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赛德节是古埃及的重要节日,以法老为中心举行一系列活动,祭祀集团带着众神的象征物向法老致敬。该节日将世俗政权与宗教宣传完美地结合起来,法老被作为神王,权力被神化。这表明法老在统治中
A.注重礼仪德治
B.实行分权专制
C.以神权强化王权
D.实行等级制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有六朝定都于南京。三国东吴时,南京已有宫廷和少数富贵人家在重要节庆张灯结彩的现象,彩灯多山织锦制成。南朝时,南京每逢岁时节庆便呈现“灯火满市井”的盛况。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贫富差距的缩小
C.纸张用途的扩展
D.市坊格局的改变
3、货币、信贷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便利了商品交换。以下材料所反映的信息按照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世祖中统元年,始造交钞,以丝为本"
②“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③"钞票四百二十元,外加即期庄票两张"
④“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 ……,经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
4、美国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除差别的目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米勒意在表明,古希腊“裸体竞技”的习俗
A.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原因
B.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
C.根源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
D.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
5、万历《通州志》记载,以前“庶氓之家终岁不燕客,有故则孟羹豆肉相招一饭,不以为简也。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今乡里之人,无故燕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否则耦席,未有一席而三四人共之者也。肴果无算,皆取之远方珍贵之品”。这折射出明代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奢侈之风的盛行
C.社会等级的垮塌
D.自然经济的瓦解
6、张海鹏在《洋务活动及其现代的解释》一文中列举了关于“洋务”一词的较早出处
1866年 | 曾国藩 | 目下中外之患,自以洋务为最巨 。 |
1867年 | 奕䜣 | 溯自洋务之兴,迄今二三十年矣。 |
1874年 | 李鸿章 | 自有洋务以来,叠次办结之案,无非委曲将就。 |
1880年 | 左宗棠 | 自洋务兴,中国为岛族所轻侮。 |
这表明,部分开明官僚( )
A.积极探求富国强兵之道
B.认识到官办工业的弊端
C.力图维护国家主权独立
D.重新审视中国的外交处境
7、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8、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这表明
A.殖民国家都主动放弃了殖民地
B.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C.发展中国家完成了现代化建设
D.平等观念已经遍布世界
9、1796年时,英国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封建贵族垄断了政权
B.君主立宪制亟待确立
C.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10、《鲁滨逊漂流记》描写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过着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该小说成为18世纪上半叶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之一,主要原因是它反映了
A.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生享乐的精神
B.反对专制和教会束缚的启蒙思想
C.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
D.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要求
11、《汉书》称颂汉武帝:“雄材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间
A.推行科举制
B.令各郡国建立学校
C.不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D.重新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
12、下表是明朝出身于两类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比例,据此可以推知明朝
| 明初 | 明末 |
出身于“上三代无任实职官”家庭 | 72.32 | 60.73%% |
出身于“上三代无任从五品以上官”家庭 | 92.13% | 83.71% |
A.科举制度日益走向僵化
B.官宦子弟的科举优势丧失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较强
D.家庭对政治的影响力降低
13、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其基本媒介是
A.威力巨大的炮舰
B.物美价廉的工业品
C.先进的通讯手段
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4、明朝崇祯皇帝曾向阁臣郑重而明确地强调这种分工:“职掌在部院,主持在朕躬,调和在卿等。”这表明明代内阁
A.对行政执行系统有领导权责
B.是行政执行权和决策权的间接结合
C.有效制约了君主的独断专行
D.有建议规诲之责和独立的决策权力
15、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
A.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
B.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D.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6、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长沙、南昌等地的画家们走出画室,走上十字街头,把"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转变为"宣传工具"。这种“十字街头”美术以独特的形式被广泛地高悬于中国的城市和乡镇。画家们的义举旨在
A.激扬民除斗志凝聚民族力量
B.清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
C.提议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
D.动员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17、1960年出版的美国小说《兔子,跑吧》细腻刻画了一个美国青年在他一生的平庸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主人公“兔子”如同作者的影子,见证了一个陌生的、甚至敌对的世界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人的命运。该作品( )
A.表明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
B.折射出冷战下美国人的生存状态
C.源于美国经济危机时社会福利的减少
D.证明美国社会存在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18、顾炎武曾批评明代后期学者赵凡夫的《说文长笺》(研究传统语言文字、音韵等方面的著作)过于简陋粗疏。现代学者解释:“明代后期谈《说文》,总是学问上努力的表现,清初研究《说文》成绩卓越的人渐多,自然看不惯明朝学者的粗疏,惟我们觉得开风气之先的,都是粗枝大叶的。”现代学者所说的“开风气之先”指的是何种风气的转变?
A.从注释经典到谈论心性
B.从空谈心性到注重实学
C.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D.从固守旧学到西学东渐
19、1914年,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如此说道“全欧洲的灯火就要熄灭,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见到它们重新点亮。”格雷此话一定程度上预见了
A.世界性经济危机所产生的大萧条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C.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狂潮的大动荡
D.殖民地半殖民掀起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
20、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白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这表明当时
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
B.重农恤民思想得到实践
C.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
D.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21、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qì),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诗反映了
A.唐朝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繁荣
B.唐朝时安西地区丝织业的发达
C.白银成为唐时普遍流通的货币
D.唐朝长安城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22、汉代钱范被誉为“万钱之母”,下图为东汉五铢钱的铜质钱范,其出现的重大意义在于
A.成为后世铸造工艺的典范
B.极大提高了钱币铸造效率
C.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D.确立后世铜钱的基本范式
23、1921 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
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24、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25、洋务运动(____—1895年)
26、影响:19世纪末,____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如____和____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27、杰出人物是实施历史任务的组织者或领导者,虽然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请按照表格内的分类,依据主要贡献将下列人物填入相应空格。(填写字母)
赢政(A) 老子(B) 孝文帝(C) 文成公主(D)
刘知己(E) 朱熹(F) 章学诚(G)
历史任务 | 历史人物 |
(1) 建国创制 |
|
(2) 评史论学 |
|
(3) 创生思想 |
|
(4) 民族交往 |
|
28、交通事业的进步【知识点153】
(1)1909年,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条铁路——____通车
(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1909年,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9、经过【知识点158】
(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青年学生,高呼“____,内除国贼”、“废除____”等口号,在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高潮:1919年6月初开始,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中国____登上政治舞台。
(3)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____;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____。
30、下图为1930年某公司同事的合影。该图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总体特点是( )
A.受了西方服饰的影响 B.遭遇保守势力的阻碍
C.传统与现代并行不悖 D.中西相容,渐进变革
31、维新变法的兴起【知识点127】
(1)康、梁等人的实践活动:上书、著书立说、办报立会、成立学堂、与顽固派论战。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代表 | 著作 | 主张 | 特点 |
康有为 | 《孔子改制考》、《____》 | 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 ____ |
梁启超 | 《变法通议》 |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倡导____思想 |
谭嗣同 | 《仁学》 |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 维新派中的____ |
严复 | 《____》《原富》 |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 ____观点;反对君主专制 | 把进化论思想同维新变法相结合 |
(3)维新变法的高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历史上称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____”。
32、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4月12日,____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在____建立“国民政府”;1927年7月15日,____在武汉发动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知识点171】
33、原因
(1)甲午战争后,列强争对中国____,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____的限制
(3)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____”。
34、特点【知识点149】
(1)主要分布在____地区
(2)发展主要集中在____方面,重工业薄弱
(3)____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4)传统的____仍占绝对优势
(5)发展时间短暂,昙花一现。
3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概括关于日本战败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你所列的观点。
36、理想与现实
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在美国的建国史上,有三份文件堪称伟大,这就是《独立宣言》、《邦联条例》和《联邦宪法》。《独立宣言》提出了美国的理想,开始了她的独立;《邦联条例》规定了美国的国名,开始了她的联合;《联邦宪法》则使理想成为现实……不过在1787年那个闷热的夏天之前,很少有人认为还有制定第三份文件的必要。
——易中天《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问题:
请以“从理想到现实”为主题,叙述美国建国的历史进程。
37、(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一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3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法国殖民体系建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几个世纪以来,法国遵循传统的老殖民主义政策,对殖民地采取直接的统治方式。二战后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和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戴高乐政府改变对殖民地的态度,推行“非殖民化”政策,承认法属殖民地的独立,并及时推出了“合作”政策,设法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建立法国与新独立的法语非洲国家的合作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法国历届政府追随美国,孤立封锁中国,但是戴高乐政府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于1964年1月,同新中国正式建交,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此外,在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上,戴高乐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而大胆的外交行动,1964年9月到10月,74岁的戴高乐又访问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拉美十国,并与他们签订了一系列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大大加强了法国同拉美地区的联系。
一摘编自《戴高乐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概括戴高乐政府调整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戴高乐政府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影响。
39、那些年我们“哈”的国
某校学生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时,发现从晚清到新中国建立的90多年间,中国人先后“哈”(非常想学习)过很多国家,并列了以下简表。
问题:
(1)根据示例,完成表格“主要内容”的填写?
(2)国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哈”了这一系列的国家说明了什么?
(3)请为这个表格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