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年辽宁省大连市初三上学期三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主张。我们已经学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阴”指水的北岸。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阳”,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阴”,如“河阳”指黄河南岸,“汉阴”指汉水北岸。

    C.“迁”是指官职的变化,“迁谪”是贬官的意思。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左迁”指的是降职流放,而“右迁”指的是升官。

    D.“足下事皆成”中的“足下”是古人对别人的敬称,指对方;“陛下”则是对皇帝的敬称。

  •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忽(shū)        视(chen)     (lì)            才放旷(sì)

    B.发(chù)       (1óu)          持(jīn)        尽职守(kè)

    C.鞭(tà)          骗(kuàng)     射(bèng)   群籍(jī)

    D.廓(liào)       弱(chán)       位(cuàn)     为人知(xiǎn)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这些谣言,我保持缄默,过不了多久它们就不攻自破了。

    B.司马迁研读各家史著,搜罗天下逸事,断章取义,终于写成我国第一部纪传通史《史记》。

    C.不法分子无视消费者利益,只将牟取暴利作为他们的不二法门

    D.老师每天在课堂上强聒不舍,力求将每一个知识点都讲得透彻明白,令学生们受益匪浅。

  •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B. 庄子,名周,春秋时宋国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庄子》。

    C. 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历史,共一百三十篇。

    D. 古人作品命名形式多样,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柳河东集》;有以官职命名的,如《杜工部集》;有以字号命名的,如《东坡乐府》。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文言文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东阿王:曹植;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详细的描写。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焉得有此人/是日定矣

    B.上下一/强饮三大而别

    C.挐一小舟/荆国有于地而不足于民

    D.湖中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得虎子

    2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____和游湖人的____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B.文章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C.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议论。

    D.文章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景象,接着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夜晚乘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描绘出一幅水墨湖山夜雪图。

    B.甲文在写景之后,笔锋一转,继写湖心亭的奇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写对方的惊讶实际就是写自己的惊讶。

    C.甲文写景,虽寥寥数语,即写出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却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乙文写景,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晚春时节西湖的神韵之美。

    D.甲乙两文语言都很简省,甲文中的主人公既有遇人之乐,也蕴藏着淡淡的怅惘与哀愁,而乙文中的主人公则完全陶醉在西湖美景之中。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寒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青帘:指酒旗。

    【1】下面关于本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季节特征,说明春日阴云笼罩,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云天雾海,一片迷茫。“云容薄”三字很好地点明了早春云雾的特点。

    B.颔联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征,其中“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叫人想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来。

    C.颈联由上联的动景写到静景。春风凛冽,春雨阵阵,叫人感到一阵寒冷。

    D.尾联点明诗人对景物产生如此感受的原因,借此抒发了感情。“未尝辜”是说诗人不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是诗人情感和人格的表露。

    【2】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性学习活动

    下面是两位同学在专题讨论会上就“读书的最高层次”问题所作的发言,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我认为读书的最高层次应该像釆宝石的劳工,不断淘汰矿渣,只择取那纯净的宝石。

    乙:我觉得读书的最高层次应该像蜜蜂,不断采撷花的芳香和美丽,并把花香酿成更高档次的蜜。

    (1)请对这两位同学的发言作一简要的评论并阐述你的观点。

    (2)写一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关于“读书”的格言,并结合实际情况谈谈你对这句格言的理解。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3)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一双手(节选)

    ①“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②“1000多棵。”

    ③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④“你等等。”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⑤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⑥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I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⑦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

    1前五段对人物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生动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工人形象?

    2“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请品析句中的“仿佛”一词。

    3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10、(二)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列小题。

    清兵卫与葫芦

    (日)志贺直哉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 “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看了眼说。一位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的客人说:“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看见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让我看一看。”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 “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父亲恰巧不在家。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母亲陈述教员家访的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 “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骂着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可是谁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有删改)

    1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葫芦”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六百块钱的高价卖了出去,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兵卫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

    ①春节期间,网友编了两副诙谐的对联。一副描述回乡时亲朋长辈的盘问,上联“考了几分什么工作能挣多少呢”,下联“有对象没买房了吧准备结婚吗”,横批“呵呵呵呵”。另一副则是对这些盘问的“神回复”,上联“这个嘛呵呵呵呵”,下联“那什么哈哈哈哈”,横批“阿姨吃菜”。 

    ②虽是寥寥数语,但返乡年青一代遭遇“中国式盘问”的窘迫,跃然纸上。年前恐归中的纠结,年后压力下的逃离,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吗?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单刀直入的盘问和虚与委蛇的回答,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而这背后,则是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大课题。

    ③“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故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是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逝者如斯。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处身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

    ④有人汇集了近60位网友的春节回乡见闻,一个共同点是,物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却仍显单调。在微博上,也有网友感叹: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都无话可说,只能“举头看电视,低头玩手机” 。而“中国式盘问”也正显示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也难以彼此心灵拢聚。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

    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如若失去了这样的文化根基,我们的城镇化必将徒留空虚的躯壳。故乡不可能总是老模样,那只是一种原教旨的乡愁。不过,“中国式盘问”也让人审思,如何让我们的城镇化进程中“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这些不正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蓝图吗?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中小城市需要抓住超越自我的发展契机,但更要思考的是,在这样的历程中,如何尊重文化记忆、承续历史、滋养心灵、形塑认同,让上演着文化变形记的人们,不再是永恒的漂泊者、异乡人。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说说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结合语境,理解第⑤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意。

    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

    4阅读全文,简析“中国式盘问”产生的原因。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按要求作文

    疫情期间,刘畊宏健身操带动两岸健身热潮

    江梦南:从无声的世界里突围心中有嘹亮的号角

    视频∣谢谢你,我的邻居

    中国飞人苏炳添:我们中国人可以跑得更快

    打开“今日头条”,发现日日更新的消息,可以微观生活,宏观世界。从以上的新闻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迪,应以怎样的姿态面对“生活和世界”?从下列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对象

    九年级全段同学

    学校小组伙伴

    校刊读者

    目的

    在班会中分享观点

    分享生活体验,交流认识

    分享创意表达

    文体

    议论演讲类

    记叙抒情类

    想象创作类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得出现校名、人名等透露作者真实身份的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