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伯、仲、季、叔分别指兄弟排行中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或最小的),成语“伯仲之间”比喻不相上下,优劣难分。
B.古人所讲的古体诗,又可称为古诗或古风,汉魏以后的五七言乐府古辞、新乐府、律诗等都属于古体诗。
C.科幻小说是将科学和幻想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D.莫泊桑,法国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长篇小说巨匠”。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件事情明明是张三的错,你为什么要李代桃僵,为他顶罪呢?
B.他的演技浮夸,表情动作更是矫揉造作,所以影评者对他评价不高。
C.我说的是孔子东游,而你说的是西天取经,真是可望不可即。
D.中学生每天同书本、作业、试卷打交道,用眼频率之高不言而喻,绝对是近视的高危人群。
3、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家”是《史记》中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的事迹。
B. 雨果是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 小说《范进中举》中的范进是在科举考试的殿试中中了举人后喜极而“疯”的。
D. 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采用了驳论的论证方式。
4、谐音歇后语充分利用了汉字谐音的特点,集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读起来饶有趣味。下面不是谐音歇后语的一项是( )
A.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B. 狐狸们吵架——一派胡言
C. 油画卷门神——话里有话
D. 寿星弹琵琶——老生常谈
5、(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②,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不充,不足,此指喝不上。③昃(zè),太阳偏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_____) ②去之南都入学舍(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读完《岳阳楼记》和乙文,你对范仲淹有怎样的认识评价?你认为他身上最值得你学习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苏轼词的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D.“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写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2】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同有异,请你分析两首的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实践活动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为此,某市九年级(1)班开展了以“心理健康伴我行”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2分)
(1)为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紧扣活动主题;语言简明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该班同学整理的该市4所中学学生抑郁障碍现状调查,请你仔细观察,写出一条结论。
表一 某市4所中学3个年级抑郁障碍患病率比较
年级 | 总人数 | 未患病人数 | 患病人数 | 患病率(%) |
初二 | 117 | 112 | 5 | 4.27 |
初三 | 232 | 220 | 12 | 5.17 |
高一 | 1809 | 1722 | 87 | 4.81 |
表二 某市4所中学男、女生抑郁障碍患病率比较
性别 | 总人数 | 未患病人数 | 患病人数 | 患病率(%) |
女 | 995 | 947 | 48 | 4.824 |
男 | 1163 | 1107 | 56 | 4.815 |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班长程康在这次活动中的发言稿的一部分,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在人际交往中,【A】有的同学总会沦陷到孤独的境地,觉得找不到可以交往的朋友。【B】其实交往需要肯定并发现别人的优点,宽容别人的缺点,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好感。同时,【C】 。比如,你和同学发生了矛盾,你想向他道歉,但又担心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你可以采用写信、打电话、发手机短信等方式和他进行沟通;在他生日时送一张贺卡或一束鲜花,或者给他发一条庆祝生日的手机短信,结果也会很好的。
画线句A“__________”一词使用不当,可以改成“_________”
画线句B语序不当,可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在C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之能承上启下。
(4)张美燕同学聪明漂亮,自尊心强,在生活上总喜欢与同学攀比——攀比衣服款式、攀比每月零花钱数目……假如你是她的班主任,你该如何劝说她?
8、根据提示,用诗文原句填空。
⑴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
⑵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⑶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论语》十则)
⑷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李商隐《无题》)
⑸北朝民歌以粗犷豪放见长,善于表现英武豪迈气概,《木兰诗》就是其中代表性作品。诗中用夸张手法表现木兰不远万里,跨越雄关险隘,迅速急迫地奔赴战场的句子是: , 。
⑹初中三年的生活就要结束了,我们用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 ”激励同学,希望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战;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 ”表达深厚的情谊和美好的祝愿。
9、阅读《成为杰出人才究竟决定于什么》,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事教育事业将近60年,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惑着我:“一个人要成为杰出人才,究竟决定于什么?”
②是高学历和高学位吗?但并不是每一个获得大学文凭甚至高学位者,都能成为杰出人才;相反,有些没有上过大学的人也有不少成为优秀人才。是名校和名师吗?但不是每一个进入名校和师从名家的人都能成为优秀人才,而没有进入名校或是从名家的人,也有不少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华罗庚是由初中毕业生而成为世界级数学大师的,师从他的学生不下百人,但成为世界杰出数学家的,也只有五六个。
③经验表明,一个人能否成为杰出人才,基本上不决定于学历和学位的高低,不决定于学校和老师的名气,不决定物质条件的优劣,只决定于他自己。
④决定于他有无远大志向和执着精神。立大志者方能成大事,孜孜以求者才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⑤ 决定于他是否爱读书。凡杰出人才都酷爱读书,将看书看作生命的一部分。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年少时就热爱读书,四处借书抄录阅读;成名后,他依然以读书为乐。读书伴随他的一生。中国“千人计划”专家、主持“夸父卫星”项目的刘维宁,自识字后就坚持每天读书,雷打不动。古人云:“立身以学习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只有热爱读书才能成为杰出人才。
⑥决定于他是否具有自学能力。杰出人才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超强的自学能力。英国大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张舜徽就是典型例子。赫胥黎八岁才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只上过两年学,他完全靠自学精通了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医学,并获得过英国皇家奖章,还担任过伦敦大学的校长。张舜徽一天校门未进过,完全通过自学成为公认的一代通儒。当今大数据时代,在线学习使获取教育信息更便捷,为无师自通提供了更大空间。不依赖教师,不迷信权威,通过自学,发展自己的特长,将大大有助于一个人成为杰出人才。
⑦ 决定于他是否能文理兼修。国学大师钱穆曾指出:“今日国家社会所需者,通人尤重于专家。”“通人”在古代指的是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的人;在今天则指文理兼修、博古通今的人。诺贝尔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大多数人只知道他是一个科学家,很少有人知道他同时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文学家和精通五种文字翻译家。很多人只关注罗.霍夫曼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却没有注意到他同时还出了很多部诗集和散文集。文理兼修使他们获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成为学术大师。因此,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学子,都要走出专业化教育的误区,打好厚实的文理知识的基础。
⑧决定一个人成为杰出人才的因素有很多,对于莘莘学子而言,明确并做到以上几点,是大有裨益的。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从全文看,要成为杰出人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3】请简要分析①—③段的论证思路。
【4】第⑦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5】请为第④段补写一个恰当的事实论据。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国戏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成语、俗语的产生都与戏曲有关。同时,戏曲中的“戏”字的意义也得到了延伸。
【1】“戏”字随着时代的发展,本义有了多样的引申,阅读图示,选出分别符合“戏”字四种引申义的选项。
A.①戏剧 ②戏弄 ③戏言 ④儿戏
B.①戏剧 ②戏言 ③戏弄 ④儿戏
C.①儿戏 ②戏言 ③戏弄 ④戏剧
D.①戏言 ②戏剧 ③儿戏 ④戏弄
【2】下列成语和俗语都与戏曲有关的一项是
A.粉墨登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B.妙手丹青 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C.字正腔圆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D.插科打诨 行百里者半九十。
1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沙棘
侯发山
①日头爬到半空中了,老党还没走到目的地。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但已经被他硬实实地踩出了一条路,其实,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蓬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家几代人的杰作。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继续往下淌,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老党喜欢这样的天气,因为沙棘喜欢阳光,有了阳光它才能生长。
②走了十几里,老党还没有走到目的地——他今天是去种植沙棘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围绕沙棘转圈,不是种植就是维护。经过父辈的实践,老党知道沙棘最适合在沙漠里生长,耐干旱、贫瘠、寒冷和炎热,再没有植物能比得过沙棘了。路途越远,老党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来越多。老党走得气喘吁吁,拄着锄头休息了一下。咳,老了,过去哪有途中歇息的?老党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儿子,想到儿子心里就一沉。
③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
④“爹……”“别叫爹,我是乡长!”儿子刚开口说话,老党就黑着脸打断了儿子的话。
⑤儿子忍不住笑了:“乡长,咱这个乡有多少人口,不就你一个人吗?!”“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儿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儿去世前,也是乡干部呢。
⑥“爹,不,乡长,您这样做有意义吗?”“龟孙,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哪儿,就说明哪儿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任何人别想侵占!”
⑦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乡长,沙棘……”老党打断儿子的话,说:“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
⑧儿子索性不再说话,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
⑨临睡前,老党气呼呼地说:“你要明天敢走,就不是我的儿子。”儿子痞着脸说:“是不是您说了不算。”
⑩天还没亮,老党发觉儿子的被窝已经空荡荡的。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
⑪老党叹了口气,把左肩上的锄头换到了右肩。不想这糟心事,还是欣赏眼前的沙棘吧。看着沙棘,老党的气就消了,眼里满是怜爱,满是欢喜。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子有的橘红,有的橘黄,虽然还不到成熟的季节,但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这些沙棘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你的子女,都是你这个乡的子民。
⑫老党呢,似乎听到了沙棘的心声,浑身充满了力量。他长出一口气,迈开大步往前走。
⑬忽然,老党的眼睛变直了——昨天他种植沙棘的地方有个晃动的身影!他心里一紧,揉了揉眼睛,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连衣服都没穿。
⑭心里爽快极了,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
⑮“儿子,不走了?”儿子狡黠地眨巴了两下眼睛,说:“谁说我要走了?”“……”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似乎误会了儿子。
⑯儿子说:“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的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外,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
⑰“真的?”老党两眼一亮,继续说道,“儿子,你是说,沙棘不但能防风固沙。而且还有大用处?还能帮助咱们乡脱贫?”儿子甩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呵呵地笑着说:“乡长同志,是有大用处哩。”大用处?老党给说糊涂了。儿子说:“乡长,沙棘赶走了沙漠,这里人会越来越多,家会越来越好……”“原来是这样!”老党明白了。
⑱“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忙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
⑲“乡长……”“龟儿子,别乡长乡长的。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抱住了儿子,眼里的泪欢快地流了出来。
⑳远远望去,老党父子两个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好像他们也成了沙棘。
【1】请将本文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1)老党去种植沙棘途中,想到了儿子。
(2)老党和儿子针对儿子去留的问题谈了大半夜。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⑧段中加点的“满腹的心思”指的是什么。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儿子狡黠地眨巴了两下眼睛,说:“乡长,谁说要走了?”
【4】从“龟孙”“儿子”“傻孩子”到“龟儿子”的称呼变化,体现了老党怎样的感情变化?请简要分析。
【5】文章主要写老党父子,但用了不少笔墨写“沙棘”,这样写有何作用?
【6】多家文学刊物的主编认为作品塑造了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人物典型。从老党父子身上,你体会到怎样的时代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2、请以“ ,谢谢你”为题,补全题目后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不少于20行);②说真话,抒真情;③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