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阴晦(huì) 嗤(cī)笑 惘(wǎng)然
B. 潮汛(xùn) 恣睢(suī) 愕(è)然
C. 拟(nǐ)定 栈(zhàn)桥 别墅(shù)
D. 嬉闹(xī) 凹地(āo) 褴褛(lǚ)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揖 歇息 聒噪 维维连声
B. 腆着 虞侯 赐教 面面厮觑
C. 纶巾 鼎足 鄙贱 尖嘴猴腮
D. 商酌 愧赧 筵席 如雷惯耳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笔砚(yàn) 星宿(sù) 持之以恒(héng) 断章取意(yì)
B.胆怯(què) 聒噪(zào) 封功伟绩(fēng) 矫揉造作(róu)
C.捷报(jié) 渺茫(máng) 不攻自破(pò) 自暴自弃(bào)
D.空旷(kuàng) 恭唯(wéi) 轻而易举(jǔ) 间不容发(fā)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B. 《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我国鲁迅先生的作品。
C. 《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举指科举时代的乡试考中。
D.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莫泊桑中篇小说集《羊脂球》中的作品。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史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 所以动心忍性 ② 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 于是信孰视之 ④ 若虽长大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_
【3】韩信后来在汉王建立政权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位难得的将才。请根据【甲】【乙】两段文字内容说说,韩信与【甲】文第一段列举的人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唐]张九龄
万丈洪泉①落,迢迢半紫氛②。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③。
(注)①洪泉:水丰势强的瀑布。②紫氛:紫色的水气。③氤氲(yīn yūn):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了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
B.颔联着重展现瀑布奔流而下、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
C.颈联写一阵风雨后,瀑布之中出现了一条美丽的彩虹。
D.尾联凸显了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一个“望”字统领全篇,以描写所见之实景为主。
B.颔联在写实的同时,辅以大胆的想象,充分体现了瀑布的动人气魄。
C.在语言风格上,本诗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极写了庐山瀑布的壮阔景象,衬托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7、综合运用
岁月如歌,三年青春相聚的一团热火,就要散作满天繁星。回首逝去的日子,我们洒下的汗水,收获的欢乐都将成为亲切的怀恋。九年级(一)班开展“岁月如歌”主题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1)【班史拟名】
为了见证同学们的成长,纪念这段美好的初中生活,班级将制作一本班史。请你为班史拟写一个有意义的名字。
示例:《花样年华——我们的初中生活》
(2)【栏目解说】
班史计划分“班级留影”“班级大事记”“师生风采”三个板块来编写,请你作为栏目负责人,参考示例,向参与编辑的同学们说明“师生风采”的栏目内容。
示例:班级留形——该栏目拟选取若干张初中生活的照片,含荣誉照片、生活照片等,配上文字解说,记录我们共同经历的岁月。
班级大事记——该栏目按时间顺序,记录三年来班级发生的重大事件。提纲挈领,不展开叙述。
师生风采——
(3)【邀请拟写】
“桃李芬芳,教泽绵长”。班级决定于6月10日19点在本班教室组织一场以“岁月如歌,师恩难忘”为主题的文艺晚会。请你代表全班同学邀请各科任课教师参加这次文艺晚会。
邀请函
尊敬的老师:
您好!
九年级(一)班全体同学
2022年6月9日
8、默写古诗文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无意苦争春,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3)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5)李清照《武陵春》一词中有两句想像奇特,将无形而抽象的愁怨化为可感觉的形象,十分准确而传神,这两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
①历经3年多极不平凡的抗疫防疫历程,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我们能够创造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谱写全党全国人民同心抗疫的英雄史诗,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品格中的强大精神力量。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在饱经磨难中铸就了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新冠疫情突然袭来,坚忍不拔的中国人民选择了勇敢迎战:面对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中国人不逃避、不躺平、不推诿。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医疗卫生系统尽锐出战,同心抗疫、锲而不舍。上下同心、咬紧牙关,最终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更加坚定了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也必将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新征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
③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保持团结统一,其中一个优良传统便是守望相助。《尚书》有言:“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曰:“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和衷”“共济”才能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面对的问题,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孟子》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友爱和睦、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千年秉承的情怀和传统。大疫之下,中华大地没有一个“局外人”,更没有一个“旁观者”。仅在武汉保卫战期间,就有340多支医疗队、4.2万多名医护人员星夜驰援、奔赴一线;19个省份对口支援疫情严重地区。此后,面对100多起聚集性疫情,各地互相支撑,及时补位,为群众提供抗疫暖心服务;邻里之间、地区之间互相帮助,把温暖和信心传递到需要的地方。
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责任担当的使命意识在3年多极不平凡的抗疫防疫历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闻令而动,全国农村、社区、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学校、军营各就各位;广大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广大党员千部带头拼搏。中国人民责任担当的使命意识,还体现在对人民和生命的极度重视。我们要继续增强责任担当的使命意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
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梁启超说:“我中华者,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迄今日”。3年多的抗疫防疫历程,我们深刻感悟到抗疫斗争中文化力量的强大。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给本文拟一个能揭示论点的标题。
【2】说说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结合生活实际,给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一)
一棵小桃树
早晨起来,雨下得大了,一直下了一整天。我临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
好多年前的秋天,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全都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里蓄着我的梦。
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竞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了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委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真是祸不单行,奶奶也去世了。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大家曾嫌它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如今,它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但一夜之间,花竞全开了呢。可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儿!
雨还在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奶奶。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然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得是灼灼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1】第1段中说:“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②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3】文章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4分)
【4】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2分)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天道立秋
(1)1990年立秋日,是个神秘的日子。
(2)年复一年地,北京人渐浙开始从春末就恐怖地等着入伏。一天天地熬,直到今年是一刻刻地熬。长长无尽的北京苦夏,在这一回简直到了极致。
(3)一点一点地挨着时间;无法读书,无法伏案。不仅是在白昼,夜也是潮闷难言,漆黑中的灼烤实在是太可怕了。
(4)我有时独自坐在这种黑热里,像一块熄了不多时的炉膛里的烧烬。心尖有一块红红的煤火,永无停止地折磨着自己。似乎又全靠着它,人才能与这巨大的黑热抗衡。久久坐着,像是对峙。
(5)天亮以后几个时辰,大地便又堕入凶狠的爆烤。有谁能尽知我们的苦夏呢?
(6)街上老外,满脸汗水。
(7)度夏的滋味、中国人是说不出的。
(8)后来愈热愈烈,我几乎绝望。再这样热下去,连我也怀疑没有天理了。
(9)可是,那一天是立秋。上午我麻木地走进太阳的爆烤。我已经不信任节气,不相信北京今年夏天还能立秋,我已经决心和这个毒日头熬到底了。那一天,家家户户的月份牌和挂历上都印着﹣﹣1990年8月8日,立秋。可是我没有半点预感。我没有任何对于它的期待,没有想象那种享受。在久久的煎熬中,预感与灵性,以及想象,都真的萎蔫了。
(10)火一样的上午,过去了。
(11)中午时我还是没有预感。只是挤命做着自己最爱做的一件事。这是一种唯一的度命方式;沉沉地抓紧,竭力地证明。在恐怖的酷热中,一切都呈着残酷感,但又呈着难言的美。
(12)走进下午的阳光时,我看见人的影子在蠕动。我觉得胜利的感觉浮在自己颊上。生命又战胜了,我默想,这样活着如同战士。
(13)下午的 阳光开始显得五彩摈纷,美丽得让人忘却了残酷,异想天开地看见一丝温柔。如同一个在四面戈壁沙漠中的扳道工,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声低低的、女性的唤声一样。即使如此﹣﹣在那个瞬间里我也并没有意识到它。
(14)突然觉出“凉爽”的一刹那,我怔了一怔。那低低的唤声正阴柔地浸漫而来,一瞬之间,不可思议,永远汗流浃背的身体干了。我吃惊地回顾,发现行人们——北京人们都在彼此顾盼。接着,满树叶子在高空抖动了,并没有风,只是树杈间传来一个讯号。我差一点喊出来,一切是这样猝不及防,只在那分秒之间,凉爽的空气便充斥了天地人间。
(15)我几乎想落泪。久久的苦熬居然真能结束,立秋是真实的。只这样怔了一刹那,天空中那凉爽开始疾疾运行。如同有一只无形的巨手,按动了一个无形的天道的开关,把怜悯和公正一同随着凉爽送进了这个苦难世界。蓝天顿失了那种眩目的光亮,此刻蓝色纯正。风升得更高,连梢尖上的叶片也在凝思——但是涌涌的凉爽漫天盖地而来,在这一个时刻之中消除了全部往昔的苦热。
(16)我感动地站在大街正中。
(17)我在沉默着呐喊。我是证人,我证明天理的真实。凉爽溶化着抚摸着我。它是证人,它证明我坚持到了今天。
(18)立秋……中国简练的总结呵。那个时刻里我突然懂得了古典的意味。古人的遭遇,古人的忍耐,古人的感受与判断,以及古人的划分与总结。立秋二字,区别凉热,指示规律,它年复一年地告诉我们这些愚钝的后人——天道有序,一切都在更大的掌握之中。
(19)从那一刻立秋之后,我和北京人便享受着凉爽的快感。人人都心平气和了,等着下一个更痛快的节气。同南方北方的人们交流,大都感受略同。立秋律,执法全部中国。听说,有个老外在立秋那天激动地说:你们中国人的节气真棒!
(20)回想以前许多年都没有留心。年年立秋,我都没有感性。也许是从未经历过这样一个残酷的苦夏吧,也许是因为从小缺少关于天道的教育。
(21)沐浴着广袤无际、阴柔轻漫的凉爽,我久久感动着。从那立秋的时刻至今,我每一天每一瞬都意识着这秋之伟力。我不再迟钝,不错分毫,我用肉躯和心,一点一点地品味着、记录着。我想证明——天道的存在;但我已经预感到证明的艰难。
(22)因为,中国早就证明完毕,而且语言简练至极,仅仅用了两个字。
(选自《荒芜英雄路》,有删改 )
【1】从苦夏到立秋,“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阅读全文,加以概述。
【2】下面是文中关于“凉爽”到来那一刻的一组描述。
那低低的唤声正阴柔地浸漫而来
只在那分秒之间,凉爽的空气便充斥了天地人间。
但是涌涌的凉爽漫天盖地而来,在这一个时刻之中消除了全部往昔的苦热。
结合加点词,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这样描述的作用。
【3】阅读散文可以沿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脉络,读出文章的意蕴,获得自己的感悟。阅读下面句子,结合文章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陈述你的理解和思考。
“我”:我是证人,我证明天理的真实。
“我”:立秋……中国简练的总结呵。那个时刻里我突然懂得了古典的意味。
“我”:我不再迟钝,不错分毫,我用肉躯和心,一点一点地品味着、记录着。
“我”:
12、作文
《傅雷家书》中有这样两句话:
a.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b.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