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名起义的长篇小说。
B.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C. 《鱼我所欲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被誉为“亚圣”。
D.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东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2、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所以,建立一种多元的思维方式,才能很好地化解问题,取得成功, 从而拥有一个立体饱满的人生。
②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前途。
③思维方式是自己可以支配的。
④看一个人的前途,首先要看他的思维广度。思维的广度决定着财富的多寡,而思维的广度又取决于思维方式。
⑤如果你总是停留在那种非左即右、非黑即白、非错即对、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方式里面,那么你永远只能在成功 的外围兜圈子。
A.⑤④②③①
B.③②④⑤①
C.④③②⑤①
D.②④⑤①③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只剩下断壁残垣,埋没于蓬蒿荆棘中。
B.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质辩的神气。
C.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坯子。
D.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邃洞里蜗行摸索。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FAST理论上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距离接近宇宙的边缘
②有别于其他望远镜,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以“听”的方法运作
③与光一样,无线电波也是一种电磁辐射,但是波长非常长,从大约一毫米到一百多公里
④它像耳朵般“收听”太空深处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探索宇宙奥秘
⑤这些宇宙信号在太空中穿过遥远的距离,因此也非常非常弱
⑥对于射电望远镜而言,口径越大可接收的信号也就越多
A.⑥②④⑤①③ B.⑥②④③⑤① C.②③⑤⑥④① D.②④③⑤⑥①
5、赵蕃传
赵蕃字昌父,其先郑州人。蕃以大父旸①致仕恩,补州文学②。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调辰州司理参军,与郡守争狱,罢,人以蕃为直。
始,蕃受学于刘清之,清之守衡州,乃求监安仁③赡军酒库,因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蕃即从清之归。丞相周必大与蕃契,屡加引荐,蕃竟不受。理宗即位,以太社令、奉议郎、直秘阁召,皆辞不拜。奉祠居家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既耄,犹患末路之难,命所居曰“难斋”。卒谥文节。
(《宋史·文苑七》)
【注释】①大父旸:是赵蕃的祖父。②州文学:官职名。下文浮梁尉、连江主簿、太和主簿、司理参军、太社令、奉议郎、直秘阁皆为官职。③安仁为衡州下属安仁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皆辞不拜( )
(2)既耄( )
(3)命所居曰“难斋”( )
(4)卒谥文节( )
【2】用“/”为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奉 祠 居 家 年 五 十 犹 问 学 于 朱 熹
【3】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1)至衡而清之罢,蕃即从清之归。
(2)丞相周必大与蕃契,屡加引荐,蕃竟不受。
【4】结合赵蕃的诸多事迹,探究其谥号中“节”字的含义。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小题。
望 岳 春 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2】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离乱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语意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7、学校开展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你所在的八(1)班安排你邀请校团委方老师下周一班会课在你班教室作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讲座,你将怎么对方老师说?
(2)班级准备举行一场有关传统节日PK洋节日的小型辩论会。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帮助拟写一个辩论题目。
在这个物质日益丰盈的年代,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到年味淡了,其它各种传统节日也都跟以前的隆重盛大无法比拟了。作为我国传统节日里最有诗意和最富有民间传说的中秋节,与之相关的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传说故事至今流传,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都曾写下了关于中秋佳节的诗句,并且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现在的情况是,如今传统节日显然缺少了其文化内涵。
随着洋节日纷纷进军中国,每逢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时,全国各地的大小城市都会出现异常火爆的场面和景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群体,已经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肯德基里过生日了。他们不知道长命锁,没见过八仙桌,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的脑海和记忆里越来越少了,有同学坦言:“我更喜欢西方节日中的那份轻松自由和快乐的气氛。像春节这些节日,尽管有浓浓的亲情,但太正式,对我们来说没有诙谐和乐趣,不好玩。”
(3)本次活动结束后,张浩同学写了一篇报道稿。下面是其中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和完善。
传统文化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这样就必然具有局限性,也必然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A)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槽粕,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坚决地抛弃。(B)而像 的追求仁义, 的崇尚自然, 的主张兼爱非攻, 的主张依法治国等不同派别的思想在当今社会还有其重要的作用。(C)我们应该将其发扬光大。
①(A)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将“ ”一词删去。
②(B)处横线上应依次填上 (填序号)([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③(C)句改为反问句:
8、根据上下文提示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
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时
①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
②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父亲说过,燕子是念家的,一旦选定一户人家筑巢安家,终其一生都会回到这户人家里,哪怕跋山涉水,也会年年回到“故乡”。
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家里住的是泥瓦房,有一只燕子在我们家屋顶筑巢。后来,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心血来潮,拿一根竹竿将房顶上燕子的巢穴捅了。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父亲说:“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衔来的……”
④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心想:“燕子再也不肯回我们家了!”整个下午,我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盯着房顶,那被我捅掉后残留的一角巢穴,像我空落落的心!
⑤果然,整个春天和夏天,燕子再也没回我家。我经常望着那房顶发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放心吧!明年春天它还会回来的。”
⑥于是,我日日盼望过年。因为年一过,春天就要来了。春天来了,燕子就该回来了。
⑦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我急切地问父亲:“是去年那只燕子吗?”父亲抬头仔细看了看,肯定地点了点头:“你看,它的脸颊是砖红色的,它回来啦!”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父亲的话得到了印证,燕子回来了,它是念旧的!我又看到了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
⑧燕子的寿命只有十年左右。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我知道,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很快,又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⑨去年,我们拆了家里的泥瓦房,当然连同燕子的巢穴也拆掉了。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崭新的三层小楼,特意用青琉璃瓦盖了屋顶——是为了方便燕子回来筑巢。父亲心里一直记得,来年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将房檐下的玻璃窗留一道缝儿。这样,即便一整年锁着门在外头打工,我们家的燕子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⑩是的,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儿时的歌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⑪“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车窗外的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坐在车里的父亲分明感到,新的春天已经来了。
【1】下面是选文主要内容脉络图,请纵观全文,将空白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此场景在选文中三次出现,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3】请从描写方法或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
【4】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最后一段在选文中的作用。
【5】“圆月”寓意合家团圆,“鸽子”寓意珍爱和平。在中国人的心中,“燕子”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燕子”的寓意。
10、34个鸡蛋
①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②李暖暖是跟她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马上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身份显赫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③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和青海交界的一个小地方。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④半年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可以想象我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妈说,那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大袋子的零食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⑤而就在我决定扔掉那个装果冻的袋子时,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得知我找李暖暖,他二话没说就把我连人带东西全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镇。很小很小的一个镇,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走到那条街的尽头,转个弯,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⑥下课了,许多孩子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进一间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⑦女孩穿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看清了女孩的面容。我心疼了。我的堂妹李暖暖,她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她一直最最喜欢的长头发。
⑧“李大强!”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就抱住了我。身边那些孩子不明所以,在我们拥抱的时候,哄笑着围在了一起。等李暖暖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时,我看到她哭了。
⑨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上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了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上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我说再要两个菜,却被她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也不想让他们为此过早地自卑。”
⑩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到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吧。”她摇头,很坚决地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⑪原本,李暖暖和她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她爸。结果,她就来了,但她来后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学校,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是脏兮兮的……
⑫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是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学校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等在那里,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孩子们英语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⑬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上课的第一天起,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说是她妈让拿的。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着拿鸡蛋给她。她以为鸡蛋都是大人让拿过来的,直到有一天,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第二次给她鸡蛋,而男孩的奶奶找到了学校告状,说孙子偷家里的鸡蛋。这时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那个男孩叫路生,早早就没了父母,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⑭那天,她抱着那个脏兮兮的男孩放声大哭。在牛奶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隐藏在心底23年的爱心,被34个鸡蛋瞬间唤醒了。
⑮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⑯第二天,李暖暖把我送到车站。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说:“越多越好,没钱给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
⑰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李暖暖,她认真了,她在认真地过着她现在的生活。我知道有一天,李暖暖会离开那里,回到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可是回来的,已经不会再是曾经的李暖暖。她爸说,等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⑱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呵呵地笑,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摘自《中外文摘》,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一段单句成行,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设置了很好的悬念,也为主人公后来的性格发展奠定了基调。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的行为,反映了她对社会上极度贫富不均的现象怀有深深的憎恶和怨恨。
C.文章后面李暖暖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感觉被这里拘禁,而是想向父亲求援,给当地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D.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2】本文题目为“34个鸡蛋”,请你说说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
【3】请结合情节分析文章主人公李暖暖的性格特点。
【4】试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分析李暖暖的成长之路。
11、倾斜65度的阳光
孙道荣
①阳光穿过云层,越过前面大楼的楼顶,闯进了我们的办公室。天气终于放晴了,连续阴雨了十来天,拧一把,每个人的心都能拧出一大盆水来。
②他急匆匆走到我身边,向我请假,回家去一趟。我看看时间,下午两点一刻。每次,只要天气晴朗,他都会在这个时间左右,请上半个小时假,回家转转。我对他的家庭情况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是个孤儿,是奶奶一手将他带大的。如今奶奶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家不安全,常回去看看,是对的,好在单位离他家不远,骑车十来分钟就到,所以,每次我都会准假。只是有些疑惑,他为什么总是选在这个时间回去,而且一定要在天气晴好的日子?
③正好要到他家附近的一个单位谈一笔业务。我说,那我们一起去吧,你顺便从家里转下来,然后我们一起去谈业务。
④骑着车,穿街过巷,阳光时而温暖地洒在我们身上。
⑤拐进一条小巷,在一幢四层灰旧的居民楼前,停了下来。四周都是高楼大厦,前面高楼的影子,像笼子一样,将老楼罩住。他说,我家就住在这里,进去坐坐?”我点点头。走进楼洞,眼前骤然一暗,眼睛一时都适应不过来。
⑥二搂,他掏出钥匙,打开了门。屋里很暗淡,里屋传来一个老太太的声音:“是彬啊,你回来啦?”彬是他的名字。他大声应道,奶奶,是我,还有我的领导,也顺路来看看你。
⑦他招呼我在客厅坐下,便匆忙走进房间,抱了一床被子,走到阳台上。然后,又回到房间,搀扶着一位老太太,慢慢走了出来。我站起来,向老人问好。老人颤巍巍笑笑。
⑧他将老人搀到阳台上,我赶紧帮忙,上前将阳台的门拉开。很逼仄的老式阳台,摆着一张躺椅,躺椅上铺着一床棉被,几乎将整个阳台也占满了,边上放着几盆花草。他将奶奶扶到躺椅上,躺下。我惊诧地看到,一道阳光正好洒在躺椅上,那是从前面两幢高楼的间隙,照射过来的。老人眯着眼睛,笑着说:“老天终于放晴了,今天的太阳正好啊!”他帮奶奶压好被子:天气预报说,后面几天都是晴天呢。
⑨老人用手遮在额前,那敢情好哇。好了,彬,你快去上班吧。他附在奶奶耳边说,那等会你自己回房间时,小心点啊。
⑩告别老人,走出门,他忽然站住了,和我聊起来。他说,因为前面的楼太高,阳光都被遮挡住了,每天只有下午2点半到3点半这一个小时的时间,才能透进一点阳光,照到阳台上。这个时间的阳光,与地面正好处在65度角。他说,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腿脚也不方便,不能下楼晒太阳了,所以,只要晴天,有太阳,他就会回家,帮奶奶在阳台上放好躺椅,铺好被子,然后把奶奶搀到阳台上,躺着晒晒太阳。
⑪原来这样。我重重地拍拍他的肩膀。难得他这么孝顺,这么细心,这么周到。
⑫他叹口气,告诉我,小时候,他家前面的大楼,就一幢幢竖起来了,唯独他们这幢老楼,一直未拆迁。高高的大楼,将他们家整个笼罩在阴影中,几乎常年见不到阳光,晾晒的衣服,其实基本上都是阴干的。时间一久,整个老楼,都散发着一股潮湿的霉气。但是,很奇怪,冬天他盖的棉被,却是暖暖的,蓬蓬松松的,弥散着一股阳光的气息。后来他才知道,只要天气放晴,有太阳,奶奶都会准时赶回家,将他床上的棉被,拿到阳台上晒晒。太阳能照到他们家阳台上的时间,只有那么短短的一个小时,所以,奶奶拿去晒的,总是他的棉被。那时候,奶奶刚退休,帮附近的人家做钟点工,她对雇主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天晴的时候,下午2点半钟,放让她回一趟家。
⑬他的眼睛,湿湿的。他说,小时候,他穿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从他身上,几乎嗅不到一点老楼的霉旧灰暗气息。他说,奶奶把所有能照到他们家的阳光,都照射到他的衣服和被子上了啊!他坚定地挥挥手说,现在,我最大的目标,就是尽快买一套能经常晒到阳光的房子,让奶奶在阳光下安享晚年。我的眼睛也微微湿润,我相信他能做到。
⑭回头,前面大楼的影子,已经笼罩了这幢老式居民楼。但我却隐约看见,另一束阳光,一直照射着它,温暖、明亮、持久。
(孙道荣《微型小说选》2010年21期)
【1】通读全文,写出你对标题“倾斜65度的阳光”含义的理解?
【2】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分析第12段在文章中有怎样的好处?
【4】分析文末划线句子的含义并谈谈其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但我却隐约看见,另一束阳光,一直照射着它,温暖,明亮,持久。
12、文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逢喜事时,好心情给人幸福甜蜜;遇挑战时,好心情让人自信乐观。给自己一份好心情,生活中处处盛开艳丽的花朵;给别人一份好心情,人世间时时洒满明媚的阳光……
请以“好心情”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字数在600字以上。