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其作品《岳阳楼记》朗朗上口,千古传颂。
B. 雨果是德国大文豪,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老实人》。
C. 苏轼词风婉约,他使词摆脱了对音乐的依附,拓宽了词的题材、意境、手法。
D. 《儒林外史》《三国演义》均为我国明清时期著名的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2、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范仲淹) 守:做太守。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欧阳修) 翼:翅膀。
C. 余拏一小舟。(《湖心亭看雪》张岱) 拏:撑(船)。
D. 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长:增长,振作。
3、以下四副对联所涉及的文学家,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惊闻损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②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③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④几番成败兴衰,引来笔下幽思,心中血泪 多少悲欢离合,写出人间青史,梦里红楼
A.鲁迅/施耐庵/范仲淹/罗贯中
B.林语堂/杜甫/温庭筠/曹雪芹
C.鲁迅/杜甫/李清照/曹雪芹
D.老舍/吴承恩/李清照/李汝珍
4、选出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他刚刚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在文坛上还不名一文。
B.她家境贫寒,却勤学笃问,在她面前我感到自惭形秽。
C.屈原带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帽子,高视阔步,气势昂扬。
D.事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致大祸。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②善药。有自山泽来③,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④,咸誊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⑤。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⑥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
(注释):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②居:搜集出卖。③指从大山深泽来的采药人带来药材。④雠:出售、成交。⑤直:价值,价钱。⑥蚩:傻,无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咸誊清
(2)冀速已
(3)度不能报
(4)逐利以活妻子
【2】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逐利以活妻子 以激怒其中 (《陈涉世家》)
B. 或不识遥与券 或以为死 (《陈涉世家》)
C. 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D. 市人以其异 其正色邪 (《庄子》)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
⑵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⑶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宋清具有哪些性格。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2】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7、综合性学习。研读下列四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字典辞书收录汉字字数统计
朝代 | 字典辞书(部分) | 汉字字数(个) |
汉朝 | 《说文解字》 | 9353 |
宋朝 | 《类篇》 | 33190 |
清朝 | 《康熙字典》 | 47035 |
当代 | 《汉语大字典》 | 56000 |
【材料二】常用汉字使用情况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媒介项目 | 报纸 | 一般书籍 | ||||
认读常用汉字数量 | 581 | 934 | 2315 | 1000 | 2000 | 3000 |
语言材料覆盖率 | 80% | 90% | 99% | 92% | 98% | 99% |
【材料三】自秦代统一文字以来,说不同方言的中国人都使用统一的汉字,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汉字成为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
【材料四】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又分为四个声调,读起来婉转动听,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汉字结构讲究对称,字形优美,其书写诞生了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许多汉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着紧密的联系,“笑”字,活泼可爱;“哭”字,愁眉苦脸。汉字构词能力很强,比如由“花”可以组成“红花”、“白花”、“鲜花”等。
(1)通过对以上几则材料的分析,你能得出哪些探究结论?(说出两点即可)
(2)为了激发学生热爱汉字亲近母语的热情,学校将举办“汉字书写大赛”活动,请你向同学们阐述一下举办这个活动的意义。(不少于100字)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悠哉悠哉,__________。(《诗经·关雎》)
(2)黄发垂髫,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3)__________,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4)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5)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7)《爱莲说》中,周敦颐运用正衬手法塑造莲花的形象,评价菊花是:“__________”,莲花是“__________”,更突出了对莲花的喜爱。
(8)民生乃国之本,家安而民乐,这种思想与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所表达的济世情怀一脉相承。
9、三十年前惊世一跪,三十年后一座丰碑
又是一个萧瑟的冬日,还是这个古老的城区,沿着同样的线路,拾级而上,再次站在那朴素而庄重的石碑前。这一幕令人想起30年前……
1970年12月7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第四位总理维利·勃兰特来到了位于华沙老城内的原犹太人聚集区。站在这片还残存着战争创伤的土地上,作为一个曾经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国家的代表,面对着周围眼中饱含愤怒的幸存者们,这位德国总理无言以对。于是,他默默的屈身,面色凝重,低垂着头,双膝跪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这一惊人之举不仅令在场许多人感动落泪,也在20世纪世界外交史册中永恒定格。
3年后,当勃兰特接受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利亚娜法·拉奇的采访时,回忆起这段往事,他平静地说:“那天早晨醒来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我不能仅献一个花圈。我本能地预感到将会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尽管当时我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后来,我突然感到有必要下跪。”勃兰特解释,他的下跪之举“不仅是对波兰人,实际上首先是对本国人民”,因为“太多的人需要排除孤独感,需要共同承担这个重责……承认我们的责任不仅有助于洗刷我们的良心,而且有助于大家生活在一起。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我们应该生活在一起”。这一勇敢的行为使勃兰特成为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并在他杰出的政治生涯中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30年后,德国的新一代领导人沿着维利·勃兰特的足迹又踏上了这块土地:12月6日中午,德国统一后的第二位联邦总理施罗德在对波兰进行短暂访问期间,再次来到他的前辈曾经真诚下跪的纪念碑前,郑重地献上了一个花圈。随后,施罗德为安放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附近的维利·勃兰特纪念碑揭了幕。施罗德说,勃兰特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表明,只有承担起历史责任,才能走向未来。
阳光下,纪念碑浮雕上这位领导人下跪的侧影显得凝重而神圣。
【1】“30年前惊世一跪”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30年后一座丰碑”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一段中作者如何将两个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找出有关词语。
【4】如何理解“这一惊人之举不仅令在场许多人感动落泪,也在20世纪世界外交史册中永恒定格?
【5】这篇报道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10、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涵养人格魅力
⑴据载,唐代天德军判官任迪简一日赴宴,倒酒的侍卫一时马虎,误把醋壶当作酒壶,给任迪简斟了一大盅醋。任迪简一喝,酸不可耐,但他知道军使李景略治军极严,部下稍有过失便遭重咎。于是,他咬牙饮尽,结果“吐血而归”。这件事传出去后,“军中闻者皆为感泣”。
⑵让官兵们感动的就是任迪简宽厚仁恕的人格魅力。那么,人格魅力是什么呢?就是人的信仰、气质、品德、才智等汇聚而成的感召力量。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涵养自身的人格魅力。
⑶拥有人格魅力会(1) 。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真诚坦率,智慧幽默,勤政爱民,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格魅力才让他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在他去世之后人们自发走上十里长街,洒泪相送,联合国也为他降半旗志哀。拥有人格魅力会(2) 。心理学家称人格魅力是冬天里的火把,夏日里的清风。如果人人都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人,并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养分完善自我,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不再有纷争和隔阂,人与人之间将不再有冷漠和疏离。
⑷那么,如何涵养人格魅力呢?孔子曾经这样简洁地表述他对涵养人格的认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当前,我们可以对这四个方面进行现代诠释和转化。
⑸志于道。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崇高位置。所谓道,可以理解为追求的理想、内心的信念。志于道,就是要树立高远的理想。孔子说:“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胸怀理想,拥有坚定信念。否则,就算才华横溢,也会因丧失理想而迷失方向,致使一生碌碌无为。涵养人格魅力,就要志存高远,信念坚定。
⑹据于德。据,有依据、凭借的意思。德,简而言之就是道德。据于德,就是要以德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儒家强调所谓“人禽之辨”,就是要人明晰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存在,认为人丧失了道德就无异于禽兽。涵养人格魅力,就要用道德滋润自己的心灵。
⑺依于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内涵十分丰富。《中庸》说:“仁者,人也。”仁可以视为人的本质所在。大体言之,仁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自省,二是爱人。因此,依于仁,就是指人应该以自爱之心反省自己、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涵养人格魅力,就要激发自爱和爱人之心。
⑻游于艺。艺在孔子时代专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中技艺。时移世易,今天的六艺可以泛指各种艺术、技艺。“游”意味着游于艺是以轻松活泼的姿态完成的。今天的人们往往重视实用技术的训练,漠视艺术的修为、情操的陶冶。涵养人格魅力,就要浸染艺术气质,“游戏”于艺术世界。
⑼播下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能否收获他人的感念,书写灿烂的人生,就看是能否播下“道、德、仁、艺”的种子,从而涵养我们的人格魅力了。
【1】说说选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2】根据论述内容,为选文第3段横线处填上两个分论点。
(1)
(2)
【3】选文第5段是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6段是怎样证明“据于德”这一观点的?
【5】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第7段论据的一项()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孟子》
B.爱人者,人恒爱之。 ——《孟子》
C.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 ——《孔子家语》
D.巧言令色之人,一失其心于浮伪,未有能仁者也。 ——(宋)胡宏
11、阅读《国家好民族好 大家才会好》,完成小题。
国家好民族好 大家才会好
①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平实的话语,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才能带来人民的幸福、带来每一个人的幸福。
②“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广为传唱的歌曲里,透露着人们对“国”与“家”、“国”与“个人”关系最本质的认知。在这种认知背后,凝聚的其实是中国人精神气脉中最本真的“家国情怀”。
③“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往今来,这种高尚情怀极大地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既利国利民又利人利己。
④这样的情怀首先体现在充满爱民之情。当年,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赤子情怀溢于言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下乡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虽素昧平生,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娘”。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常怀感恩之心,常怀惦念之情。这样的热爱,就是联系国家好、民族好与人民好之间的血脉纽带。
⑤这样的情怀还体现在恪尽兴国之责。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事业与理想和我们的民族相融,和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精忠报国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甲】今天,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以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以主人翁姿态为共和国大厦添砖加瓦。要把对理想执著的追求,落实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业绩上。要讲道德,知荣辱,讲诚信,重责任,有作为。
⑥这样的情怀还体现在饱含奉献精神。为了国家好民族好,奉献和牺牲有时在所难免。“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航母舰载机,中国的航空事业一定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一定要强大”,这是罗阳为之奋斗和献身的崇高理想。正是有了罗阳这样无数优秀儿女前仆后继、无怨无悔地付出、拼搏和牺牲,才有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才有了历经磨难却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
⑦只要人人都有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只要人人尽到自己的一份兴国之责,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我们的民族就是在每个中华儿女的付出和奉献中,不断进步,坚定地走向繁荣富强的未来。有了国家强盛才有国民尊严,有民族崛起才有人民福祉。当每一个公民都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给予他的福祉,感受到自己和国家息息相关之后,“我”才可能和这个国家共同成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说说文章以“国家好民族好 大家才会好”为题的好处。
【2】阅读文章③-⑦段,完成下面的。
首先解释了①,然后分别从爱民之情、②、奉献精神三个方面阐释了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最后再次强调个人与国家和民族的关系。
【3】阅读文章⑤段,在【甲】处补写一个恰当的事实论据(本文涉及事例除外)。
12、阅读下面的内容,根据要求作文。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当你感到寒冷、困顿、迷茫的时候,能够快速治愈的,往往是那清浅的寻常烟火。烟火气,是生活的气息,是美丽的风景,更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请以“寻常烟火最抚我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出真情实感;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姓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