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会迅速崛起。
B.特朗普没有任何从政经验和经得起推敲的施政纲领,却凭着各种争议敏感事件的抨击而获得许多民众支持,最终当选美国总统。
C.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
D.南通大学设置“特设课程”,提升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并在企业与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平台,帮上万名学生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
①经典历史之作《万历十五年》的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黄仁宇自己又将之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诘屈聱牙之处。
②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被多次提及,“创新驱动”更是成为会议炙手可热的焦点。
③中国式扶贫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描绘了波澜壮阔的脱贫画卷,奋力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④跨越千年,重读苏轼,不仅因为他是鸿儒硕学,有极高的文化造诣,他那融坚毅、豁达于一身的高贵品质,更值得我们学习。
⑤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然而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让大堡礁陷入令人叹为观止的危险境地。
A. ①③ B. ①⑤ C. ②④ D. ②⑤
3、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斑斓 (lán) 河畔(pàn) 荡漾(yànɡ) 浮藻(zǎo)
B.青荇(xìnɡ) 长篙(ɡāo) 笙箫(xiāo) 溯源(sù)
C.残羹(ɡēnɡ) 发酵(xiào) 罗绮(qǐ) 细腻(nì)
D.狗吠(fèi) 霉菌(jūn) 粗糙(cāo) 侵蚀(shí)
4、《关雎》中“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中的“之”是( )
A.指示代词 B.人称代词 C.助词,相当于“的” D.无意义
5、按照不同文体的要求,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用词准确的一项是
A.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B.某饮料厂在广播里播放广告的文字稿:“该饮料中含有治癌物质,可以调节人体内循环。特向全国诚招经销商,欢迎垂询。”
C.经学校行政会议的钧裁,决定给王辉同学以记过处分。
D.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经历五千年历史发展而从未中断的国家。就法文化而言,同样源远流长、代有兴革,既融入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又积累了治国理政方面的丰富经验与教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对中华传统优秀法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以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民心向背对国家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尚书·五子之歌》根据夏王失德失民亡国的教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灭商后,有戒于纣王失民亡国的教训,强调国应以民为本,“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其后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进而总结“君为民而立”。西汉贾谊总结秦亡教训时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后世总是以利民、富民、惠民作为国策的支撑点。中国古代有关土地、水利、赋税的立法,都是着眼于保民生的;自汉朝起,法律对老、幼、残、疾等社会弱势群体实行恤刑;《唐律疏议》以来的历代法典,都规定了对70岁以上,15岁以下,废疾笃疾和孕妇等社会弱势群体不得刑讯,并可减免刑罚。这些规定蕴含着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国家的仁政。
德法共治是古圣先贤从悠久而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得出的结论。德的功用主要在于教化,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思想家都主张以德化民。但是,道德缺乏国家强制力,只能化而不能禁止,需要得到法律的配合和支撑,才能真正发挥以德治国的作用。就法律而言,其职能在于禁暴惩奸止恶,但法律如果失去了道德的主宰,不仅丧失应有的权威性和正义性,而且难免流于滥罚酷刑的歧途。既重视发挥法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才能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严治官、宽养民是中华传统法文化所强调的施政手段。韩非子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理论,此理论适应了国君的需要,因而演绎为严治官、宽养民的政治逻辑。严治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严上官之责,以警下吏。唐代宗时宰相杨纶“清慎自饬,立法于身”,使得权倾当朝的汾阳王郭子仪“且为之悚惕,孰敢不服哉”。其二,行考课之法,建监察制度。唐代有四善二十七最的考课之法,宋代有监司互察法,明有八法考吏,清代有六法考吏。考课的结果是优异者擢升、平庸者黜革、违法者治罪。除此之外,还推行了严密的御史监察制度。其三,重任免考选,选贤任能。汉代实行孝廉方正的选官之法。隋唐建立科举考试制度,使选官制度化法律化。除去一般的科考之外,还有所谓的特科、恩科等配套制度:御史出巡也负责考察推荐贤能之士。与严治官相对应的是宽养民。宽养民主要表现为:国家给人民以必要的生产生存手段——土地;宽减居民的赋税负担和力役之征;对于老幼妇残等社会弱势群体犯法的情况,按律宽减;此外,还注意施行各种保民、利民、富民、惠民政策,以夯实政权基础。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法文化底蕴之深厚、特色之鲜明、影响之深远,以及治国理政经验教训之丰富,都显示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及其对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激活传统法文化的优秀部分,使之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可资借鉴的法文化支持。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传统法文化的史鉴价值》)
材料二:
从历史借鉴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采用的德礼与刑罚共同为用的社会控制模式已延续二千年而未变,究其根源在于:它具有明确统一的理论基础,即儒家学说;具有持续一贯的政策保证,具体表现在“德主刑辅”“明刑弼教”上,并保持了一贯性、稳定性;得到了法律多方面的确认和保证,如各种礼仪规范、人伦道德、文化素养、社会风尚等等,或纳入法奈,或借法推动,或限于一定的范围,或被用于整个社会;有相应的制度建设密切配合,如为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孝悌力田的人做官而设立察举、征辟制度,为督励官员廉洁奉公、勤政爱民而建立一整套考课和休致制度,为发扬正常的社会风气而形成惩治诬陷的制度。正是由于道德教化、政策保证、法制建设三者联结交叉,密切配合,因此,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著名盛世。
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所维护的秩序,其本质是“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许多观念依然积淀在广大国民。中而继续发挥着或优或劣的影响。所以建构现代的社会秩序,不能不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秩序理论进行历史反思,以寻求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蒋传光《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秩序理念》)
【1】下列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汲取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借鉴其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B.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衰,历代法典因此以利民、富民、惠民为国策支撑点,蕴含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仁政特点。
C.法律是道德的主宰,道德是法律的配合和支撑,德法共治,才能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D.我国历史上的“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盛世的出现,与统治者积极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密切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法文化不容忽视,因为它植根于五千年文明,经受漫长历史的考验,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
B.民本思想对中国传统的法文化有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在中国传统法律的许多层面有很多具体体现。
C.“严治官”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宽养民”可夯实政权基础,两者结合利于封建统治。
D.中国传统的德法共治的治理模式相对稳定,根源在于古代社会中的许多观念对广大国民产生深远的影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材料一所涉“中国传统法文化”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重礼轻法、礼法合一的传统法律习惯研究
B.宽仁慎刑、重惜民命的立法指导思想研究
C.重和轻讼、无讼是求的用法价值取向研究
D.省刑寡罚、法宽刑缓的约法慎刑学说研究
【4】对建构现代社会秩序而言,中国古代社会德礼与刑罚共同为用的社会控制模式有哪些可资借鉴之处?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7、(1)《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貌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恨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从黄昏到黎明,集中描写了唐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4)表现贵妃对玄宗绵绵不尽的相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长恨歌》中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的句子是:“________。”
(6)掲示唐玄宗与杨玉环爱情悲剧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7)在明媚春景中触景思念贵妃,在萧瑟秋雨中同样难断相思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8)写安史之乱爆发,打破盛唐安定局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9)写仙境中的贵妃凄惨之美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10)回宫之后,唐玄宗见荷而思人、望柳如见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
(11)蜀地的山水来衬写唐明皇对杨玉环深深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2)唐玄宗失去杨玉环后见月伤心,闻铃断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13)在夜深人静之时,唐明皇思念贵妃更党凄凉孤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4)体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5)杨玉环所获得的荣耀以致于改变了人们传统生育观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16)钟鼓入耳,星月入目,因思念贵妃彻夜难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择吉”是中国人做大事前通常要做的一项古老传统习俗,以期趋利避害。《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能印证这一习俗早已有之。
(2)建筑旧迹见证历史兴衰,《阿房宫赋》中“______”一句表达了对宫殿被焚的惋惜;《山坡羊·潼关怀古》中“______”一句描绘出昔盛今衰的落差。
(3)“清风”拂面,撩动古人的心弦,又化作佳句融入古代的诗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阐释了真正意义上的“逍遥”境界,天地万物只有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游于无穷,达到逍遥。
(2)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诗人畅想乘月闲游,夜访村民的情景。
(3)“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使人们钟爱的意象之一,在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一句,词人借月抒发了亡国之恨。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下列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 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营造了一幅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 颁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 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本联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E. 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驿楼、宫树和马鸣,结句托物言志,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2】请从写景角度来简要赏析本诗颈联。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也。父公林,字幼春,封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徙封陵阳侯。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遂笃志精锐,布衣荷担,不远千里。初,林从世祖征伐,鸿独与弟盛居,怜盛幼小而共寒苦。及林卒,鸿当袭封注,上书让国于盛,不报。既葬,乃挂縗绖于冢庐而逃去,留书与盛曰:“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祐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章寝不报,迫且当袭封。谨自放弃,逐求良医。如遂不瘳,永归沟壑。”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骏乃止而让之曰:“昔伯夷、吴札乱世权行,故得申其志耳。《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今予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悟,垂涕叹息,乃还就国,开门教授。鲍骏亦上书言鸿经学至行,显宗甚贤之。永平十年诏征,鸿至即召见,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顷之,拜侍中。
十三年,兼射声校尉,建初四年,徙封鲁阳乡侯。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数受赏赐,擢徙校书,遂代成封为少府。门下由是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和帝即位,迁太常。永元四年,代袁安为司徒,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于是收窦宪大将军印绶,宪及诸弟皆自杀,六年,鸿薨,赐赠有加常礼。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袭封,子孙承继前辈受封的爵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B. 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C. 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D. 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縗绖”,在古代縗和绖就是丧带和丧服,“縗”“绖”合在一起说就指整套丧服,后也渐渐引申为服丧。
B. “茅土”,古分封王侯时,用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土,包以白茅而授之,后以此指王侯的封爵。
C. “就国”,在古代当一个人受到君主的分封册封而获得领土领地后,这个人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
D. “薨”,诸侯或后妃死曰“薨”,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鸿聪慧刻苦,求学精益求精。丁鸿从师学习,三年便明白了章句,善于辩论诘难;担任都讲以后,还继续深造,不远千里求学,精神可贵。
B. 丁鸿对弟善慈,托病辞爵让国。在父亲死后,丁鸿假托求医,放弃世袭封爵,辞让爵国给丁盛,友人鲍骏盛赞其有伯夷、吴札的让国之风。
C. 丁鸿才学过人,广受赞誉推崇。在研究经学方面,与之论难的诸儒叹服他,丁鸿深得鲍骏、显宗、肃宗等人赞赏;教授学徒,影响较深远。
D. 丁鸿渐居要职,深得皇帝信任。显宗召见丁鸿,礼遇拜官;肃宗赏赐丁鸿并提拔他为少府;和帝更是任用丁鸿为太常、司徒、太尉等要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
(2)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李贺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
③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药铺对联
④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⑤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鲁迅
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高晓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悲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胸怀。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两到三则,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章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