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川烟草,满城风雨,梅子黄时雨”其中“梅子黄时”指( )
A.春夏之交
B.夏秋之交
C.秋冬之交
D.冬春之交
2、“盛唐气象”的概念由哪位学者提出?( )
A.闻一多 B.朱自清 C.林庚 D.叶嘉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与会专家认为,建设文化名城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传统意义上文物、遗址等方面的展示与开放,而是整个城市各种文化元素共同作用营造出的文化氛围。
B. 对于对手球队的这次堪称教科书般的战术配合,主教练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队员作了精彩的示范和准确的阐释,大家从中获益匪浅。
C. 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地球一小时”活动倡议的目的是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改变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以此来表明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D.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统一后于咸阳南侧的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修建的朝宫,虽经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连续营建,但终因修建的时日甚短而未尽其功。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5、小王同学上课经常迟到和打瞌睡,班主任顾老师找他谈心,以下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A.这是不是应该引起你的反思呢?
B.这难道不应该引起你的反思吗?
C.这无疑是应该引起你的反思的。
D.这恐怕不能不引起你的反思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天人合一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疾病及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再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方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平衡而康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健康和长寿的需要,也已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人类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关注生命、重视生命、研究生命,寻找生命的密码,把握生命的规律,延长寿命的长度,提高生命的质量。
博大精深的中医,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行医之道和养生之道,比如“养心莫善于寡欲”、“善服药不如善保养”、“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都值得我们铭记和研究。
(摘编自汪金友《给中医更大的用武之地》)
材料二: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惟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当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
(摘编自白剑峰《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材料三: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打造2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2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20个左右中医疫病防治基地,100个左右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形成一批中医优势专科。在国家的引领和大力支持下,中医药大发展正逢其时。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各国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严峻挑战,在全世界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药让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救治,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中医药作为一大亮点备受世界瞩目。
要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就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建立符合其特点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同时,要加强研究论证,总结摸索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作用机理,切实把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让中医药文化在中华大地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摘编自侠克《中医药大发展正逢其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与中医具有相同的理论知识基础。
B.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为中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据此撰写出的中医古籍是中医药的精华,值得研究。
C.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依靠中医寻找生命的密码、延长寿命的长度、提高生命的质量的想法越来越迫切。
D.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带动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多学科、跨行业合作将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创新发展开辟崭新天地。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要遵循“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要求,坚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
B.传承好中医古籍、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始终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
C.师徒间口传心授的传统师承教育和“标准化”的院校教育相结合,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可利于中医药发展的人才培养。
D.要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不能违背中医药发展的规律,还应加强论证研究,总结摸索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机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医药学是我们的中华瑰宝。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中,中医药为我国的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B.在抗疫中,中医凭借历史上对付瘟疫富有成效的“扶正祛邪”思想和灵活的“辨证论治”特征,可因人、因地、因时迅速开出有效的方药。
C.康源全自动重要调剂系统生产线对几千年手抓戥称的调剂方式进行了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中药饮片的配药、取药效率。
D.要充分挖掘中医不同学术流派的特色优势,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中医药在新时代有新作为。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医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高考填报志愿时,高三学生李振华想选择中医学专业,他的家人不同意,李振华怎样才能说服家人同意他选择中医学专业?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帮他阐述理由。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喻为蓬草与归雁,含蓄地表达了飘零之感。
(2)《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劣马只要坚持不懈也能到达目的地。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琵琶女月夜独守空船的寂寞。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里,描绘出春潮涌涨、平野开阔、顺风扬帆的画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写“客”被说服,满面春风,开怀畅饮,最后与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3)荷子《劝学》中,在运用了“青出于蓝”“冰寒于水”和“直木为轮”三个比喻后,又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学习需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正如荀子《劝学》中鼓励的那样:“①______,②______。”
(2)文学作品中的景物往往是作者胸襟气度的写照,例如黄庭坚登快阁所见“③______,④_______”之景,张孝祥过洞庭所见“⑤_______,明河共影,⑥_______”之景,都体现了诗人光明坦荡的胸怀。
(3)小林同学比较情绪化,网络发言有时不够理性,作为朋友,你可以用《论语·卫灵公》中的“⑦______,⑧_______”来劝他注意换位思考,不要伤害他人。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激烈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
(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
(2)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3)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4)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狂 夫①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②筿(xiǎo):小竹,细竹。③裛(yì):通“浥”,沾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操守。“即”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
B.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饶有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
C.颈联写严武音书断绝,作者失去了经济支持,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家人忍饥挨饿的情形可以想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D.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诗人却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被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更狂”。
(2)本诗塑造了“狂夫”怎样的形象?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庆历二年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仁宗万言书,言改革之事,然帝未以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刺之。
安石性强忮①,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②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改)
注①忮:zhì,刚愎。②儇:xuān,轻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B.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C.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D.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关联的,名与字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对,或用典等。介,古代传说为凤凰站落之石。甫,古代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B.庆历、嘉祐、元祐,都是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书》,即《尚书》,也称为《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后被列入“五经”之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
D.谥,即谥号。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喜好读书,文思敏捷。他少年时读书过目不忘,写的文章看似不经意,实则非常精妙,曾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后来他中了甲等进士。
B.王安石淡泊名利,不喜奢华。朝廷曾屡次征召他进京任职,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了。他穿衣不讲究,但苏洵认为他不近人情,是个奸邪之人。
C.王安石很有才干,政绩卓著。他做淮南判官期间,兴修水利,推陈出新。他晚年在金陵写的《字说》一书,官府用作录取读书人的标准。
D.王安石倔强刚愎,善于辩论。他曾经上万言书,洋洋洒洒阐述变法的主张。他在当宰相期间不用老成持重的人,而用轻浮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2)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14、请以“说‘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