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衡阳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有关名著内容描述正确的是( )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撰的一部鬼怪小说。内容上分为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书中上起汉代,下讫刘宋,而以魏晋为主。

    B.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最有特色的是那些描写狐鬼花妖,如婴宁、聂小倩、杜十娘等。

    C.《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小说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简爱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D.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成名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具有尽情的呼告、排叙有序、整齐划一等现代诗歌的特点。

  • 2、下列对名著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通过护送、借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B. 余光中在《乡愁》中设置了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C. 《白鹭》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作者通过对白鹭的赞美,讴歌了那些“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D. 鲁藜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是对曾卓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

  • 3、下面关于课文内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A. 《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这部作品通过老北京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控诉了旧社会的罪恶。老舍的代表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按照内容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主要运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而《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

    C. 《论美》作者是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本文论证了美德是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D. 《桃花源记》作者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文章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其中“遂迷”、“未果”等词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我们还学过陶渊明的一首诗《归园田居》。

  •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篮天下面。

    B.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慢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C.在5月来到之时,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迷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那些红翅黑鹂和黑脸田鸡更给它增添生气。

    D.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文言文阅读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泉香而酒(清)

    B. 伛偻提携(提拔)

    C. 攒蹙累积(聚集在一起)

    D. 然后知吾之未始游(以前,从前)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攀援登     学不思则罔

    B. 至于负者歌途  游是乎始

    C. 故为志    属予作文记之

    D. 颓然其间者    悠悠与颢气俱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甲)文主要写了滁人游、太守宴和众宾欢三幅画面,其中把滁人游放在首要位置,并且把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

    B. (甲)文写太守醉是为了写乐,是为了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全段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人情味。

    C. (乙)文写西山之“异”吸引着作者,于是命仆人带路,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灌木杂草,焚烧枯落草叶,披荆斩棘,一直攀登到西山的最高处。

    D. (乙)文中的“犹不欲归”写作者虽醉而流连忘返,表明作者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可见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解脱”。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5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请结合选文和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谈谈你心中的好官形象是怎样的。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小题

    (甲)送人之松江

    宋·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乙)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袂:袖子。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就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并且借景烘托伤感的气氛。一个“愁”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B.乙诗中“莫愁”二句的意思是说:不要发愁前边的路上没有知己,天下的人有谁不了解你董大的啊!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豪迈洒脱”的艺术风格。

    D.乙诗别开生面,诗人劝当时不得志的董庭兰不要气馁,只要有才能就会得到社会承认,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就会遇到知己。

    2《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   ,《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  

    3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学校开展了“用好工具书学好汉语”的活动

    1翻开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一股“网络风”扑面而来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热词很“给力”这些流行词和新词汇包括:给力山寨醉驾首付月光族拼车廉租房等涉及社会各方面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请你参照示例对下列任意一个新词汇做简要解释

    示例:自驾游——属于自助旅游的一种类型是有别于传统的集体参团旅游的一种新的旅游形态。

    宅  月光族  粉丝  微博

    2针对《现代汉语词典》这一部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的词典收纳网络新词的现象你有何见解?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3《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有关“狼”字的成语进行了介绍其中有“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等请你从以上成语中分析“狼”这一动物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积累:自然美景是上天的恩赐,也是诗人笔下的宠儿。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景色各异。请从你积累的知识库中分别写出描写四季美景的诗句。

    例: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嘱  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红小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个,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而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邂逅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象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

    “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象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象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1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2划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发挥想象,请将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

    “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4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

    5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 10、诗 与 成 都

    肖复兴

    ①和其他一些城市相比,成都一个特别之处,便是它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

    ②成都古今出过的诗人很多,历代来过成都的诗人更是无数,他们的诗再漂亮,并不足以说明成都就是诗城。能证明成都是一座诗城的,是诗对这座城市的影响,诗如水一样在这座城市蔓延的滋润和普及。

    ③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自得其乐,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④还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抗战期间,在半边街魏家祠堂对面开有一家饭馆,战争期间经济拮据,怕人吃饭不给钱或赊账;饭前先要钱呢,又觉得不大好,既怕得罪人,又怕伤自己的面子。店家便写下一首诗,贴在墙上:“进门好似韩信,出门赛过苏秦,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句句用典,又通俗好懂,众人皆会意而笑,皆大欢喜。在成都,诗不止于诗家之间风雅的唱和,而很实在,很实用,又有几分居家过日子的恬淡和狡黠,以及艰辛日子里的苦中作乐。

    ⑤再举一例,便是在成都连乞丐都能写诗。一个成都乞丐的“烘笼”诗:“烟笼向晓迎残月,破碗临风唱晚秋,两足踏翻尘世路,一盅喝尽古今愁。”居然把凄凉写得如此诗意盎然。也许,这只是丐帮中的凤毛麟角,但他们确实曾经存在过并为成都留下了不俗的诗作。这在别的城市里,我还真的未曾听说过。

    ⑥1913年,成都慈善人士曾经在北门一破庙旧址上搭建一排瓦屋,专门供乞丐在寒冬时有个避风的地方,并取了个典雅的名字,为“栖流所”。没过多久,便被乞丐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是士绅工商之友,与魑魅魍魉为邻”。既工稳,又俏皮。

    ⑦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平起平坐。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⑧成都的诗的传统,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而诗的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底蕴,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诗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

    ⑨记得同为诗人的冯至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这实在是成都的福气。成都人便也格外珍惜这一福分,将杜甫当做自己的诗神,把草堂当成诗的殿堂,每年人日即正月初七这一天,都要到草堂里祭拜,已经成为由来已久的习俗。如果没有这样长久的珍惜与敬重,如何能够形成诗的传统?诗的传统在一座城市走过了一千多年,这座城市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成色?

    ⑩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带自己的稚子,从甘肃的同谷步行了一个多月,才走到了成都,投奔到当时任剑南节度使的朋友严武门下。但不多日后,杜甫坚持搬出条件优越的严府,而居于简陋的寺院之中。日后,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屋,写下《堂成》一诗,其中:“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一联,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以后才有了“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样情趣盎然却又令我们会心会意、平易得任何人都懂得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诗不再是高雅的代名词,不再是诗人的专利,而属于大众和这座城市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

    成都,不仅是一座茶城,一座花城,一座美食城,还是一座诗城。

    【1】第①段中说,成都与诗的关系“格外特别”。诗与成都“格外特别”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2】文章③-⑥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成都是一座诗城”的?请分点简要概括。

    【3】第④段“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中两个三国典故,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样用典有何好处?

    【4】第⑩段中引用了杜甫建成草堂之后的若干诗句,而并未引用杜甫在草堂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若在此处引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 11、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从《唐宫夜宴》到《端午奇妙游》——“出圈”的是中国风

    ①端午期间,河南卫视晚会《端午奇妙游》收获了如潮好评。不少观众在被圈粉的同时,还喊话本省卫视“抄作业”。如果说河南卫视春节晚会上的《唐宫夜宴》使河南卫视成功“出圈”,此次的《端午奇妙游》更是引燃了观众的极大热情。

    ②没有当红的流量明星站台,没有烧钱的豪华制作加持,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造势,从“出圈”到“炸圈”,河南卫视凭的是什么?

    ③凭的是创意之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国画大师吴昌硕说:“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端午奇妙游》的创作团队首创了“网剧+网综”的节目样态,整台节目以网剧的形式呈现,由4个唐小妹在端午节这天的行踪,拉出4条平行中有交错的故事线,引出7个综艺节目,以网综、漫画、追剧、水下舞等多种形式,共同讲述《唐宫夜宴》的前传故事。各节目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故事性强,趣味盎然。各个节目内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也层出不穷。开场的水下舞蹈《洛神水赋》(原名《祈》)惊艳观众,吸粉无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适应了当代年轻人跳跃性强的思维特点和追求新奇的审美口味,受到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④凭的是形式之美。艺术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是其外在形式。唯有美的形式才能征服观众的感官,进而打动其内心。舞蹈《洛神水赋》中,衣袂飘飞的洛神蹁跹起舞,或沉潜或飞升,或柔婉或刚劲,碧波荡漾之中,曹植笔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神女宛若重生,以至于网友惊呼:“看到神仙了!”民乐演奏《兰陵王入阵曲》以粗犷雄浑的鼓声与慷慨悲凉的琵琶声相互和鸣,抒发驰骋沙场的英雄豪情与思亲念远的人伦亲情,刚柔并济,震撼着观众的耳膜,也触动了观众的情肠。舞蹈《丽人行》从屏风上的一幅幅仕女图中,幻化出一群盛装的唐朝女子,她们奇丽的妆容、曼妙的舞姿,重现了来自大唐的“中国式性感”和盛世风华。

    ⑤凭的是底蕴之深。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过节不仅意味着团聚、旅游、休整,也意味着重温久远的传统,追寻文化的根脉。《端午奇妙游》就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首先,这个“网剧”的故事时间被设定为端午节,观众跟随唐小妹的脚步,领略了绵延千年的端午习俗和风情。《龙舟祭》中气势磅礴的男性群舞,融合杂技、武术和击鼓,描绘了龙舟祭祀的肃穆和龙舟竞渡的热烈,表达对屈原的追思和传承华夏文明的期望。挂艾叶、佩香囊、吃粽子等习俗,装点着唐小妹游览街市的画面。其次,借助4位唐小妹不同的身份设定和游历行程,多种传统文化在历史长廊中一一呈现。《医圣传人》传播中医文化;《丽人行》是对李白《清平调》的视觉再现;《兰陵王入阵曲》以琵琶与大鼓奏出唐代歌舞戏的遗响,追溯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⑥新颖的创意、绝美的形式、深厚的底蕴,火了《唐宫夜宴》,又火了《端午奇妙游》。中国风节目“出圈”的背后,是创作者满足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诚意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敬意。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审美。立足本土,紧跟时代,善待传统,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记忆,应当成为综艺节目创作的一种风向。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吕珍珍)

    【文本二】

    ①同样的古风系列,同样的传统与现代糅合,同样的精彩绝伦。作为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的收官之作,《重阳奇妙游》同前几期节目一样,各有各的精彩,对传统文化的取法,对现代技术的运用,也是殊途同归的。

    ②向传统要资源,向现代要技术。丰饶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根本,现代技术的呈现是提味的佐料。在浩瀚瑰丽的传统文化海洋里舀一瓢饮,那就是点石成金的一盘大菜。通过向历史深处看,植根于古老中原大地的河南卫视找到了文化“出圈”的密码,造就了自己的文化流行。

    ③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电视节目是厚今薄古的,什么时髦做什么。一味迎合短暂的流行,凸显中国节目原创力不足的尴尬。在“向前看”“向外看”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我们脚下的土地,在我们的历史丛林深处,恰恰有取之不尽的文化瑰宝。这里有上古传说,有诗书礼乐,有秦砖汉瓦,有唐诗宋词。史之意蕴,书之意趣,思之惬意,乐之迷人,俯拾皆是。

    ④如果说河南卫视“奇妙游”做对了什么,那就是不惑于一时的流行,不目迷于他人的热闹,坚守中华文化本位,苦心布局,精心钻研,终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爆款之路。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本一第①段“抄作业”指观众在欣赏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节目之后,希望本省也能照搬其优秀的形式。

    B.文本一和文本二,列举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引燃观众热情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综艺节目想要成功,要根植于传统文化”这一观点。

    C.文本一的第③④⑤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河南卫视“出圈”的原因。三者呈并列关系,无先后次序之分。

    D.文本一和文本二在论述时语言精练、逻辑严密,同时又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严谨不失趣味,质朴不失典雅。

    E.文本二运用对比论证,论述了河南卫视“奇妙游”立足丰饶的传统文化资源,不盲目追随流行是其成功的原因。

    【2】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是在探讨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成功的原因,两者的观点各是什么?

    【3】简述文本一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以“你,让我学会了思考”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