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国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极少数干部仍然漠不关心贫困群众的做法让我们不能容忍。
B.嫦娥五号工程成功实现了多方面技术创新,对于我国提升航天技术水平、完善探月工程体系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C.2020年岁末,寒潮来临,台城各学校都能未雨绸缪,加强巡查,做好防御雨雪灾害的各项工作,确保师生安全。
D.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各国是如此的休戚与共。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是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B. 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我们学过他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C.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我们的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就节选自《四世同堂》。
D. “足下事皆成”中的“足下”是古人对于别人的敬称,指对方;“上使外将兵”的“上”是臣下对皇帝的敬称。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前挡风玻璃突然爆裂,仪表盘失灵,在这间不容发之际,机长沉着处理,飞机终于转危为安。
B.在语文的浩瀚天地里,我们附庸风雅,一路采撷,一路收获,让心灵走向远方。
C.“最强大脑2019脑王”郑林楷并未因第二场国际比赛输给剑桥队就自惭形秽。
D.亮丽的平面色块和挥洒的用笔相得益彰,使这幅画呈现出和谐之美。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走进美丽的百里杜鹃,我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B.捐赠仪式上,爱心人士向留守儿童捐赠了校服、文具、图书三百余本。
C.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D.这次全市开展的环保征文活动,五个小学的学生获得了二等奖。
5、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求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口技》一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 。它是___代人_________ 编辑的一部小说。而《口技》的作者则是__(朝代)__________。
【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中间(_______) 曳(______)屋
【3】翻译句子。“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4】下列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指: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B. 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C. 毕:众妙毕备 群响毕绝
D. 转轴拨弦三两声 曲终收拨当心画
【5】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6、阅读杜甫的诗歌《严郑公宅同咏竹》,完成小题。
绿竹半含箨①,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②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③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含箨(tuò):包有笋壳。②书帙(zhì):书套。③娟娟:姿态美。
⑴下列描写竹子与“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情境不相符的一句是(________)
A.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 B.霜根渐随斧,风玉尚敲秋。
C.龙孙春吐一尺芽,紫锦包玉离泥沙。 D.昨传新笋发,扶杖绕林看。
⑵请赏析颈联“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松竹梅,历来为人所喜爱,被称为“岁寒三友”。你认为这首诗反复状写竹子的可爱, 有何用
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九年级组开展以“少年当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帮助主持人完成(1)中的开场白的撰写,并在(2)的横线上写上完整的结束语。
(1)“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一代代青少年的接力奋斗中实现。我们要传承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担当这伟大的使命。在身处逆境时,我们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乐观积极的精神;在前路迷茫时,我们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的昂扬斗志;在人生处于低谷时,更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刚正不阿、一心为国的信念。九年级组“少年当自强不息”演讲比赛,正式开始。
(2)_______________。
8、请完整填写宋朝词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_________,人不寐,__________。
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浮冰上的两者
[丹麦]哈夫•B•卡威
饿到第三天的晚上,诺尼想到了尼玛克。在这座漂浮着的冰山上,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甚至失去了他的小刀。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的雪橇犬--尼玛克。现在,他们两个卧在冰上,睁大眼睛注视着对方--双方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饿又冷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但是,村里的人在食物短缺的时候,不就毫不迟疑地杀犬充饥吗?
“尼玛克饿久了也要寻觅食物的。我们当中的一个很快就要被另一个吃掉。”诺尼想。空手他可杀不死尼玛克,这畜生身强体壮,现在又比他有劲,所以他需要武器。
诺尼脱去手套,解下了伤腿的绷带。在几个星期以前,他摔伤了腿,用两块小铁片和绷带捆扎固定。
他跪在冰上磨着铁片,尽量不去想磨铁片干什么。铁片的边缘磨薄了,天亮时分,小刀磨好了。
诺尼从冰块中拔出小刀,用拇指轻轻拭着刀锋。太阳光照在小刀上,折射到他眼里,使他一时看不见东西。
诺尼硬起心肠来。“来,尼玛克。”他轻声叫犬。
尼玛克迟疑地看着他。
“过来。”诺尼叫道。
尼玛克走上前来。诺尼从那畜生盯着自己的眼神里看到了恐惧,从它的喘气声中和缩头缩脑的样子感觉到了饥饿和痛苦。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尼玛克越走越近,它已经意识到了诺尼的意图。诺尼感到喉咙梗塞,他看到犬的眼里充满了痛苦好!这下是动手的时候了!
一声痛苦的抽咽使诺尼跪立着的身体一阵震颤。他诅咒小刀,紧闭两眼,摇摇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远。然后,他张开空空的双手,蹒珊着扑向尼玛克,他倒下去了。犬围着诺尼的身体打转,嗥叫着。这下诺尼感到极度的恐惧。
他已经扔掉了小刀,解除了武装。他太虚弱了,再也不能爬过去取刀子。现在只有听任尼玛克的摆布了,而且尼玛克也非常饥饿。
犬围着他转,然后从后面扑了上来。诺尼可以听到这畜生喉咙里的吞咽声。
诺尼闭上眼睛,祈祷犬的攻击快一些结束。然而,他感觉到犬滚烫的舌头直舐他的脸。
若尼睁开眼睛。他张开手,抱住尼玛克的头。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一小时后,一架直升机出现在北边天空。飞机上一个海岸巡逻队的小伙子俯视着下面,他看到了漂移着的冰山,发现冰山上有什么东西在闪光。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地在动。他让飞行员降低飞机,看到冰峰的阴影下,有一个黑而不动的像人一样的黑影。怎么,还有两个黑影?他把飞机降落在一块较平的冰面上,然后上了冰山,黑影是两个--一个小男孩和一条爱斯基摩雪橇犬。小男孩已经昏了过去,但还活着。那条犬无力地哀叫着,已经衰弱得一动也不能动了。
吸引了飞机上巡逻队员注意力的闪光物质是一把粗糙的小刀,刀尖向下插在不远的冰面上,在风中摇曳着。
【1】作者为什么频繁更换雪橇犬的称谓为“犬”、“尼玛克”、“畜生”?
【2】文中两次提到“太阳光折射”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本文第一段的特点及妙处。
【4】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何深意?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老不死的贼
①孔子有个老相识叫原壤,有一次他叉开双腿坐着等孔子。孔子见他这么没礼仪,很是不高兴,用手杖敲着他的小腿说:“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的意思是:“小时候不孝悌,长大了无成就,老而不死,你这就是害人虫。”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最后一句。只是这样一句用来骂“老而无德”之人的话,时至今日,却常常成为“少而无德”之人的标配言辞。不少时候,老人步履蹒跚、言辞不清、反应缓慢,都有可能招至一声“老不死”的咒骂。
②孔子冤枉极了,明明一生都在强调礼,却莫名其妙成了这句无礼言语的始作俑者,更何况这句话本身是孔子在骂对方无礼。不过,孔老夫子并不孤独。唐代元稹悼念亡妻的组诗《遣悲怀》中,有一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原本的意思,是夫妻间终有生死一别,但共过贫贱的患难夫妻,在诀别时更感哀痛。这么情深痛绝的一句“贫贱夫妻百事哀”,现在却常被等同于“家里没钱烦恼多”。倘若泉下有灵,恐怕元情圣要找到孔圣人抱头痛哭吧。
③这些情形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生活中的语言,通常为了表达的简洁牺牲了字面语意的清晰,而大众则不一定有相应的知识积累,理解和运用的偏差自然不可避免。我们固然知道“今天真热”不是“天真”这个词的正确用法,并引之为笑谈,但我们未必清楚“空穴来风”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宋玉的《风赋》,本义是“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和现在的意义恰好相反。生活中,我们往往“空穴来风”,乃至于“今天真热”而不自知。
④如果只有这一个原因,也不见得是坏事。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像大家几乎全都误用“空穴来风”,而没多少人知道它的本义,如今权威词典便采纳了它的新义。反而,如果人人都在说话写作时按部就班、丁卯分明,那么汉语恐怕会逐渐凋零。因为最严格的规范意味着最稳定、最没有变化,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借助十年、百年、千年前人们对语言的认知和创造,来涵盖无穷远的未来中,人们需要用语言表达的无限的可能性。
⑤很多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约而同踩出路是一回事;没几个人走却硬是要开辟新路又是一回事。既不是语言字面含义的模糊带来了理解的偏差,也不是长久地被误用以至于约定俗成,不少人就是觉得说话和写作是自己的事,完全可以随心所欲。“活水清渠”不等同于“开闸泄洪”。语言一方面需要变化,另一方面必须稳定,这两者存在微妙的博弈关系。不变的语言当然是死语言,满足不了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求,肆意变化的语言却更糟糕,它失去了语言的根本作用——沟通。不说那些哗众取宠的生造词句,哪怕是最热门的网络词汇、最新鲜的字母缩写、最前沿的科学名词,它们虽必不可少,但也绝不能泛滥。好比长期缓慢的演化让我们适应自然,短期大量的突变则是致命的疾病。
⑥值得一提的是,忽视传统文学底蕴造成的误用,毕竟还是越少越好。语言有工具性,但绝不仅仅是一个工具,特别是汉语这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语言,自有它的厚重。当我们为了表达的新鲜和方便,或者仅仅因为无知而抛弃了一分厚重,也就斩断了一根文化传承的链条。长期以往,“贫贱夫妻”便永远失去了那一份深情,“老不死的贼”便永远只能是无德之人口中的粗鄙之言,岂不痛哉?
【1】文章①②段举例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2】文章第③段第一句话,“屡见不鲜”的原因有哪些?
【3】请解释下面加点部分在文中的意思。
(1)生活中我们往往“空穴来风”,乃至于“今天真热”而不自知。
(2)“活水清渠”不等同于“开闸泄洪”。
【4】阅读④~⑥段,说说语言有哪些作用?
11、远与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①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从铁路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八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这一切,营造出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氛围。
②二十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③司机多年操劳,恪尽职守,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他驾驶长长的列车横贯大地已上万次。他自己的子女都已长大了,结婚了。
④他曾四次在他面前的铁轨上看到了可怕的悲剧所凝聚的小点,像颗炮弹似的射向火车头前的恐怖的阴影——一辆满载小孩子的轻便马车和密密一排惊惶失措的小脸;一辆廉价汽车停在铁轨上,里面坐着吓得目瞪口呆状若木鸡的人们;一个又老又聋的憔悴的流浪汉,沿着铁路走着,听不到汽笛鸣声;一个带着惊呼的人影掠过他的窗口。
⑤——所有这些,司机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懂得一个人所能懂得的种种悲哀、欢乐、危险和辛劳。但不管他见识过多少危险和悲剧,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作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⑥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就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一百次的阴晴明晦,一千次的风雷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终于,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而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⑦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他慢慢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吗?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吗?
⑧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他越向前行,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要找寻的房屋前面。他立刻知道他已经找对了。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铁轨的闪光。
⑨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但现在,在门前,手却发抖了。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⑩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那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象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股脑儿消失了。
⑪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着,拼命把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视作一种耻辱。那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着她的女儿。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两个女人始终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他知道的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着光的铁路远景,幻想中的美好小天地,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永不再来了。
【情节梳理】
【1】根据内容,完成梳理图。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_
【技法品鉴】
【2】细读语句,完成品鉴。
(提示:结合小说内容,从写作技法,如对比、铺垫、视角等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品鉴)
距离 | 远 | 近 |
妇人 | 勇敢从容的挥手致意,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 勇敢、坦率、深情 | 脸严峻、枯萎、消瘦;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小眼睛,惊疑不定…… 两个女人始终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 |
(1)品鉴: |
(2)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观点阐述】
【3】同学们针对小说结尾司机是否该去看妇人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该去,有人认为不该去。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
【主题探究】
【4】读完《远和近》一文,小文用顾城的《远和近》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联系小说,结合你的思考,推测小文这样做的理由。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云时很近 你看我时很远 —顾城《远和近》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往今来,那些优秀人物的精神常常令人感动、向往。箪食瓢饮,贫居陋巷,而“不改其乐”,是颜回的安贫乐道、矢志不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胸怀天下、忧国忧民;“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是赵一曼的精忠报国、视死如归;“攻城不怕艰,攻书莫畏难”,是叶剑英的知难而进、刻苦攻读。
毛泽东曾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习近平也强调:“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请以“人,总要有一点精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明确,文体特征鲜明,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得透漏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