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艾青诗选》中最常见的两个意象是“太阳”和“土地”。
B.《水浒传》中杨志押送生辰纲被吴用等人设计智取,走投无路,之后到二龙山落草。
C.《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批判和嘲讽了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一方面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
D.《水浒传》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遗憾的是未能揭示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濡养 仓皇 腐草为萤 走投无路
B.火候 墨守 鸠占雀巢 理至易明
C.赃物 恣睢 形销骨立 郑重其是
D.鲁钝 游戈 顿开茅塞 可望而不可即
3、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咫尺(zhǐ) 掩映 未雨绸缪(miù) 破镜重原
B. 瞥见(piē) 悖谬 毋庸赘言(zhuì) 前仆后继
C. 赞誉(yù) 推祟 眼花缭乱(liào) 雕虫小技
D. 东隅(ǒu) 箱箧 名留青史(qīng) 独善其身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这句话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
B.一串串葡萄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
C.蒲公英的朵朵黄花开得绚丽烂漫一一小巧,娇嫩,好像是一些雏鸡,它们扑动着,欢笑着,显得那么亲切可爱。
D.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5、墨池记
曾巩
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①《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②,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②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③,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④,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⑤者邪?
③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④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⑥于来世者何如哉。
注:①〔荀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②〔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③〔徜徉肆恣〕尽情游览。④〔能〕擅长。⑤〔深造道德〕指在道德修养上有很高的成就。⑥〔被〕影响。
【1】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细致介绍了墨池四周的地理环境,用“洼然而方以长”六个字突出墨池的外形特征。
B.第②段通过描写王羲之因不愿勉强入仕而到处游览的行为,刻画出他追求闲适生活的
清高品格。
C.“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用反问的语气补充说明了临川留下墨池遗迹的原因。
D.“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表达出作者对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强调。
【3】作者在记叙墨池时引入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有何用意?
【4】同是应友人之邀而作的“记”,本文与《岳阳楼记》在表达方法上有何不同?
6、古诗词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对这首诗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友人白居易(乐天)的贬谪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B.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C.颈联,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D.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2】颈联形象生动,请按照前一句的形式,将后一句补充完整: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 。此联至今仍常被人引用,你觉得它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7、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播出后,反响强烈。为此,班级开展了“我也唱经典”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1)(观点论述)有人认为这档节目哗众取宠,认为古诗不一定要唱出来才能传承;有人却极力推崇,高度赞赏。你怎么看?说说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下图与成语“世外桃源”有关,请简要叙述与图片相关的故事内容。(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精髓。下面对联旨在传承国学经典,根据上联,结合故事材料,续写下联。
上联:唱国学经典传四海
下联:
8、根据课文默写,并在相应的空上写上篇名或作者。
①晓战随金鼓, 。
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 ,正是河豚欲上时。
④蒹葭采采, 。
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东晋·陶渊明《 》)
⑥ ,猿则百叫无绝。
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南唐· 《相见欢》)
⑧无可奈何花落去,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住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读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⑤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1】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___,(请填在空格内,限12个字以内)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甲)第②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来充分论证本段的观点。
(乙)第③段论述的重点是: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丙)第④段先说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观点,再用朱熹的言行做证明。
【3】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文中的文字?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身读书实际,简要说明理由。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睡在炊烟里的母亲
①摸着黑回家的母亲,与黑暗融为一体,像一片不被人知的最单薄的影子,贴着地面,缓缓蠕动。
②母亲老了,总是遗忘。晾晒的衣物忘了在下雨前收回,莫名其妙就弄伤了手脚,衣服上的扣子去向不明,做饭糊锅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的确,现在的母亲,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左手和右手。
③唯一忘不掉的,是她自己的孩子。三个儿子,三颗骄傲的星星。三个女儿,三件贴心的棉袄。忘不掉孩子们的生日,大概她也知道自己的记性不佳,便在日历上找到那些日子,然后叠起来,用以提醒自己。
④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
⑤如今,儿女们如鸟一样飞远,母亲的桌上只有一双孤独的筷子。母亲,被冷落在遥远的炊烟里,一转身又是一年。
⑥看到炊烟,就看到母亲了。我总是这样想,并习惯了这样去看每个人家的炊烟:炊烟缓缓,那一定是孩子们都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用她的安详笼罩着孩子们的美梦;炊烟凌乱,那一定是孩子们迟迟未归,母亲牵肠挂肚,急得在院子里打转。
⑦那时,我就是个喜欢疯跑的孩子,也是喜欢哭泣的孩子,满脸鼻涕的孩子。可是,母亲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深深地吻下去。
⑧一丝风也没有的时候,炊烟笔直笔直的,那很像年轻时候的母亲,身材高挑,相貌出众,被村里无数后生的眼睛偷偷地打量过。
⑨可是一阵风就会将那笔直的身段吹弯,就像现在佝偻着的母亲。原来,炊烟也是会老的啊。母亲,用褶皱、用后半夜的一盏油灯、用老花镜、用哆哆嗦嗦的手、用手上的针线……爱着我们,却极力不发出声来。哪怕一声轻咳,都埋在一块柔软的巾帕里。
⑩驼背的母亲,离土地越来越近。我担心有一天,她的头会低得触到地面,那是母亲的句号。如果耳背的上帝还能听见我的祷告,我不祈求风调雨顺,不祈求鸿运当头,只求让母亲可以伸直了腰身,好好地伸个懒腰。
⑪柴米油盐,是这一生和母亲最亲密的事物。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即便在艰苦的日子里,母亲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做饭,从来不对付。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母亲却不一样,没看见她用了多少食材,却总能变着花样地做出许多可口的饭菜来。母亲在厨房里劈啪作响,把贫苦颠得( ),把日子炒得( ),把期望烧煮成( )。灶台底下的火焰,总是忍不住蹿出来为母亲鼓掌。
⑫而从灶台下欢快地跑向屋顶的炊烟,是缠绕在母亲手上的戒指,一生都未曾褪下。因为,在母亲的指缝间,我总能闻到葱花的味道,家的味道。
⑬炊烟,就这样在我的目光里一茬一茬地熄灭,又一茬一茬地升起。
⑭今夜,我想念母亲。可是我无法回到她的身边,唯有希望故乡的风能轻一点儿,别把我家的炊烟吹得东倒西歪。因为母亲在炊烟里睡着,她累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吧,借着炊烟的暖。
【1】依次在第⑪段括号里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上下翻飞 香滋辣味 沸腾灼热
B.香滋辣味 上下翻飞 沸腾灼热
C.上下翻飞 沸腾灼热 香滋辣味
D.沸腾灼热 香滋辣味 上下翻飞
【2】文中的母亲是很疼爱孩子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任选其中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3】根据要求,品析文中画线语句。
①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②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4】文章以“睡在炊烟里的母亲”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11、未来的第五大洋
①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认为,地球表面曾经有一个统一的大陆,名为联合古陆,从2亿年前的侏罗纪开始逐渐分成若干块体,然后各自漂移,才形成了如今的海陆格局。1968年,法国学者勒皮雄将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包括美洲板块,随后,学者们又划分出若干中板块和小板块。非洲板块在1.65亿年前开始与南美板块分离,它的范围包括大西洋中脊南段以东,印度洋中脊以西,北至地中海,南抵南极板块。至今,这块巨大的板块仍在继续漂移,向北推挤,朝着欧亚板块俯冲。
②东非大裂谷是一条纵贯非洲南北的断层陷落带,总长度达到6500公里,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六分之一。它的总面积大得惊人,总面积约500多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整个非洲面积的六分之一。这里海拔很高,在2000多米以上,主要为东非高原,但是裂谷底部却是平坦的平原,两侧的陡崖壁高达几百米至2000米,犹如刀削斧劈一般。一般而言,大峡谷都是河流冲刷而成的,可是宽度达几十公里的东非大裂谷根本不会是河流作用的结果,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这是大地壳运动的结果。在地球大陆上,由于地壳的拉张作用,岩石圈板块彼此分离、断烈形成了许多裂谷带,总长度约1万公里,东非裂谷带只不过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条。由于地壳运动,东非地壳在3000万年前抬升形成高原,但抬升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地壳中的脆弱部分发生张裂,从而断陷而成为裂谷带。这一作用至今仍在不断进行着。
③研究发现,东非裂谷带具有明显的地质异常:第一,这里是火山多发区;第二,这里是地热异常带,目前已经在东非裂谷带沿线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国家都发现了热储温度高达200℃以上的地热田;第三,这里正在进行着现代成矿作用,红海海底深约2000米的凹地中存在着温度为34-57℃、盐度高达24‰的海水,其中含有大量的铁、钻、锰、铜、铜、锌、金、银等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的含量为正常海水中含量的1000~50000倍。种种迹象表明,东非裂谷带正处于剧烈活动期。据20世纪60年代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的测量结果,东非大裂谷北段的红海扩张速度为每年2厘米;在非洲大陆上,东非大烈谷每年加宽几毫米至几十毫米。而且,肯尼亚的测量机构在东非大烈谷地区进行测量后推断:东非大裂谷的谷底一直在以每年1~2mm的速度下沉。
④2005年9月,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尔沙漠发生一次火山喷发,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地面上出现了无数裂缝,其中最大的一条有60公里长、8米宽。如此快速的地壳张裂速度,让人们惊讶不已。2006年11月2日,来自英、美、埃塞俄比亚的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观测之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非洲大陆将被一分为二,中间将会出现新的大洋,这将是继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之后的第五大洋!
⑤这个第五大洋的形成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也就是目前的阶段,只是一条裂谷带,中间很多火山、湖泊等;第二阶段,扩张成新的洋盆,也就是类似陆地上盆地的构造,目前的红海就处于这一阶段;第三阶段,成熟的大洋,就像现在的大西洋一样,但是大西洋仍在继续扩张。虽然,我们在有生之年肯定无缘看到新的大洋诞生,这也不是几千年或几万年能够形成的,但是,地壳运动的力量却是无法阻挡的,海陆变迁将有始无终。
【1】世界会出现第五大洋最靠谱的根据是( )
A、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关于海陆变迁的理论。
B、不断进行着的地壳的拉张作用使东非地壳中的脆弱部分发生张裂。
C、东非裂谷带继续漂移,向北推挤,处于剧烈活动期。
D、处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非洲板块在1.65亿年前开始与南美板块分离。
【2】下列诗句与上文内容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沧海桑田寻常事 B. 嵯峨绝壁两厢排
C. 削壁对峙立双峰 D.碧海如镜天无云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第④段画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般而言,大峡谷都是河流冲刷而成的,可是宽度达几十公里的东非大裂谷根本不会是河流作用的结果,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这是大地壳运动的结果。”中加横线的“根本”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以“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说真话,书真情,忌抄袭。(3)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