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写的诗句,正确的一项是( )
要看银山拍天浪, 。(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A.开窗映入大江来
B.开窗放入大江来
C.开窗映入长江来
D.开窗放入长江来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有一种符号,万千个方块,数千年发展,传承着中华文化,傲视着世界文明——这就是汉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作为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是我们更好地了解祖先的有力媒介
②即便到了计算机时代,依然是中华文化勇于变革、积极进取精神的缩影
③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精巧符号,创生至今,不管语音如何变化,结构都基本稳定
④不仅如此,汉字还是充满活力的文字系统,它经历了各种字体的发展演变
A.③④①②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③①④②
3、下列对有关知识的阐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B.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赵州桥显示智慧和力量)
C.“雄伟壮丽”“大家歌唱”“热爱祖国”这几个短语分别是并列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D.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句中的“;”应改为“。”)
4、下列选项是与《艾青诗选》相关的内容,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在 20 世纪 30 年代所写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黎明”。
B.他的长诗《火把》《像太阳》,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除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C.诗人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表达浓烈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北方》是他的成名作。
D.艾青擅长绘画,他的诗歌创作中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他的情思通过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简练、凝重地得以体现。
5、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怅恨久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 举大计亦死/管夷吾举于士
C. 上使外将兵/使人索扁鹊
D.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下列选项中的“以”字与“扶苏以数谏故”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杀之以应陈涉
B. 虽不能察,必以情
C. 皆以美于徐公
D. 先帝不以臣卑鄙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等死,死国可乎
(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4】能成就大事的人,往往在少年时期就胸怀大志。请你结合上文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胸怀大志”在陈胜、项羽、范仲淹身上分别是如何表现的。
(链接材料一)
项籍(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①……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②,族③矣!”梁以此奇籍。
(取材于《史记·项羽本纪》)
(链接材料二)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④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取材于《续资治通鉴》)
注:①[竟学]学到底。②[妄言]胡乱说。③[族]灭族,满门抄斩。④[矫厉]振奋。
6、读余光中《乡愁》一诗,回答下面问题:
【1】下列对《乡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思念亲人是假,思念祖国是真。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B.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有家难归,到有国难回的无奈,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C.这首诗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
D.这首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但却以“乡愁”贯穿其间;并且由前三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
【2】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这首诗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在描写表现乡愁的形象时借助了哪些形容词,有什么作用。
【5】诗人笔下的乡愁仅仅是个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吗?为什么?
7、综合性学习。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我国人民上下齐心,打响了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千万白衣天使逆行而上,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用担当与坚守,治愈一个个城乡。这些可敬可爱的“逆行者”让我们看到了战胜疫病的曙光。
为此,学校组织开展了以“战疫有我”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活动一:我播报)
校报讯 4月1日广西首批援鄂医疗队的17名柳州队员结束在南宁为期14天的医学隔离后,平安回到柳州。在紫荆花绽放的道路两旁,市民自发走上街头,迎接英雄凯旋。
上午9时许,柳产大巴从柳州市区出发,前往南宁迎接英雄。下午3时许,英雄们登车踏上归途。5时40分左右,大巴驶入柳州。车队行进的过程中,上千名市民夹道等候英雄凯旋,向他们表达崇高的敬意。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的拉着“向最美逆行者致敬”的横幅,有的举着“欢迎回家嗍螺蛳粉”的牌子,有的欢呼着“欢迎英雄回家”……英雄车队经过时,沿途的汽车也纷纷停下让行。司机们向车队行注目礼,还有不少司机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一历史性食客。看着热情的家乡人民,队员们无不动容:回家真好!
据了解,自疫情发生以来,广西分8批向湖北排除医疗队队员,共计962人。期中柳州共派出13家医疗单位的110名医务人员。
(1)九年级2班小记者柳柳参加了此次迎接活动,并写了以上新闻。请你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活动二:我探究)
(2)近日来,新冠肺炎病毒持续蔓延,世界各国再次面临严峻挑战。
①在某论坛上有一个关于中美新冠肺炎疫情统计表,请你仔细阅读表格,写出你的探究所得。
时间 | 项目名称 | 中国(人数) | 美国(人数) |
2020年7月1日 | 每日新增确诊 | 3 | 4.3万 |
累计确诊 | 8.53万 | 261.88万 | |
2020年7月2日 | 每日新增确诊 | 5 | 5.4万 |
累计确诊 | 8.53万 | 267.28万 | |
2020年7月3日 | 每日新增确诊 | 3 | 5.7万 |
累计确诊 | 8.53万 | 272.98万 |
探究所得:
(活动三:我跟帖)
(3)面对疫情,美国华盛顿的一名初中生艾米莉就“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在网上发出了求助帖,热心网友们纷纷跟帖献计献策。请你也在留言区跟帖,提出两条建议。
网友“三江人”:重视个人的生命安全,采取全面周密的防护措施,比如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跟帖建议:
8、(题文)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学子深情地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填写)
9、阅读《看云识天气》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接着,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珑不清。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新的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1】下面词语中的“薄”,与选文中“一层薄云”中的“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 薄板 B. 淡薄 C. 薄弱 D. 薄暮
【2】选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这个错别字所在的一项是( )
A.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
B. 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C. 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珑不清
D. 雨雪也就降临了
【3】选文中写云层由“卷层云”到“高层云”再到“雨层云”,其变化的特点是( )
A. 越来越低,越来越薄
B. 越来越高,越来越厚
C. 越来越低,越来越厚
D. 越来越高,越来越薄
【4】对文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表达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强调一定要下雨或下雪。
B. 意在说明大多数情况下会下雨或下雪
C. 意在说明以往是一定会下雨或下雪的。
D. 强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下雨或下雪。
10、炊烟缭绕
孙玉秀
①大壮咬紧了牙,挥起匕首,拦腰刺向他面前的那棵松树。匕首插进有些开裂的松树皮上,好似一刀扎进敌人的心脏。大壮又顺势跨出右脚,运足全身的力气,将刀锋向右划过去。褶皱的松树皮立刻断裂,木屑随风而落,露出一条很深的刻痕。
②前几天,大壮做饭的炊烟被山下的敌人发现。敌人立刻追踪过来,“围剿”了毫无防备的一个班,最终牺牲了三名战友,还包括对大壮最好的炊事班班长老高。这刻痕是最深刻最惨痛的教训,是战友们鲜活的生命啊!都是我的错,都是我无用!想到老高和另两名战友,大壮失声痛哭起来。
③“小同志,你哭啥?你是新兵吧,想家了还是怕鬼子?”
④大壮闻声止住了哭声,见连长老吴和一个浓眉大眼的高个子迎面走来,问话的就是高个子。
⑤大壮说:“我要给牺牲的老高和战友报仇!”
⑥老吴说:“大壮,我给你介绍一下,他就是咱们的……”
⑦高个子冲老吴一摆手,笑着说:“我姓张,刚过来,也算是个新兵嘛,来,咱们坐下来谈谈。”
⑧大壮有一点儿拘谨,见高个子说话很和善,便围过来坐下。大壮是一个月前加入抗联队伍的,枪法还不太熟练。老吴见大壮力气大又会做饭,便让大壮进了炊事班。
⑨高个子说:“眼下敌人实行封山集屯政策,就是想困住我们的队伍,断了我们的粮食。这密林莽莽苍苍,有树皮野菜,有野果子,更有老百姓的支持,想困死我们,那是敌人的妄想!”
⑩老吴紧蹙眉头说:“眼下的难题是我们缺少深山生活的经验。在深山里做饭,我们又在高处,只要炊烟一起,敌人就会发现我们。为这我们不仅连续二天都没敢生火做饭,而且还牺牲了好几位同志,这代价太大了。”老吴说完从腰间掏出一杆铜烟袋,搓了一把地上的干树叶子摁进了烟袋锅,点燃后吧嗒吧嗒抽起来。
⑪“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咱们队伍里这么多人,办法总会有的!小同志,你说呢!”
⑫大壮连忙点头:“我会砌烟灶,我在老家还干过瓦工活儿呢。”
⑬高个子伸出大拇指说:“好样的,如果能解决了炊烟这个难题,就是为咱们队伍立了大功。”
⑭老吴吐出几道烟圈,若有所思地说:“要想不被敌人发现,那得想办法让炊烟顺着地皮走,可炊烟也不会听话啊。”
⑮高个子赞同说:“那就想办法做一个通道,像烟囱一样的通道。”
⑯老吴咳了几声,嫌树叶子大呛嗓子,便把烟袋锅倒扣在地上,见烟圈依旧缭绕,又盖上泥土,伸出脚踩了踩,那些树叶子烟气便瞬间消失了。
⑰大壮盯着老吴手里的烟袋锅看了半天,一拍脑袋,从地上跳起来:“有了!我有办法了!”
⑱高个子哈哈大笑说:“我就说嘛,办法总会有的。”
⑲半个月后,高个子和老吴带领大壮及炊事班的战士成功研究出地下烟灶。也就是在地窖子里挖出三个坑洞,上面砌好锅灶,又顺着坑洞砌上一条排烟道,或者接上挖空的木槽。蜿蜒几百米,每隔一段留一个排烟孔。做饭时,灶烟就会顺着排烟道里的排烟孔分散冒出去。远远望去就像大山里的雾气一样,再也看不见那缭绕的炊烟了。“成功了!成功了!”大壮和战士们雀跃欢腾起来。
⑳那天晴空万里,高个子和老吴找大壮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大壮领到任务后格外兴奋,他和炊事班的战士们第一次大大方方点燃了灶火。从山下望去,密林之上,炊烟缭绕,颇为醒目。
㉑山下的鬼子见了,立刻集合队伍,很快围拢过来。高个子和老吴见敌人钻进了包围圈,一声令下,枪炮齐鸣,彻底给敌人“包了饺子”。
㉒打了胜仗,给老高和战友报了仇,大壮高兴得一夜没合眼,更加敬佩那个高个子和连长老吴。
㉓表彰大会上,高个子站在前面特意点名表扬了大壮,说他在研究排烟灶时有经验有胆识,遇事不退缩,是一名难得的好战士。面对敌人的凶残,我们的战士要学会用智慧和敌人周旋,跟敌人血战到底!保家卫国,誓死不屈!
㉔“天作被,地作炕,密林就是我的家……”战士们的歌声穿过密林,缭绕在长白山上的天空。大壮对老吴说:“连长,我早就看出来这位张同志不简单!原来他是咱抗联队伍的大官啊。”
㉕老吴笑着说:“那当然,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杨靖宇司令。”
【1】梳理小说情节,将图表补充完整。
【2】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杨靖宇司令的形象特点。
【3】从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刻痕是最深刻最惨痛的教训,是战友们鲜活的生命啊!都是我的错,都是我无用!
【4】文中多次写到炊烟缭绕这一内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小议“舒适区”
刘根生
①研究者通过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走出舒适区挑战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甲】 走出舒适区,一个人才能真正激活自我,适应变化,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是指离开舒适而熟悉的环境吗?当然不是。这里的“舒适区”并不是某个环境或区域,而是指心理上自我的安全空间。舒适区虽然是个美丽的地方,但没有任何东西在那里生长。比如有人沉湎于过往成就的舒适区,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就如同用同一张底片冲洗出很多张照片,似新实旧。再比如有人陷入“工作陷阱”,有难度的不愿干,没先例的不敢干,假装忙碌以使自己保持在舒适区,避免去学习新的东西,最终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乙】 不日新者必日退,长期处于舒适区会降低学习潜能,让人逐渐失去学习断事物的动力。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方可获得应对变化的能力,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③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 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④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中国高飞集团的高级饭工王伟,用手中的钣金锤敲击出 C919大飞机舱门下部的一道特殊弧线,舱体与工装之间的缝隙,让9丝(1毫米的百分之九)的量尺都无法通过,用超越极限的技术托举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职业航天员的超重训练,常用大型离心机增强对超重的耐受能力,训练强度接近极限时,受训人员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训练,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超越极限也是超越自我,每一个极限中都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⑤走出舒适区,有时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深秋的夜晚,西安一所高校的路灯下,十多个学生簇拥成团,用英语对话和讨论。这种自愿参加的“室外夜读”活动,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为什么有教室不用,要到路灯底下学习呢?同学说,教室环境太舒适,人容易生出惰性,冷一点,人反倒精神。这般自讨苦吃,是以苦为乐的精神境界,更是走出舒适区的行动力量。
⑥走出舒适区必然会感到些许“不适”,但这并不意味着陷入恐慌,当我们主动去适应变化、接受挑战,确立合理的目标,在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平台上打开自己新的可能,这种“不适”便会消散。【丙】 高原之上有高峰,让我们走出舒适区,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
(取材于《人民日报》)
(1)文中【甲】【乙】【丙】三处语句,哪一句是全文论述的观点?
(2)下列关于文章结构关系的示意图,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3)请结合链接材料和上面的文字,说说李宁是如何走出舒适区的。
李宁在运动员生涯中斩获金牌 106枚,也因此被誉为“体操王子”。退役后他本可以继续留在国家体育的相关单位工作,但是李宁选择走上一条崭新的创业之路,成立了李宁公司,开创了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的先河。面对一路高攀的业绩,李宁又以归零的心态,搭建了数字化供应链,完成了数字化门店改造,成就了不断创新的国潮之光。
(4)在第③段补充一个论据,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 )
【甲】吴文俊院士说:“我总似乎告诉自己要从‘零’开始,科学是这样的,你不能停。要不然就出不了什么成果。科研是永远都做不完的。”
【乙】行百里者半九十。
【丙】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2、大作文(40分)
从下面(1)(2)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写作。
(1)现代文阅读《药丸时代》中,陈先生后来的情况如何?请展开想象,续写小说后面的故事情节。从下面两个角度中任选其一,以“陈先生的幸福”或“陈先生的悲哀”为题目,写一篇600—800字的文章。要求:中心明确,想象合理。
(2)2015年,中国新闻记者柴静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专题片《穹顶之下》,让大家对空气污染有了清晰的认识,此片引发强烈反响,大家对柴静的勇于担当表示赞赏,人民网随即发文“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网络上很多人由衷地留言:谢谢你,柴静!向你致敬!其实在我们的内心,有很多人努力地做好本职,他(她)们的事迹让我们肃然起敬,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行动。请以“向你致敬!”为题目,写一篇600—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思想感情。不限文体(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