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陇南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下图采自明邝璠《便民图纂·耕织图》,图旁的文字信息为:“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上述图文信息反映出当时(     

    A.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征

    B.农民努力克服地形制约

    C.高产作物得到了推广种植

    D.江南地区耕作技术发达

  • 2、万历《通州志》记载,以前“庶氓之家终岁不燕客,有故则孟羹豆肉相招一饭,不以为简也。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今乡里之人,无故燕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否则耦席,未有一席而三四人共之者也。肴果无算,皆取之远方珍贵之品”。这折射出明代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奢侈之风的盛行

    C.社会等级的垮塌

    D.自然经济的瓦解

  • 3、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扩大铸钱的数量,至玄宗天宝年间,钱炉扩充至99座,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七千余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

    A.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

    C.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

    D.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 4、马克思认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由“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促成这一“转变”的动力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新航路的开辟

    D.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 5、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驻藏大臣,确立由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的历史定制,1762年清政府在西域设伊犁将军,1884年在新疆建行省,最终确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这表明清代(     

    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行省制度开始在全国推行

    C.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管辖

    D.中央政府与西藏开始交往

  • 6、1919年3月,邓中夏等人组织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并把人力车夫、产业工人作为启迪反帝反封建觉悟的首选对象,甚至五四运动后,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还深入工矿企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表明(     

    A.国民觉悟得到提升

    B.救亡之路出现转向

    C.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D.新型政党开始筹建

  • 7、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人认为东方民族是劣等民族。英国哲学家罗素在1920年游历中国之后却说,中国文化建立在比西方更人道、更文明的观念基础上。不安定和好斗造成罪恶,使生活充满了不惬意,西方变得更为堕落。这表明

    A.“一战”引发西方较为客观地反思东西方文明

    B.当时贫穷悲惨的中国人的生活却比西方人幸福

    C.西方学者否定“更人道、更文明”的中国文化

    D.西方学者因崇尚中国传统文化而抛弃西方文化

  • 8、我国传统观点认为,1950年中苏同盟条约由中国起草,苏方同意后形成最终文本,依据的是中方的电报档案。我国学者在俄国的档案馆中查找了大量的条约文本,其中包括1950年1月6日至22日共7次起草和修改的关于该条约的俄文文本、23日苏方交中方的俄文文本、24日中方经修改后退还苏方的译本以及31日周恩来与米高扬商议条约的报告。这些文本都证明了条约最初应该是由苏方起草的,中方只是做了简单的文字性修改。由此可见(     

    A.进行历史研究,不能简单孤立地使用单一类型史料

    B.史学的宏观研究需要以微观研究为前提,以小见大

    C.档案具有较大的真实性,是历史研究的第--手史料

    D.史学研究要坚持精密求证的学风,保持谨慎的态度

  • 9、周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命靡常”。这一思想

    A.巩固了西周的封建统治

    B.符合先秦儒学的追求

    C.具有重天命、轻人事的特点

    D.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

  • 10、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论据

    论证

    A

    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的幕僚多为江西、福建籍官员。

    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迁移家族(如王安石),迁移家族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

    B

    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

    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必须改革。

    C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国家内外交困。

    D

    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

    丰富的南北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士人,又与南方士人相异。

    A.A

    B.B

    C.C

    D.D

  • 11、在新中国参加的某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A.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说明反对霸权主义已成为时代主题

    C.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国际会议

    D.加强了中国与新兴民族国家的联系

  • 12、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该说法的有

    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④康德的“人非工具”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13、20世纪30年代,中国只有上海工业可完全按国际劳工局的16大类分类法进行分类。在所统计的180余个三级行业分类中,只有上海一地拥有该行业的工厂,占全部工业行业三级细类的近40%,特别是电器等新兴工业行业。这折射出

    A.中国工业重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交流

    B.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

    C.上海工业发展根源于通商口岸的优势

    D.中国外贸中心开始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 14、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溅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 15、1960年出版的美国小说《兔子,跑吧》细腻刻画了一个美国青年在他一生的平庸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主人公“兔子”如同作者的影子,见证了一个陌生的、甚至敌对的世界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人的命运。该作品(     

    A.表明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

    B.折射出冷战下美国人的生存状态

    C.源于美国经济危机时社会福利的减少

    D.证明美国社会存在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 16、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则有202000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A.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 17、邓小平同志曾说:“‘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下列选项中,与此相吻合的是

    ①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的新发展

    ③大包干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④集体优越性与个人积极性同时发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8、某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家在其代表作中系统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其代表作是

    A.《国富论》

    B.《英国产业革命史论》

    C.《社会契约论》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19、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A.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 20、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长沙、南昌等地的画家们走出画室,走上十字街头,把"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转变为"宣传工具"。这种“十字街头”美术以独特的形式被广泛地高悬于中国的城市和乡镇。画家们的义举旨在

    A.激扬民除斗志凝聚民族力量

    B.清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

    C.提议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

    D.动员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 21、1921 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

    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 22、1923年,孙中山对国民党人说:“我们当年开始搞革命、推翻满清时,策动群众仅百八十人。现在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罢工规模浩大,震动中外。”孙中山此论意在(     

    A.警惕共产党力量的壮大

    B.强调工农在革命中的地位

    C.表达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D.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 23、拿破仑执政时期不准任何团体享有特权,所有国民得到平等对待,给所有孩童提供受教育机会,所有职务都要公开选才,支持宗教信仰自由等。由此可知拿破仑(       

    A.打着民主旗号维护独裁统治

    B.较好维护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C.支持在法国建立民主共和国

    D.得到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支持

  • 24、1905年,张謇向清政府上奏:“窃维东西各邦,其开化后于我国。而近今以来,政举事理,且驳驳(迅速)为文明之先导矣。揮(探摸)考其故,实本于教育之普及,学校之勃兴。然以少数之学校,授学有秩序,毕业有程限,其所养成之人才,岂能蔚为通儒,尊其绝学,盖有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张謇旨在强调(     

    A.公共教育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B.学校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C.近代中国的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

    D.图书馆、博物院比学校更重要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影响:19世纪末,____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如________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 26、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7月23日,________嘉兴南湖游船【知识点164】

    (1)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____,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____。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27、国共合作

    (1)条件【知识点166】

    ①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____战线;②国民党孙中山深感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决定“____

    ____的指导

    (2)标志:____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____战线的正式建立。

    (3)合作方式:党内合作【知识点168】

  • 28、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4月12日,____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在____建立“国民政府”;1927年7月15日,____在武汉发动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知识点171】

  • 29、背景【知识点141】

    (1)____时期,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2)一战期间,____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____的逆流。以____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 30、高潮:北伐战争【知识点170】

    (1)兴起:1925年,国民政府在____成立,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____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2)经过: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____。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 31、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知识点135】

    提出: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____”、“____”、“____”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 32、主要活动【知识点114】

    (1)创办____: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

    ________、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2)创办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旗号,创办____、开平煤矿、

    ____

    (3)创办近代____:先后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____,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 33、维新变法的兴起【知识点127】

    (1)康、梁等人的实践活动:上书、著书立说、办报立会、成立学堂、与顽固派论战。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代表

    著作

    主张

    特点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____

    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____

    梁启超

    《变法通议》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倡导____思想

    谭嗣同

    《仁学》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维新派中的____

    严复

    ____》《原富》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

    ____观点;反对君主专制

    把进化论思想同维新变法相结合

    (3)维新变法的高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历史上称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____”。

  • 34、失败原因【知识点173】

    (1)客观原因:____背叛革命。

    (2)主观原因:中共____的错误。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有人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主要特征。在此影响下,世界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顺应这些变化,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对策?

    (2)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概述这些成就产生的影响。

    (3)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艺术领域分别出现了哪些变化?

    (4)科技不仅具有积极作用,还有消极影响。试举现实生活中的一例说明科技的消极影响。

     

  •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时间

    流行词汇

     

     

     

     

    1840—1912年

    师夷长技

    洋布

    洋火

    兴民权

    革命……

    1912—1949年

    共和约法

    民主科学

    实业救国

    她……

     

    1949—1978年

    列宁装

    三大改造

    人民代表

    粮票……

     

    1978年以后

    专业户

    乡镇企业

    村民委员会

    股票

    互联网……

     

    根据材料,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一个信息词,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提炼一个具体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 3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文题。

    科索沃战争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持续时间从1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在北约主要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而且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北约这次空袭南联盟的高技木武器几乎达到娜,从游戈在压得里压海的航空母舰,到幽灵般掠过长空的隐形战机,一批又一批高技术武器粉墨登台。北约的空隙一开始就集中了460架先进作战飞机对付南联盟的170架老旧作战飞机,后来更是增加到1200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绝对优势。北约的大规模空中作战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正是因为它完全掌握着天权、基本上控制着制空权和战场制信息权,并且形成了信息与火力一体化的作战系统。北约多次增调EA-B电子干扰权和能发射“哈姆”反福射导弹的战斗机,就是为了夺取制信息权。

    ——摘编自西陆网《科索沃战争大事记》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科索沃战争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索沃战賴麵形势产生的不利影响。

     

  • 38、条约与外交

    国家间签订的条约是了解国际关系的重要窗口。试以“条约与外交”为主题,叙述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个百年外交地位的变化。

     

  • 39、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1775年—1883年间西方商船来华统计表单位:(艘)

    材料二  “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以为内地民人格于定例,不准赴各国贸易,以致利薮转归外夷。”

    ——林则徐也在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初六日奏折

    问题:

    (1)材料一,西方在所涉时期内对华贸易呈现怎样的特点?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2)材料二中“格于定例”指的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一状况对中西方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