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
A. 原句:你不会不知道江西省部共建高校有三所吧?
改句:你应该知道江西省部共建高校有三所。
B. 原句:马布里的加盟,让北京金隅队夺得联赛冠军。
改句:北京金隅队夺得联赛冠军,与马布里的加盟密不可分。
C. 原句:因举报北电教授不当行为,“北电侯亮平”的微博一会就走红了。
改句:举报北电教授不当行为使得“北电侯亮平”的微博不一会就走红了。
D. 原句:菲菲在电话中对我说:“下个月我一定到你那儿玩。”
改句:菲菲在电话中对我说,下个月他一定到你那儿玩。
2、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张学友这次在成都的演唱会重金打造,现场的歌迷们纷纷追随,前仆后继。
B. 一个公共良好的品牌形象是知名企业顺利获得消费者青睐的不二法门。
C. 国庆假期里,我登峰造极,来到了泰山之巅,望望远处,真是“一览众山小”。
D. 我们初三的语文学习,要吹毛求疵,将每一道经典题都要整理到改错本上。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这次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事故,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盲目修建核电站存在的隐患。
B.能否根治中小学生沉迷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C.今夏“电荒”提前到来,预计电力缺口至少将达到3000万-4000万千瓦以上。
D.当前物价上涨形势必须引起高度注意,要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
B.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各场演出的上座率超高,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
C.空军试飞员将驾驶歼20飞机在第11届中国航空展上进行飞行展示,这是中国首次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公开亮相。
D.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服务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强服务水平。
5、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①也秦救不至。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矣,谓魏王曰:“老臣请西说秦,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约车而遣之。唐雎到,入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②乃远至此,甚苦矣!夫魏之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已。”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发者,臣窃以为用策之臣无任③矣。夫魏,一万乘之国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④也。今齐、楚之兵己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是失一东藩⑤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则王何利焉?”于是秦昭王遽为发兵,魏氏复定。
(选自《史记魏世家十四》)
【注释】①冠盖:使者。②芒然:疲倦的样子。③无任:无能。④与:盟国。⑤藩:属国。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 方法提示 | 解释 |
谓魏王6曰 | 关联教材 谓其妻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 (1)谓: |
然所以西面而事秦 | 结合语境 | (2)事: |
夫魏之来求救数矣 |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数:①数目,数量;②多次,屡次;③计算。 | (3)数: |
【2】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救不至
B.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救不至
C.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救不至
D.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救不至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王再拜,遂约车而遣之。
(2)臣窃以为用策之臣无任矣。
【4】小泉对唐雎赞赏有加。请你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小泉因何而赞赏唐雎。
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盛唐诗歌的写景艺术勘称一绝。请你结合颔联说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2】结合全诗,说说诗中作者所抒发的两种感情。两点说明。
【3】有名家品读本诗的讽喻高超:“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请你结合后两联诗句作分析。
7、综合性学习
学校组织以“善待汉字,热爱母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活动一 品汉字】请根据图形,选择一个角度对“水”字进行解说。
【活动二 对对联】请为给出的上联补写一个恰当的下联。
上联:规规矩矩写字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明现状】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请你综合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不超过30字)
①“汉语热”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目前全球已有210所“孔子学院”(国外学习汉语的学校)。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超过十万人。
②在我国一个有600多人参加的高级翻译大赛中,许多选手英译汉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词汇贫乏。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文字流畅、词汇丰富的二等奖得主竟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评委普遍认为,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活动四 说看法】当今社会,一方面是网络用语大行其道,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流行语。如“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伤不起”“有木有”等;另一方面,今年高考明确规定不能使用网络语言。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请说说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道理充分,条理清晰,30字左右。
8、默写。
①烈士暮年, 。(曹操《龟虽寿》)
②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③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④羌笛何须怨杨柳, 。(王之涣《凉州词》)
⑤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⑥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⑦蒹葭采采,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诗经《蒹葭》)
⑧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9、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张颐武
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
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看不到问题正是由于发展的阶段性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现在人们温饱有余,生活条件相对过去有相当大的改善,但也会碰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是过往生活中不曾具有的,往往让人觉得更难以化解。如剧烈竞争产生的巨大压力,住房、子女教育和消费主义诱导下出现的攀比和诱惑,都造成了严重的问题。西方社会当下的条件毕竟比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要完备,更增添了这些群体的问题感,由此产生了许多焦虑和困扰。“戾气”之作应运而生,变成了社会困扰的表征。
有“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划线句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谁送天使上路
刘殿学
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全家人十分高兴。妈立刻提议由他送我到学校,第一次出远门的我只好妥协。妈随即要求我叫他一声哥,因为他比我大一岁。但我叫不出口。我爸去世后,后爸爷儿俩从甘肃老家来到新疆我的家。他们爷儿俩其实都是老实疙瘩,我家承包了100多亩棉花地,他们就从春忙到秋,即使再忙,也不让我下地,都说我是念书人。可我对他们俩有一种莫名的反感和厌恶。我跟他没说过几句话。
他高高的个子,眉宇间还带着几分帅气,要是命运对他公平些,让他上学,他也会成为优秀的大学生。可他很不幸,他妈死得早,上不起初中,来到我家那年,他才15岁。我妈想让他继续上学,可家里承包了100多亩地,他爸就早早地拿他当成了整劳力。
火车拉开了我和家的距离,轧轧地往前驶……
坐在火车上,第一次离开家的这种感觉使我好想哭。我知道他正端坐在那儿,双手夹在两腿中间,也在朝窗外傻看。一天一夜过去了,同坐在一起的旅客,根本不知道我们是一起来的,更不知道我们还是一家人。我觉得寂寞,几次努力想跟他说话,但都没有成功。火车快到兰州了,再有一天一夜就到西安了,也就是说,我和他,已经是两天一夜没说一句话了。
火车进了兰州站,停车10分钟。
那些卖东西的人,一个个扒着车窗叫卖。
我看见一个卖五香花生的乡下妇女,就问:“花生多少钱一包?”
“一块,要不要?”妇女说。我拿出一张5块钱说:“买两包。”
那妇女收了钱,给了我两包花生,却不找钱,掉头想溜。我正想喊,只见他眼明手快,从车窗中探出大半个身子,一把揪住那个妇女的后衣领大喊:“找钱!”
他那样子好凶!我第一次看到他那怒不可遇的样子。
我接过那妇女找的3块钱,刚转身坐下来,一个在兰州上车的中年男子,手里拽着两个大包,一头汗,走到我跟前,要把行李往我旁边放,准备在我身边坐下。我很讨厌陌生的男人靠着我坐,我还没说话,他就站起来了,说:“对不起,那个座位有人。”
关键时候,他竟然能使出点小阴谋来。
见他的态度如此强硬,那中年男人不敢再缠,对我看看,又对他看看,疑惑地问:“她是你什么人?”“我妹妹,查户口啊?”中年男人走了,他才恢复了平静,呆呆地看着窗外。
火车晚点了,夜里11点才到西安。火车站好大,我下了车,头晕晕的,不知东西南北。这时,我才真正感到我已经离开了家,离开了妈妈。大概是因为自己胆小的缘故,提着包,一步不离地跟着他往前挤,原先那种厌恶、那种傲慢感觉不知哪儿去了,只觉得他就跟我的亲哥一样。他那么细心,那么卖力,他肩上背着两个大包,手里又提着小包,走得那么艰难,还不时回过头来看我,生怕我被挤丢了。我没钻过火车站的地道,心里很害怕,问:“哎,这走到哪儿了?哎,问问路吧?”
“不问,对着呢,就打这儿出口。”他的口气显得不容商量,我暗自庆幸,好在听妈的话,让他来送我。几个弯儿一拐,我就看见一块牌子上写着“陕西师范大学”几个字。这是接待处。一个戴眼镜的高个儿男生从我手里接下包,另一个男生走过来,从他肩上往下拿包,问我:“他是你什么人?你哥吗?”我点点头,居然有点激动。
“那好,一起上车吧,学校有招待所,家属全部免费。”男生热情地招呼他。他放下包说:“不了,秀交给你们,我就放心了,我在车站坐会儿,明天天不亮,就搭车回去。”
戴眼镜的高个儿男生很吃惊:“明天天不亮就回呀?忙啥……来来来,上车上车!”
“不了,俺家地里棉花开始拾了,俺爹俺娘忙不过来……”他说着,硬从车上往下跨。车要开了,那个戴眼镜的高个儿男同学看我好像傻了,赶紧说:“咦,跟你哥说再见呀!”
“哥!”我一把抓住他肩膀脱口大呼,“问咱爸咱妈好!”
他一愣神,猛地转过身来,他在笑,我第一次看到他笑。旋即,泪水汹涌地从他眼睛里喷出来:“妹子,放心咱爸咱妈,有我呢……”他踉跄着走到前面的水泥柱下,蹲在地上,耸动着双肩呜呜哭起来。
我喊着“哥哥”,不停地哭。
【1】小说写了在火车上“买花生米、占座位”两件事情,有何表达作用?
【2】根据文意,梳理“我”对哥哥的感情变化过程。
①____→亲近依赖→②____
【3】结合全文,具体分析倒数第二段画线句子中“他”此刻的心理活动。
他踉跄着走到前面的水泥柱下,蹲在地上,耸动着双肩呜呜哭起来。
【4】你觉得文中的“哥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门缝里的风景
清山
①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长时间没回家看看了,自从在城里结婚成家后,乡村的老家似乎就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其实老家离城里并不远,只有百十里的样子,那里曾是他求学时无限惦念的地方,可当他真的适应了城里的生活,又迅速把乡村忘记了。
②不是不想常回家看看,带着妻子回家,路上的颠簸让在城里娇生惯养长大的妻子怨声不断。刚到村口,乡里乡亲自动排成两列,看风景一般,让他和妻子浑身不自在。终于到了家门口,希望赶紧找一个清静的地方躲避一下,但敲了很长时间的门,始终没有人来开。许是父母年纪大了,耳背,继续狠狠地敲门,等得不耐烦的时候,门终于打开了,是母亲。父亲坐在屋里抽烟,看到他和妻子只是点了点头。屋里太逼仄,阳光也不充足,烟雾在屋内缭绕,有一股呛人的味道,他提着三个马扎来到院子里,和母亲唠嗑。
③母亲开始向他反反复复讲街坊邻居的琐事,他不是很感兴趣,思想开了小差,想起了单位上的一些事情;母亲讲累了,他开始讲城里的一些趣闻,一些在城里人看来很可笑的笑话,母亲听得云山雾罩,不知道什么意思。终于,母亲打起了盹,他有些无可奈何,而父亲照例在屋里抽烟。那一瞬间,百无聊赖的他突然很认同妻子的感觉,回老家其实真的没有什么意思。父母想吃什么,可以找人捎过来,或者直接给他们钱,自己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他甚至想,父母可能不欢迎他们来,对他的到来,从来就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忱!迟迟不开的家门,只会闷头抽烟的父亲,单口相声一样的乏味对话……母亲经常叮咛他:没什么事就不要回来,我和你爸都挺好的!有事我会给你打电话的。
④想到这些,忍无可忍的他大声呼唤了一声母亲,被惊醒的母亲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人老了,不能总坐着,坐久了就会睡着了!母亲抬头看了看太阳,张罗着给他和妻子做饭。母亲烧火,炒菜,蒸馒头,期间从来不洗手,这在有些洁癖的妻子看来简直难以下咽。吃罢饭,妻子就冲他使眼色,催促他回去。母亲也没有丝毫挽留的意思,照例叮嘱他:不要总想回家,你们在城里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妈就放心了!
⑤于是,他真的记牢了母亲的话,不是中秋节、春节,他一般不会回家。也会打个电话,母亲一接电话就紧张,越是想听清楚他的话,一紧张一着急,越发听不清楚。他在电话这边大声喊,母亲在另一头一遍遍地问,你说什么呀?终于,他像泄了气的皮球,挂断了电话。
⑥又是春节,携妻带子回农村老家。天冷得很,甚至不敢把冰凉的空气吸到肚子里。到了家门口,急急地敲门,他怕冻着年幼的孩子。院子里半天没有动静,他有些烦躁,甚至想用脚踢门。真不知道父母是怎么想的?儿子、孙子回来过春节,敲了半天的门,他们怎么坐得住?朝门缝里望过去,他看到了坐在堂屋门口晒太阳的母亲,显然她已经听到了敲门声,知道自己的儿子回来了!
⑦她急着站起来。第一次,她猛地想起身,但没有起来,又坐了下去;第二次,她伸展开手臂,头使劲向前拱,费了好大的劲,仍旧没有站起来;第三次,她显然有些焦急,用两手撑着腿,费力地直身,板凳歪倒了,她一下子坐在了地上。有些绝望的她开始抬头用眼睛四处搜寻,她发现了门框,便用手抓着门框,斜着身子,一点点用力,终于站了起来。
⑧看着一脸欣喜的母亲前来开门,他感到心里疼得厉害。
⑨妈,您的腰怎么了?他努力控制不让自己哭出来。
⑩没事的,就是年纪大了,天一冷,腰就疼得厉害。坐久了啊,就站不起来。你爸啊,也越来越不中用,耳背,喊他开门,他也听不见!
⑾他第一次试着和母亲谈起自己的童年趣事,这一下打开了母亲的话匣子,母亲讲小时候的他如何调皮,妻子在旁边兴致勃勃地听。到了吃饭的时间,他让父母歇着,安排妻子择菜、洗菜,给自己打下手,他的厨艺博得了全家人的一致好评。
⑿回城的路上,他和妻子商量:我想以后每个周末都来老家看看,因为父母年纪大了。妻子半天没有吱声。其实,他心里还有一句话没有对妻子讲,他很怕有一天,老家的双亲都无法站起来,回家的门再也没有人为他开启。
【1】阅读(7)至(12)段,用四字短语仿照下面的形式从事件、心情等角度概括相关内容。
无人开门,焦急烦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说说标题“门缝里的风景”的含义。
【3】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有些绝望的她开始抬头用眼睛四处搜寻,她发现了门框,便用手抓着门框,斜着身子,一点点用力,终于站了起来。
【4】如何理解第(8)段中“他感到心里疼得厉害”中“疼”的含义?
【5】文中多次提到“敲很长时间的]始终没有人来开”,且“他”都很不耐烦,这样写从内容与结构上有何作用?
【6】这是篇引人深思的文章,请以“当你老了”为开头,写下你读完本文后的感悟。(愿天下的子女都懂得珍爱父母! )
12、请你以“弥漫在心间的芬芳”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②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