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项对语法知识的判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析成分 巩固胜利 战胜敌人 散发香气 都是动宾短语。
B. 苏州园林布局幽雅。一句中主谓短语充当谓语。
C. 只要有水,单新疆自治区就有一亿亩荒地可以开垦。是一个条件复句。
D.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个复句第一层是递进关系。
2、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娆(ráo) 折腰(shé) 风搔 文采
B. 嘶哑(shī) 摇曳(yè) 凶涌 腐烂
C. 冠冕(miǎn) 鲜妍(yán) 呢喃 飘逸
D. 娉婷(pīn ) 柔嫩(lèn) 海侠 曼游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眼睛的近视可以用眼镜或手术来缓解,但是视野的近视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 。 。 , 。 。 ,那么总有一天你平静的生活就会被外界的变化打破。我们这只“井底之蛙”,也就不得不因患了视野近视症而被社会淘汰。
①只是这样的日子对外面世界变化的反应与感受也是极其微弱的
②周而复始、机械、单一的城市生活,让我们对世事发展变化缺少思考,患上了“视野近视”病
③这种视野的近视让我们自己成为了城市的“井底之蛙”都全然不知
④不管你愿不愿,外面的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迟早会影响到你
⑤如果你不具备广阔的视野,提前解读社会的发展趋势,为自己的未来积极准备
⑥过“井底之蛙”的日子,是舒服且没有太多烦恼的
A.③②①⑤⑥④
B.②③⑥①④⑤
C.③⑥②④①⑤
D.②⑥③④①⑤
4、下列关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A.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B.“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C.“却道‘天凉好个秋’”写出作者怕直言朝廷苟安、自己报国无门之“愁”犯忌,只好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轻松洒脱,“愁”不往心里去。
D.词的上片,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有力地带起了下文;词的下片,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也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与上片互为呼应。
5、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⑥,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醒心亭记》
(注释):①涯:岸边。②欧阳公:即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觥筹交错
(2)树林阴翳
(3)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4)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3】(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6、阅读古代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后面的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 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物是人非难免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 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 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某班要在1月13日下午4点举行“安徽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活动,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了解安徽,赞美安徽,热爱安徽。请你参与进来。
(1)班委会打算邀请其他班级的部分同学参加,请你在班会开始的前一天出一则通知。
通知
|
(2)下面是主持人写的一则开场白,请你帮忙解决一些问题。
“八百里奔腾皖江东西横贯,【A】七千万儿女在她的哺育下处处显生机。安徽是一个物华天宝的地方:铜陵的铜,两淮的煤,水东的蜜枣,砀山的梨;北有凤阳花鼓,南有安庆黄梅。安徽更是一个【B】__________的地方:七十二峰秀丽黄山遐迩闻名,天地灵秀孕育了无数优秀儿女。吴敬梓看破封建科举著有《儒林外史》,邓稼先抛弃海外荣华成为‘两弹元勋’。有方苞、【C】______________等【D】文化名人发扬青史,更有丁汝昌、戴安澜等爱国英雄享誉中华。作为安徽人,我们无比自豪!我宣布‘安徽在我心中’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①画线句子【A】要改成能和前面一句形成对偶的句子,你认为应该这样改:_____________。
②文中【B】处要填一个符合下文内容的成语,你认为应该用_______________。
③主持人不知道安徽更多的文化名人,只想起一个,让你帮她再补充一个。你在【C】处补充的文化名人是________________。(文中已出现的不能使用)
④画线句子【D】动宾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本次主题班会,你筹划了哪些活动内容?(至少3项)
8、以下是小禾为班级“自强不息”的诗文集写的前言和后,记的部分内容,请你在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诗句,帮助补充完善。
【前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的“____,______”纵然理想与现实有矛盾冲突,仍忧国忧民,奋发有为;自强是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赠》中的“____,____”,向好友表示虽长期谪居却并不消极气馁,要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的昂扬振奋;自强是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____,____”抒发诗人被“赐金放还”后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自强是韩愈一封谏书,被贬路途遥远的潮州,英雄失路,却仍不变“____,______”的坚定信念。
【后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宁波新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一脉相承。勤劳善良,淳朴真诚的宁波人们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在文坛、体坛、科技、农业等方面均创造了佳绩,感动了中国人物屠呦呦就是新时代宁波人民无私奉献的代表,正可谓:“____,______”。(用《沁园春·雪》的句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可替代现有密码的技术
①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每天都会面临一项重大的考验。这个考验就是——记住密码。除了不好记之外,密码安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②随着近年来重大数据泄露事故的频发,过去基于密码的在线身份验证技术已经难以维持互联网经济的稳定发展,安全界关于“密码已死”的呼声越来越高。
③越来越多新的验证方式出现,逐步替代了密码在一些场景中的应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推出的 TouchID 指纹识别技术。
④此外,人脸识别(已成熟应用在门禁、软件等领域)声纹识别(信息、金融领域)也在快速发展。这些新的验证机制带有极强的生物属性,难以复制、验证方便,而基于密码另一形态的数字证书也发展迅猛,在通讯、金融领域已广泛应用。
⑤通过指纹、虹膜等人体固有生理特征,再结合计算机、光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对个人身份进行识别和判定,确实能够将人们从繁琐的密码迷宫中解脱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推动去密码化的强认证协议标准组织 FIDO 联盟应运而生。FIDO 的目标是创建一组新的协议,支持对 Web 应用持续的、安全的、无需密码的访问(即所谓的非密码强认证)。
⑥该联盟认为,指纹识别的功能不应该仅是设备解锁这么简单,它应该让服务、移动支付甚至企业管理变得更为高效。他们将其终极目标概括为 4.个字:“杀死”密码。
⑦FIDO 将用户的密码凭证储存在某些设备中,用户的密码不会被发送出去,而是在设备内部通过软件来处理。企业如果要使用 FIDO 的认证方式,只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验证软件,然后在客户和员工的设备上安装相应的插件或应用程序即可。一旦验证通过,软件会将密钥发送到登录服务器,此过程中系统不会保存任何登录信息。之后,登录服务器会发送密钥到用户设备上,表示验证已经通过。与目前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模式相比,这种登录方式很难被黑客破解。
⑧FIDO 标准支持任何一种认证方法,可选用的手段包括生物特征识别、语音识别、脸部识别、USB 验证令牌、NFC技术和一次性密码等。不论是用传统的硬件认证,还是用生物辨识如指纹、虹膜、声纹、脸部辨识,依照 FIDO 的标准,都能够当作身份识别认证使用。
⑨FIDO 联盟的成员越来越多,包括谷歌、黑莓、微软、阿里巴巴等诸多世界知名的公司。他们遵循一个统一的技术和安全标准,随之带来的是双赢的结果,比如指纹识别从一项技术落地到实际应用场景中。
⑩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会有越来越多的场景通过人体的面容、指纹、声纹等方式进行验证。我们可以预见,需要单纯密码的场合会越来越少,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保养好我们的嗓子、手指和脸才是王道。
((摘自《百科知识》2015.4)
【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当前的密码存在着难以记忆的问题,因此导致了重大数据泄露事故频发。
B.FIDO标准是只支持指纹、虹膜、声纹、脸部辨识等生物识别的一种认证方法。
C.世界知名公司都加入了FIDO联盟,旨在能够优先使用“指纹识别”等新技术。
D.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未来会在越来越多的场景用到生物识别的验证方式。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的密码存在着难记和安全隐患两个问题,所以导致重大数据泄漏事故频发。
B.不论是传统的硬件认证,还是生物辨识,FIDO标准都支持认证。
C.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要注意保养好我们的脸、手指和嗓子。
D.强认证协议标准组织FIDO联盟的终极目标是“杀死”密码,世界知名的公司都加入了FIDO联盟。
【3】下面关于本文说明方法或说明语言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新的验证方式出现,逐步替代了密码在一些场景中的应用。
B.第⑦段最后一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FIDO比目前的登录方式更安全。
C.“安全界关于‘密码已死’的呼声越来越高”一句中关于密码死亡的说法运用了拟人手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D.“不论是用传统的硬件认证,还是用生物辨识如指纹、虹膜、声纹、脸部辨识,依照FIDO的标准,都能够当作身份识别认证使用”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浅阅读,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张贺
①“浅阅读,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近日,作家王蒙在上海图书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论坛上谈到网络阅读时指出:“网络时代让我们的阅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阅读变得过分轻松、方便时,我有一个担忧:浅层的浏览会不会从此代替专心致志、费点劲儿的思考,久而久之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如此一来,阅读会不会变为表层浏览、浅层思维,人们看似夸夸其谈、无所不知,事实上却缺乏深入的、系统的、一贯的思考。”
②王蒙所指出的“浅阅读现象”的确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互联网特别是微博的兴起,使以往碎片化的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人们的阅读变成了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往往前一个热点话题刚刚兴起,就被接踵而至的新话题所取代,网民的兴趣点在页面之间来回跳跃,思维不再连贯,思考不再深入,在追新逐异中使思想应有的“深入、深刻、深度”成为牺牲品。有人因此调侃,网络使“知识分子”变成了“知道分子”。
③网络时代浅阅读的这种特点,很大程度上是由互联网的特性决定的。把绝大多数网页链接起来的不是逻辑关系,而是时间顺序和相关性原则。就以微博为例,在同一页面上出现的每条微博信息是以更新时间为序排列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从上到下的浏览方式强迫读者必须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阅读140个字大概也就几秒钟,海量信息在使用户满足的同时也产生了迷失。也就是说,微博的阅读走向是完全不可控的,你不知道它会把你带往何方。
④这种阅读方式与传统的图书阅读有本质区别,后者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章节之间靠平行、递进等逻辑关系排列。读书尤其是读比较艰深的作品,需要读者投入全部注意力,一遍不懂,还可以回过头去重看。而网络阅读的跳跃性使看似非常简单的重看变得困难重重——因为不断有新的东西在吸引你的眼球。
⑤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网络阅读如同在一块木板上到处敲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传统的读书如同在木板的一处钻孔,务求深透。
⑥因此,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对互联网的利弊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利用其快速、便捷、互动的优点,也要警惕其泛滥、浅薄。不能把浅阅读当成阅读的主流,忽视甚至放弃传统阅读。在阅读这件事上,保守一点儿没有坏处。
⑦出版界对于浅阅读的潮流,不应一味迎合,而应在满足的同时有所引导。老实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拿出大块的时间投入阅读的确越来越难,社会的整体阅读趋势日益倾向于休闲娱乐,快餐读物、图片读物因此大行其道,而严肃作品销量每况愈下。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出版界如果完全回避读者的浅阅读倾向,显然难以生存。但一味迎合也绝非最佳选择。如果能在流行读物中增加思考的深度,提高其知识“含金量”,对读者和出版界而言,是双赢之举。只有这样,读者与出版界之间才能互相提升。这方面,我们不妨向国外出版界借鉴一二。比如,用神经学、认知心理学等最新成果反映人的成长的《社会动物》,研究人才培养规律的《异类》等国外社科作品,虽然是流行读物,但视角新颖,知识新鲜,深入浅出,有益有趣,一样登上畅销书榜。而国内类似的作品太少了。
【1】根据选文内容,给“浅阅读”下一个定义,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浅阅读是一种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的表层浏览、浅层思维。
B.浅阅读是一种夸夸其谈、无所不知,事实上却缺乏深入的、系统的、一贯的思考的阅读。
C.浅阅读是一种倾向于休闲娱乐的表层浏览,没有深入思考而采取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浅层思维式的阅读。
D.浅阅读是一种思维不连贯,思考不深入,在追新逐异中使思想应有的“深入、深刻、深度”成为牺牲品的网络阅读。
【2】阅读选文,在下面表格空白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论证思路 | 段落 | 主要内容概括 | 论证方法 |
提出问题 | ① | 浅阅读,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 |
分析问题
| ② | A |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
③ | 浅阅读现象的成因 | B. | |
④ | 分析浅阅读与传统图书阅读的本质区别 | 对比论证 | |
⑤ |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 ||
C. | ⑥ | D. | |
⑦ | 对于浅阅读的潮流,不应一味迎合,而应在满足的同时有所引导。 |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
【3】作者说:“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对互联网的利弊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利用其快速、便捷、互动的优点,也要警惕其泛滥、浅薄。”请分别为“充分利用”和“警惕其泛滥、浅薄”补充一个事例论据。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宇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可“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街·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息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坐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薄”“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薄”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⑦看来在古代私塾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携》,有删改)
【1】文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私塾教育?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也描述了私塾教育,它印证了本文哪一段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4】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古代私塾不仅注重读书、写字、习经史、学六艺,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比较严格。
B.宋代的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相当于现代的“普通班”“重点班”“特优班”。
C.私塾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私塾教育崇尚德育之治、大众化授课模式,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D.在古代,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可以培养孩子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12、请以“一起走过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3)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