内容
举措 | 实施 | |
创办近 代工业 | “自强”军事工业官办企业 | ________局、福州船政局、________ |
“求富”民用企业官督商办 | 上海轮船招商局、________、开平煤矿 | |
筹划海防 | 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 |
创办近代教育 | 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
29、郡县制起源于___________后期,各大国在新吞并的土地上不再进行分封,该而设郡县。郡县长官由____________,不能世袭。__________时期,各大国已经广泛实行郡县制。
30、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___________;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___________阶段
31、社会治理
(1)修筑驿道,设立________。(目的:巩固统一;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2)实行________: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
(3)对于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________进行管理。
(4)对西域:设________等管理军政事务。
(5)对台湾:在隶属福建晋江的________,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32、中国
(1)政治:仍停留在封建社会,______统治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______是主要生产方式。
(3)科技:非常落后。
(4)军事:作战能力低下,武器主要是______。
(5)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激化,各地______此起彼伏。
33、北宋________和南宋________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________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34、意义:长征实现了红军的________,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________,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5、西汉中期强盛的主要措施
36、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内容?意义?(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组织上)
37、北宋为削弱相权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38、理学对后世的影响怎样?
39、义和团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