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①白云依依,轻风袅袅。②江湾里停泊的龙舟盛装待发:红面黑须的洪圣神龙,昂
首挺胸,威武无比;娇艳无须的天后神龙,鳞甲斑斓,灵气逼人;童面稚气的哪吒飞龙,
翘起龙尾,英姿飒爽……③随着发令枪响,龙舟扬幡鼓棹,犹如一条条出海蛟龙,激起
团团雪白浪花。④只见,锣鼓手端坐舟前,号子鼓点,时急时舒;桡手们聚集舟中,听
令而动,挥桡划桨;招子手稳立舟尾,把舵定航,胜券在握。⑤江心,桡楫击浪,龙舟
竞渡;岸边,呐喊震天,人头攒动……⑥如此热烈壮观的龙舟赛,怎不令人惊叹震撼?
A.第②句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描绘出龙舟色彩艳丽、形貌各异的特
点,也写出了龙舟盛装待发的气势。
B.第③句把起航的“龙舟”比作出海的条条“蛟龙”,生动地写出了龙舟竞发、浪花翻
腾的壮观场面。
C.第⑤句运用对偶的方法,描写了龙舟曲折前行、赛手口号声声的激烈场景,语言凝
练,节奏感强。
D.第⑥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龙舟赛热烈壮观的场面让人震惊赞叹,极具感染
力。
2、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言而喻,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
B.东沟月季园绿树成荫,花开似锦,游人如织,这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引人入胜。
C.在读书汇报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D.影片《刺客聂隐娘》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该片曾在随州洛阳取景。“银杏画面充满诗意与仙风,实在太惊艳了!”观众们这样吹毛求疵地评价道。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
B.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是某种技术,随时随地学习,这是不断提升自我的不二法门。
C.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这里的行云流水让众多中外游客赞叹不已。
D.春节期间,当越来越多的人忙于抢红包并乐此不疲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变成了“我看着你,你却在抢红包。”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②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③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喜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喜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④所以它们看小说和喜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
⑤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喜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⑥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
A.⑥①②⑤④③
B.②①⑥⑤③④
C.⑥②⑤①③④
D.②⑥①⑤④③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出师表(节选)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盖追先帝之殊遇 殊遇:特殊的礼遇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提拔、晋升
C.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均:公正、公平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憎恨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告之于帝
B.先帝称之曰能 何陋之有
C.以光先帝遗德 静以修身
D.可计日而待也 学而不思则罔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先客观准确地分析天下形势、蜀国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再提出建议,并从正反两面加以申说。
B.选文第②段先提出第二条建议,并从正面强调若执法不公,就会出现“偏私”和内外异法的情况。
C.选文第③④段分别从宫中和府中两方面,向后主刘禅“选贤与能”,为第⑤段提出第三条建议做铺垫。
D.选文寓情于议,即叙述先帝刘备对贤臣的“殊遇”,鼓励刘禅效法先人,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的感激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6、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赏析“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词。
【2】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渔家傲·秋思》围绕“异”字写出了塞外的萧瑟荒凉,体现了将土们生活的艰苦。
B.“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
C.“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一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D.《渔家傲·秋思》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7、综合性学习与探究。
江都区国际学校正在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两幅书法作品,请指出它们各属于什么字体,并结合字体特征说说你喜欢哪一幅及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表达“自强不息”含义的名句,请你举出一例并说说其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年强,国家强;青春梦,中国梦。请依据下面一段文字,补写青春座右铭。
青春应立志为国。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国家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
青春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
①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 ,在河之洲。(《诗经》)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____________。(王国维《人间词话》)
⑤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
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⑦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⑧ ,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9、阅读下文。
诗中有科学(节选)
叶永烈
①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这话不假。
②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⑴,“白云生处有人家”是⑵,“停车坐爱枫林晚”是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⑷。他还认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后两句属“主观镜头”——“举头望明月”是仰视镜头,“低头思故乡”是俯视镜头。
③一位画家读古诗,则喜欢分析诗中的色彩,她以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强调了暖色调,而用冷色调为衬托。“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把鹅在水中那鲜明的色彩写得多么逼真,而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是一幅水墨国画。
④我很喜欢李贺那首充满幻想色彩的《梦天》。诗人做起南柯之梦,翩翩然在太空中遨游,他“回头下望尘寰处”,看到什么景色呢?呵,“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原来,他看到中国九州就像九个烟点子似的,而大海仿佛杯中的一汪清水。此景此情,犹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所见到的那样真切。然而,李贺生活在唐朝,终生未离开过地球,也从未听说过什么“宇宙航行”,况且他只活了二十七岁。我反复吟诵《梦天》,深深佩服这位青年诗人那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⑤我以为王之焕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严格符合几何定律的。确实,“望远必须登高,登高方能望远”。观察点越高,可见范围越大、越广,即所谓“ A ”(杜甫《望岳》)。古时候,人们修造高高的烽火台,后来人们打仗首先抢占制高点,直到如今人们利用飞机、人造卫星那“高度优势”进行侦察、勘查、摄影,其中的科学原理,岂不与王之焕的诗句属于“同理”!
⑥辛弃疾在农村闲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词中富有农业知识,《西江月》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揭示了“蛙声”与“丰年”之间的有机联系。青蛙俗称“护谷虫”,是一员捕虫大将。蛙声不息,除虫去害,便使稻花飘香,五谷丰登。在《鹧鸪天》中,辛弃疾写下了“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样清新的句子,表明宋朝已经深知养蚕技艺,很善于掌握孵蚕、养蚕的季节。他在《菩萨蛮》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是符合现代热力学定律,说明任何物体都有自动降低自身能量的趋势,即使是“青山”也无法遮住!
⑦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有一句并不引人注目的诗——“夜雨剪春韭”。我觉得,从这五个字中,可以考证出许多关于唐朝种植韭菜的知识:一、韭菜俗称“懒人菜”。种一次,割多次。唐朝种韭菜,已懂得韭菜是多年生草本,可以剪了长,长了剪,而不是连根拔掉收下来;二、唐朝时已知春天的韭菜鲜嫩好吃,而且懂得在春雨绵绵的夜间去剪,那时剪下的韭菜水灵灵的,可作佳肴。
⑧有趣的是,我还常发现,有的诗句从文学上讲是难得的佳句,从科学上考证则不尽然。如李白《将进酒》一诗开头两句,曾为多少人所传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实,“奔流到海”变为水蒸气后,还是“复回”了,依旧从“天上来”,落进黄河,再“奔流到海”,如此循环不已。
⑨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风骚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诗中也有科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
【1】请根据你对杜牧《山行》一诗的理解,将“特写”“全景”“中景”“远景”这几个分镜头名词分别正确填入第②段中的⑴⑵⑶⑷处。
【2】作者遣词用句非常准确。比较②③段首句中加点的词语,评述这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位置,并解说其原因。
【3】请在第⑤段横线A处填入杜甫诗中的一个名句。
【4】“我也读古诗词,不过,我常常从科学的角度品诗、评诗,分析诗中的科学”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哪两个段落之间,才能使文章通畅?
【5】不仅诗中有科学,成语中也有科学。如“回光返照”,指太阳落下地平线时,由于光的反射,又有短时光亮,用来比喻事物灭亡前的短暂兴旺,十分形象。请你也试举一个这样的成语,并作简略说明。
10、(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鹃正点亮我们的灵魂
冯金彥
一朵朵杜鹃仿佛是一只只蝶,从无尽的春色中飞了出来。
杜鹃的热烈,是春雨在一夜之间点燃的,随风潜入夜之后,漫山遍野都是一片火红,让你不知道谁是这幅美丽画卷的真正作者了。
③杜鹃花不管这些,只是美丽自己的,依旧美丽自己的。
④作为花,井冈山上的杜鹃花和别的花不同的是,它懂得对于一种花,高贵的是追求,美丽只是一件外衣。因而在井冈山和杜鹃相识,你会了解到许多和高贵与坚贞有关的故事。井冈山的杜鹃,仿佛是一个个小小的螺钉,把一种美丽,一种气魄,组合安装在井冈山上。如果没有这些杜鹃,那些山的刚毅就少了一些色彩,那些竹的挺拔就少了一些韵味。
⑤井冈山的杜鹃,是井冈山的一个孩子,再难的日子,井冈山也没有舍得让杜鹃去流浪,井冈山处处是杜鹃的家,每一粒种子想去的地方都有泥土的拥抱。只是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杜鹃,依旧不显老,依旧是当年的样子,依然在讲述那些历史的故事。
⑥历史,不只是那些死去的东西。
⑦死去的东西太多了,历史那间小小的库房存放不了那些名字。于是,我们知道那些死去的小草,那些死去的花朵,对于一个春天没有意义,对于一片土地没有意义,甚至一个死去的生命,那些在荒野上寂寞的土堆里埋葬的名字,除了他们的亲人,我们又有谁会了解与那些名字有关的故事呢?
⑧可是,井冈山上的这些名字不一样。
⑨井冈山的杜鹃也不一样。井冈山的杜鹃之所以成为走进我们生活甚至走进我们生命的一朵花,是因为有一种东西和杜鹃花小小的花蕾一样,总会在春天醒来,或者说被杜鹃唤醒,一种井冈山精神,一种民族的精神,几十年过去了,也依旧不显老,依旧是当年的样子。
⑩一个人或许没有血性,或许为欲望折腰。可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血性,一个没有血性的民族,就像诗人田间的诗中所说的: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哪,这就是奴隶!”
⑪井冈山的杜鹃是血性的杜鹃。
⑫井冈山的人也是血性的人。回望历史,一个个从井冈山走出的名字和沉睡在井冈山里的名字,像红红的炭火,温暖了冰冷日子里的中国。我们无法听到他们的声音,除了黄洋界的林涛之外,红光医院的旧影。我们甚至感受不到他们的气息,只有这些从泥土深处,从岁月深处挖出来的一些碎片,真实地告诉我们,他们曾经来过,在这里生活过,他们曾经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是蓬勃的生命,是我们的亲人。
⑬至今,在井冈山的山岗上,如果不小心,还会从地上捡起几片炮声。你必须分外小心,你不知道,在那丛杜鹃下曾经留下毛泽东的脚印,朱德的脚印。而那条挑粮的小路仿佛是一个书签:一个书签夹在这里,说明这一页是历史正在看的,说明这一页是我们正在看的;一条挑粮的小路夹在这里,是在为历史留一个记号,否则,那些出去散步的英雄们,找不回来。
⑭我们就站在井冈山上远望。
⑮一个人在井冈山上望了望, 日子就长了,一群人在井冈山上望了望,目光就远了,一只鸟在井冈山上飞了飞, 翅膀就硬了。这就让我想起自己的故乡,想起故乡的山岗上那旺盛而茂密的柞树林,那些生命力极强的柞树,枝干挺拔、绿叶婆娑,生生灭灭养育着故乡的山水和故乡的人。即便被砍伐下堆积在角落,它仍然洋溢着澎湃的激情,只要有一场透雨,便会长出一丛丛的木耳,像是招展的旗帜,像是倾听世界的耳朵。而柞树林里那些抗联英雄的名字,杨靖宇、赵一曼、苗可秀,他们也是盛开在北方的红杜鹃。
⑯这朵朵盛开在祖国大江南北的红红的杜鹃,仿佛是一个个人类伟大精神的火炬手,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一生一世,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上,把一种永远与不朽传递下去。
⑰于是,我们想起了一位美国作家的一句话:“你可以把一个男孩从乡村的土地带走,但你却不能把乡村从男孩的身上带走。”
⑱是的,你可以把一个人从井冈山带走。
⑲但你永远不可能把井冈山的杜鹃从他的心中带走。
(选自《人民日报》2016.5.2》
【1】井冈山杜鹃花与别的花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作用?作者对它的感悟怎样?
(1)井冈山杜鹃花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井冈山杜鹃花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井冈山杜鹃花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而那条挑粮的小路仿佛是一个书签:一个书签夹在这里,说明这一页是历史正在看的,说明这一页是我们正在看的”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3】文章引用田间的诗,有什么表达效果?
【4】通读全文,分析井冈山杜鹃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11、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来新学校上学后,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我把重新写好的作文交上去,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是班上写得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只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从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我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填写“我”对“老师”心情的变化的表格
时间顺序 | 刚接触王老师 | 王老师要调走 | 以后的岁月 | 邂逅林老师 |
心情变化 | (1) | (2) | (3) | (4) |
【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请依次简要分析眼睛濡湿的原因
(1) (2) (3)
【3】请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语句。
1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亮表哥重点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金融企业工作。他经历了不断重复的加班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后,内心觉得挺累,于是选择“逃离”,辞职后回家“躺平”,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刷手机,什么事也不关心。
这件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选择一个写作任务,明确写作目的,依据文本类型,借助“参考角度”进行构思,也可自定角度。
写作任务 | 写作目的 | 文本类型 | 参考角度 |
任务一 | 交流沟通 | 书信 | 请你以小亮的身份,给表哥写一封信,劝说表哥不要“躺平”,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 |
任务二 | 分享表达或 发表现点 | 文体不限(诗 歌除处) | 可以叙述自己经历的故事,分享感悟;或进行文学创作;或联系现实发表自己的看法…… |
【写作要求】
①选择任务一,以“给表哥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选择任务二,以“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②符合文体特征。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