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滕文公上》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即土生土长的楚国人),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已然成为“合纵连横”政治格局当中的“纵长”。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 )
①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的影响
②周公孔子思想更适于楚地风俗
③戎狄蛮夷逐步融入了华夏族
④“纵长”即为春秋时霸主身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在描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写道:“它以巴黎和会中的山东问题为导火线,发展成一次规模空前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该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南昌起义
C.八七会议
D.西安事变
3、史书记载,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体现( )
A.藩镇割据
B.朋党之争
C.郡国并行
D.外戚专权
4、汉景帝时,窦太后因宠爱小儿子梁孝王,便一直试图让景帝立弟弟梁孝王为储。大臣袁盎引《春秋经》中宋宣公事例据理力争,“微言大义”,力陈嫡子正系嗣位的正统性,成功阻止了窦太后的企图,于是景帝之子刘彻被立为太子。这说明当时( )
A.宗法观念仍然受到高度重视
B.主流思想正统地位的巩固
C.皇权中的母族影响大大削弱
D.儒家经典的权威不容违背
5、1857年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论证( )
A.中国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正当性
B.英国的侵略受到国际普遍指控
C.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正义性
D.英国和中国相互指控是合理的
6、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②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③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④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据官方统计,上海的人口从1853年的54.4万人,猛增至1865年初的69万人,新增人口主要分布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分别增长8.2万和5.5万。导致这一时期上海人口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B.民族工业的兴起
C.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束
D.外国资本的涌入
8、“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如出现社会分工;明显阶级分化;都邑性城市;区域性政体和国家。下列考古发现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是( )
A.北京山顶洞遗址发现人工用火遗迹
B.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C.山西陶寺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
D.河南仰韶遗址出土几何图案的陶器
9、明朝末年,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由于精通汉语,用中文翻译了许多作品。他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方向。《天主实义》是他第一部根据自然理性、以儒释耶的中文神学著作,采用对话体裁,利用儒学语言和概念阐述天主教义,深得中国士大夫的赞许。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收入了《天主实义》。由此可知利玛窦( )
A.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来传教
B.消弭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C.借中国思想推动文艺复兴
D.突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
10、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 )
A.社会的大变革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兼并战争兴起
D.民族关系的变化
11、如图为清代雍正年间中央制度架构示意图。图中空缺处应为( )
A.内务处
B.南书房
C.枢密院
D.军机处
1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分条目罗列他对于历史及时事的看法,除典章制度、史事本末外,还特别注意赋税、盐铁、漕运、军事等事务。据此可知,顾炎武( )
A.批评心学空谈
B.发扬传统文化
C.推动社会转型
D.强调经世致用
13、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加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是( )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14、《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与此记载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度
C.井田制
D.宗法制
15、下图是1993~2014年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次数以及地区分布示意图,由此可见我国( )
A.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外交重点在东欧中亚
C.实施新型外交政策
D.已实现重返世界舞台
16、1894年,郑观应还只是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以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不再提什么“盛世”之类的话,而是直截了当地呼唤“救亡”,要求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加剧民族危机
B.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程度加深
C.西方学说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D.中国的近代化进入到新阶段
17、在宗法制度下,西周的政治体制其实就是一种由天下到诸侯国,由诸侯国到家(族)的政治体系。这反映出当时的国家治理特点是( )
A.君主专制
B.血缘维系
C.家国同构
D.垂直管理
18、以下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摘录:“南方部分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甘薯、玉米外来作物引入中国”。根据笔记内容判断,其学习主题应是( )
A.西汉的农业
B.宋朝的市镇经济
C.元朝的外贸
D.明朝的经济
19、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有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这表明当时河姆渡人( )
A.已掌握制瓷技术
B.仍处于旧石器时代
C.具有尚武的精神
D.具有一定审美意识
20、下表是1902年在上海创办的爱国女校的课程设置表,下列说法合理的有 ( )
学段 | 年级 | 课程设置 |
预科 | 初级 | 修身、算学、国文、习字、手工、体操、音乐。 |
| 二级 | 修身、算学、国文、历史、地理、理科、家事、裁缝、手工、体操、音乐、图画。 |
本科 | 文科 | 伦理、心理、论理、教育、国文、外国文、算学、历史、地理、法制、经济、家事、图画、体操。 |
| 质课 | 伦理、教育、国文、外国文、算学、博物、物理、化学、家事、手工、裁缝、音乐、国画、体操。 |
①关注生活技能 ②课程设置多元
③体现全盘西化 ④倡导民主科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1972年和1982年,重庆市涪陵小田溪墓地先后发现了7座墓葬,尤其是1、2号墓葬,规模巨大,随葬品数量众多。这些生产或生活物品大多与《山海经·海内经》《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相同。这表明( )
A.先秦政权重视民众的生产与生活
B.巴国文化的记载并不可靠
C.考古文物与历史文献可相互印证
D.重庆是长江古文明发源地
22、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称:“自晋氏渡江,三吴最为富庶,贡赋商旅,皆出其地。”江南地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B.政府大力提倡种植经济作物
C.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方的沟通
D.统治者的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23、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刊登《西学书目表》,著录近代以来译书约300种(见下表)。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不断有人续作。这一做法( )
西学13类 |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
西政10类 |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
杂类5类 | 游记、报章、格致、西人议论之书、无可归类之书 |
A.开启了西学东渐思潮
B.沿袭了中体西用思想
C.促进了维新思想传播
D.提出了民主科学口号
24、下图为明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示意图。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垦荒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B.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
C.高产作物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D.经济发展潜藏着危机
25、手工业
(1)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________、官窑、定窑、哥窑、_____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
②元朝:出现新型彩绘瓷器________和________
③宋元时期:________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
①________的开采量很大,都城________的居民普遍使用________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________。
(3)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________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26、划分势力范围
(1)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________租旅大,________租威海卫,________租胶州湾,________租九龙,________租广州湾。
(2)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________和________。
27、中共抗日通电: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要求筑成________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
28、影响:沉重打击了________的统治,引起政治和________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二、________
29、失败
(1)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________的指导,没有________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失败是必然的。
(2)影响: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________的统治,引起________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光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0、宗法制
(1)目的:________
(2)内容:
①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宗法等级关系
②核心是________制。
③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________的,既是________关系又是________关系。
④________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________。
(3)原则:立嫡________,立子________。
(4)特点:________与________相结合
(5)作用:
A.有利于________
B.保证了________
C.对后世________
31、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_____________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_____________ ,构成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32、《南京条约》签订后,________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33、中共七大
(1)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_______侵略者、建设_______作准备,_______年4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_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隆重举行。
(2)毛泽东在会上作《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报告。
(3)中共七大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_______,壮大_______力量,在______________的领导下,打败_______,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______________的中国。
(4)中共七大确立______________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_______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5)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34、为了________,新中国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________,克服________上的巨大困难,应对________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35、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6、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有何相同点?
3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成就的表现有哪些?(从工业、科技国防、农业、典范人物和外交等思考)
38、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2)九一八事变是怎样爆发的?
39、1956-1966年,中共的失误?(政治上、经济上)。如何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