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泸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把“幼儿”提前变成“小学生”会中断孩子对基本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无异于揠苗助长

    B. 在这里,新生代企业家不仅认识了很多分道扬镳的朋友,更增加了自己的见识,还锻炼了体格。

    C. 她已至花甲之年,早已是奶奶辈的人了,却不见皮肤松弛、皱纹横生,仍是明眸善睐,体态轻盈。

    D. 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李老师工作非常勤奋,常常废寝忘食

  • 2、下列对名著作品的相关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描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B.《水浒传》的结构很有特点,作者采取先合后分的链式结构。前四十回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

    C.《水浒传》中许多故事充满了智慧,比如智取生辰纲就策划得极其巧妙:三打祝家庄,总结一打、二打教训,采取恰当的对策,终于获得成功。

    D.水浒英雄各有绰号,有些绰号鲜明地概括出人物的特征,如“豹子头”,突出林冲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神行太保”则突出戴宗能“程途八百里,朝去暮还来”。

  • 3、文学常识正确的是( )

    A.《星星变奏曲》的作者是江河。 是现代浪漫主义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B.《我的叔叔于勒》主人公莫泊桑不愿和亲弟弟相认。

    C.《故乡》选自《朝花夕拾》,作者作者鲁迅。

    D.《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他曾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加拿大政府的刁难,华为集团抓到转瞬即逝的机遇,创造出新的神话。

    B.唯智说过那家伙属于真正的艺术气质,整天闷着头神神叨叨地异想天开

    C.他的画技高超,真可谓妙手回春,令人赞叹不已。

    D.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①增其旧 制:规模   ②予作文以记之 属:嘱托

    B.①巴陵状 胜:美好   ②国怀乡  去:离开

    C.①不物喜 以:凭借   ②异二者之为  或:或许、也许

    D.客骚人  迁:贬谪、降职 ②而或长烟空 一:全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

    3“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政治思想?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登岳阳楼                                           望洞庭

    杜甫                                               刘禹锡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湖光秋月两相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遥望洞庭山水翠,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1】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同:

    异:

    【2】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前不久,刻苦学习因为一场关于法律的争论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名学生。特别是一名中学生,刻苦学习不仅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义务。学校决定以“我刻苦,我骄傲”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通过你的观察与思考,你认为一个刻苦学习的人会有哪些表现?请使用不同的成语分条表述,不少于四条。

    如:刻苦学习的人,珍惜时间,争分夺秒

    2在一次讨论会上,有同学问“中学生为什么要刻苦学习”。请用100—120字的篇幅做一个积极的、正面的回答。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请按要求默写。

    (1)温家宝总理在出访外国时经常引用诗句表达爱国之情。他在跟留学生座谈时感慨“浅浅的海峡,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这是化用了余光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李白在《行路难》(其一)里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总是把自己真诚的愿望寄寓在诗词中,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良好愿望。

    (5)《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词人认为少年时代,不谙世事,没有愁苦,却要勉强说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歌可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人常借“风”“花”“雪”“月”等事物表情达意。请你写出本学期学过的一句含“雪”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开篇引用的两则名言,则进一步明确了文章的论点,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B.“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是假设复句。“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一句的宾语是“不攻自破”。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以“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来论述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简明易懂。

    D.文章最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的“学术”和“文化”不能互换位置,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互换后就讲不通了。

    【2】第⑤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

    【3】第⑥段划横线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关于怀疑精神的论述,我国就有许多。第⑥段画横线句中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的论述能否换成下面我国古代书法家陈献章的这句名言?为什么?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中国古代书法家陈献章)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别让果实长成诱惑

    ①她是个懂情调的人,因为爱梨花的白,她让丈夫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梨树。梨树还来不及开花的时候,丈夫就去了国外。再后来,梨树花开花落,果青果黄,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她却只能守着梨树守着相思过日子。每年梨树的果子还没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引得四邻的孩子目光艳美。于是,不时有小脑袋在墙外打探。

    ②她是个善良的人,明白小孩子的心思,明白他们心里和嘴里的那份馋。所以,她会主动给孩子机会,有孩子趴在围墙上探头探脑的时候,她就会回到屋里去。她家的围墙不高,孩子们费不了多少力气就可以爬上来,站在围墙上,就可以够得着树上的果实。她会躲在屋里看孩学们偷摘果子而发笑,孩子们的得逞,也是她心里的一份满足和快乐。再后来,面对孩子探头探脑的举动,她甚至故意敞开了院门。可冬春时节,当她看不见孩子们身影的时候,思念的烦闷和寂寞就又会袭上地的心头。

    ③梨树上的果子没有哪一个能真正等到成熟就都告慰了孩子们的馋劲。孩子们喜欢她的大度,大人们喜欢她的善良。

    ④但终于还是出了事。有个孩子贪恋树顶上的一枚果子,爬上了树,结果掉了下来,折了腿。孩子在医院里躺了好些日子才康复,一出院,孩子的父亲就提斧子径直来到她家,要砍掉她的梨树,说留着这棵梨树终是祸害,不定谁家的孩子又会从树上掉下来。她觉得他这样做有些无理,四邻更是觉得他太过蛮横,自己的孩子贪嘴受了伤,怎么反倒怪起了别人。在人们的指责声中,他抡起的斧子落不下去,悻悻地作罢。

    ⑤这件事使她觉得很无趣,便生了去国外与丈夫团聚的念头,于是办了签证变卖房产。哪知道第一个跑来要买她房子的,竟是那个要砍掉她的梨树的男人。

    ⑥于是房子易了主,院子里的梨树便有了新的主人。新主人还是不容梨树存活,搬来的第一天就要将树砍倒,但被邻居们劝住了。他们说,这棵梨树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大家习惯了看。

    要不要砍倒这棵树,他犹豫了一阵,还是听了大家的劝,扔了斧子,放梨树一条生路。自此,梨树仍在院子里开花、结果,仍有四邻的孩子在围墙外打探,艳羡是枝头的果实。但他却不容孩子们打这些果子的主意。他一发现有孩子在围墙外探头探脑或站在围墙上偷摘果子,就高声呵斥,他甚至买了防护网安在围墙的上头。这样,一树的果实被在了围墙里,谁也够不着。孩子们都说他吝啬,邻居们也认为他太小家子气,不就几个梨吗,何必这样宝贝着。

    ⑧转眼就是秋凉,一树的梨黄澄澄。他架了梯子,一个个摘下来,摘了一箩筐,又拆去了墙上的防护网。他将那些梨分装在许多塑料袋里,然后,一家一家地送,让四邻品尝。大家都说,原来这树上的梨不是酸的,原来会有这么甜。

    ⑨自此,梨树在院子里年复一年地生长,年复一年地开花结果。围墙上的防护网也是安了拆,拆了安。没有孩子再打那些果实的主意并因摘果子而摔伤。每一年的秋熟季节,小区里的人们都能品尝到那一树果实的甘甜。他说,他这样做,只是为了不让那一树果实长成诱惑,邻居们消除了对他的误解,终于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

    ⑩他原来是想砍掉那棵树的,他觉得,他孩子的受伤,是梨树的过错。但后来他想通了,梨树并没有过错,错的是梨树的主人。它过去的主人是善良的,任由孩子们采摘果子,但恰恰如此,让那一树果实,成为了一树的诱惑,诱使孩子们学会了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诱使孩子们去遭遇因这种获得而带来的危险。

    (11)成熟的果实是甜的,但诱惑的果实却是酸涩的。

    1阅读文章②—⑦段,梨树的“旧、新主人”对待馋羡梨子的孩子有怎样不同的做法?

    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文中划线句子“他为什么会犹豫了一阵”?

    3阅读第⑨段,回答“他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你的偶像是谁?

    陈鲁明

    ①央视调查节目推出一个话题:你的偶像是谁?并采访了一批名家,汇集了他们的心声,颇能给人启迪。

    ②过去我们总以为崇拜偶像是年轻人的事,与中老年无关,其实不然。既然偶像是崇拜的对象,那么在任何一个年龄段都会有自己崇拜的人,只不过不同年龄偶像的类型不大相同罢了。

    ③孩提时代,崇拜有权威的人。孩子们的偶像多是幼儿园的老师,街上的警察,邻居打架厉害的大哥,还有自己的父母。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父母在我心中的偶像地位无人能及”。影视明星林永健也表示,“父亲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是我的偶像”。

    ④青少年时,仰慕英雄豪杰、文艺明星。演员郭凯敏崇拜董存瑞,“他的英雄形象给我勇气”;歌手陈楚生谈到心中偶像,“因beyond我才有了当歌手的梦”;作家蒋方舟的偶像是阿尔贝·加缪,“他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天才”。

    ⑤人到中年,容易崇拜那些事业成功者,如著名作家、国学大师、强人领袖、工商巨擘等。学者纪连海的偶像是童第周,“他的不服输精神让我受益终生”;因《百家讲坛》成名的王立群说他的成功离不开偶像王宽行教授;著名作曲家印青谈到偶像毛泽东说,“看他的战例会特别激动”。

    ⑥即便进入老境,白发苍苍,依然心中会有偶像。年过花甲的《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谈到自己的偶像,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年逾古稀的剧作家陆天明谈到偶像时说,“俄国十二月革命党人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当然,有的人的偶像会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有的人则会一辈子崇拜一个偶像。

    ⑦人为什么要有偶像?因为偶像都是阳光的,充满正能量的,事业成功的,具有人格魅力的。因而,偶像是人生奋斗的路标,会引导我们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偶像是事业成功的灯塔,会昭示我们如何卧薪尝胆,自强不息,踏上成功的彼岸。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偶像是他的老师、著名火箭专家冯·卡门,钱学森又是成千上万科技工作者的偶像。文化界也是如此,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作家莫言的偶像,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马尔克斯的偶像,德国散文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卡夫卡的偶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尼采的偶像。

    ⑧历史就是这样,“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部人类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许多偶像级人物在争奇斗艳,并引领着民众不断前行,创造新财富,开辟新境界。面对偶像,人们往往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匍匐在偶像脚下,永远仰视,无限崇拜,不敢平视;一种是先仰视,继而平视,最后可能是超越后的俯视。譬如钱学森就超越了偶像冯·卡门,马尔克斯就超越了偶像尼采,尼采则超越了偶像叔本华,而莫言正在超越偶像马尔克斯。人类历史就是这样,那些敢想敢干的有为之士,大胆站在偶像的肩膀上,崇拜、模仿、借鉴、创新,一代超越一代,不断创造新的奇迹,又不断推出新的偶像,这样,才有了历史百花园的姹紫嫣红,满园春色。

    ⑨我们需要偶像,但不是为了造神,而是用来效仿,也是用来超越的。

    1概括作者在本文所阐述的观点。

    2通读全文,用概括的语言完成论证思路。

    3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材料一:襄阳市一名高一学生就因是最近热播剧中某明星的忠实“铁粉”,特地买了一个刻有该明星名字和出生年月的指环戴在手上,不料因指环过小卡住手指,导致手指红肿疼痛不已,无奈之下求助南漳消防官兵,成功帮其解除了“星指环”的困扰。

    材料二:有的中学生因迷恋韩剧中的明星,逼着父母带自己去医院甚至去韩国整容,好让自己也拥有一张与偶像差不多的脸。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月光映照着我们的欢聚与离别,月光见证着我们的人生经历,月光见证着历史的兴衰与更迭……

    请以“与明月相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字迹工整,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