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雄安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是常见词牌名,创始于唐朝,调名源于汉朝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主田园之典故。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分上下两阙,词的主旨句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

    C.《敬业与乐业》一文从文体上看,既是一篇演讲辞,更是一篇议论性较强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D.《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英国作家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

  • 2、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格是什么?  

    ①只有恪守纯洁、崇高的人格。

    ②一个人格猥琐、低劣,其一生必将渺小、肮脏。

    ③才能造就亮丽、伟岸的人生。

    ④人格是心灵的护佑、人生的座基。

    A.④③①② B.④②①③

    C.①③④② D.②①③④

  • 3、下列句子顺序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哀叹国家的元气伤尽,哀叹将士们的流血牺牲,却不提自己的功劳。

    ②打下南京,南京城城墙修复以后,这本是历史上惯常有的记功好机会,很多人建一个碑,把功劳传之后世。

    ③有了功劳自得自夸,原本是人之常情。

    ④但是曾国藩没有这样,他为石碑写了16个字,“穷天下力,复此金汤,苦哉将士,来者勿忘”。

    ⑤大功不居至高境界,把功劳看成小菜一碟,要多么大的心胸气度,要多么高的人格境界。

    A.⑤③④②① B.②④①⑤③ C.③②④①⑤ D.②③⑤④①

  • 4、对下列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庭筠的《望江南》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B.《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从体裁、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C.“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说明李清照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了一层。

    D.范仲淹所有词意境都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最大的影响。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胡涂。”太宗曰:“端小事胡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1下面各组句子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李继迁扰西/卑无耻

    B. 继迁亦死/未果,病终

    C. 其不然/夫阴雨霏霏

    D. 卿,几误我事/不足道

    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以 臣 之 愚 宜 置 于 延 州 使 善 养 视 之 以 招 来 继 迁。

    3结合选文,说说为什么宋太宗夸赞吕端大事不糊涂?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诗中相关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酬”是酬谢的意思,“二十三年”指白居易于唐顺宗永贞元年九月被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被召回,前后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谪。

    B.“闻笛赋”指西晋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

    C.“烂柯人”指晋朝王质;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是表达人生沧桑之感。

    D.“听君”中的“君”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

    【2】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及蕴涵的哲理。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2023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首届全民阅读大会: “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我们要谨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嘱托。

    九年一班将举行主题为“读好书,读书快 ”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给此次读书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请以“读好书,读书快 ”为主题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示例:举行“读好书,读书快 ”经验交流会

    活动一: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

    (3)九年一班近期将举行“诵读经典经验交流会”。如果让你代表班级去邀请李校长参加活动,你该怎么说?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

    (1)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2)_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3)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恰好表达了这种观点。

    (4)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在成功与失败面前,我们应该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红烛

    丛维熙

    ①1948年,我读初二。开学之后,一位新老师走进了我们的国文课堂。就是这位老师,激活了我的文学潜能,使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从文之路。

    ②这位老师名叫田秀峰,上作文课的时候,他从来不出题目,而是让我们自由命题。他的理论依据是:同学们来自不同的生活领域,个性相异,若都在一个命题下行文,难以发现人才。全班的同学对这位老师充满了好奇。我内心则对这位老师十分欣赏.

    ③为了摸清他的底细,一天下课之后,我敲开老师宿舍的门,借口来补交作文课上没能完成的作文。我在他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题为《一串念珠》的书,书皮上印有田秀峰的名字。这是我第一次遇到出版个人著作的国文老师。尽管那本书开本很小,书页也不太厚,但还是激起我对这位老师的崇敬。

    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下一次作文课上,他兴冲冲地当着全班同学朗读我那篇补交上去的作文。那篇作文题为《青青的河边》,写的是我们几个同学星期天去通县门外一个叫小闸的水塘边玩水的趣事。其中一个名叫陈景文的同学,是个水中超人,在游泳比赛中如水中蛟龙,把所有参加游泳比赛的同学远远地甩在了后边。在作文中,我把他誉为《水浒传》中的“浪里白条——张顺”。有意思的是,田老师在朗读我的作文时,全然没有了老师之尊,一会儿摇头晃脑,一会儿停步凝思,一会儿开怀大笑。此举,顿时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

    ⑤第二件难以忘怀的事情,还是与作文有关。有一次在自由命题作文课上,我写了一篇题为《桃花盛开的时候》的作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与山村的小伙伴在遍山的桃花丛林中叠垒石塔的记忆。一个绰号叫“小马驹子”的小伙伴,是我们中间的头头儿,他臂力过人、胆量很大,曾经骑着一匹没有马鞍的马,在家乡山道上驰骋,到山后一个村镇去看皮影戏,这可是我们谁都不敢做的事情。可是当他带着我们用石头垒起一个个石塔后,悲剧降临到了他身上——他脖子上长了一个疔疮,没过三天就去世了。他走了之后,这个小山村失去了宁静。有的乡亲说,他不该在山巅垒塔,让山神背上驮着塔,山神恼火了……有的乡亲说,那石塔正好对着他的家宅,冒犯了地下神灵……我那时年纪小,心中没那么多迷信,只是再看那满山村桃花时,感到那些艳丽的花瓣如同浸染了血浆……

    ⑥田老师看了我这篇作文后,没有像上次那样在班上进行朗读,而是拿着去找学校教导主任——我的家叔丛陆人。当天,我叔叔便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把我写的作文拿出来,说:“这真是你写的吗?”我说:“是的”。他告诉我:“田老师认为你身上蕴藏着有待开发的文学细胞,我觉得很对,你以后要多多向田老师请教,他是个有见识的国文老师。”得到叔叔的鼓励,我异常兴奋,这一刻,决定了我一生从文的归宿。

    ⑦从此,田老师的宿舍成了我常去的地方。他那百无禁忌、心口如一的个性,在我少年时期播下了行文的种子和做人的罗盘。

    (选自《浙江日报》,有删改)

    1本文以“红烛”为题,有什么深层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请解释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请赏析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田老师在朗读我的作文时,全然没有了老师之尊,一会儿摇头晃脑,一会儿停步凝思,一会儿开怀大笑。此举,顿时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

    4你怎样理解第⑤段末画波浪线的句子?

    5读完全文后,以“田老师是一位”开头为田老师写几句评价语。

  • 10、阅读《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读完文章,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读书收获。(不少于30字且不得引用文中原句)

  • 1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信,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对下列加横线字词的分析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A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公开一词,表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政治开明,公开透明,能够把国家的大小事务全部公之于众。

    B两年以前,我们夸着地大物博,一个字,让人们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

    C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希望国联字,表现出反动当局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使他们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

    D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一味一词,表现了反动当局和所谓上层人士万般无赖之下只知去祈求神灵保佑,指出他们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不相信自己。

    【2】这是一篇驳论文,请写出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和所提出的己方论点?

    敌方论点:

    己方论点:

    【3】既然作者认为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为什么却在文中反复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

    【4】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句话的理解。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以“有   才有远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